APP下载

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几点思考

2020-08-02孔晓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孔晓

【摘 要】 本文认为十九大报告指出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认识。阐述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美好生活的特性:其中的“美好生活”具有实旨要义的现实性、实践层面的生活性、覆盖范围的全面性等特性。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关键词】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生活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迈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作出的科学判断。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认识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也就是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依旧没有变。从质量互变规律的角度而言,我们现在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量”还未到达到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变”的程度。

马克思认为,质的实现需要量的积累,而“量”本身亦有多少之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时间跨度很长的阶段,其内部的“量”势必是动态增长和不断积累的。经过改革开放的持续积累,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有理由将当前阶段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中高级阶段”,而将此前的阶段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初级阶段”我们由于长期受“量”的积累不足这一现实情况的限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解决人民群众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无疑是首要和迫切的。而在“中高级阶段”,我们有了一定的量作为基础,才有能力和精力去关注和解决除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之外的其他问题,才有能力和精力去追求新的、更高级别的美好生活需要。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脑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们立足于客观实际基础之上对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任何人都不能‘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要想真正解决饥渴问题是绝不能靠‘望梅的,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立场之别。”[2]可见,需要有真假之分。忽视客观实际、“望梅而无梅”的需要势必是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潭之中的假的需要,只有立足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为和客观前提的需要才是人民群众真正的需要。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真正的需要,那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力在量的积累上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了这一定程度的量,我们才有能力在经济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取得重大突破、在民主法制建设中迈出重大步伐、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才有能力去满足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强军兴军才能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才能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才能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取得显著成效。美好生活对人民群众而言才不是“空中楼阁”,才不是脱离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主观臆想。这些恰恰也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中高级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美好生活的特性

自步入新时代以来,“美好生活”曾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有资料统计,截止到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美好生活达七十余次,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一词就出现十四次之多。从其使用语境看,‘美好生活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自信、军队国防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3]可以说,“美好生活”已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一把钥匙。

综合而言,新时代,我们所说的美好生活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旨要义的现实性

新时代,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在实质上是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幸福,这种幸福绝不具有虚幻的、彼岸的、虚伪性的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步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面貌等都较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等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捉襟见肘、难以为继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

上述现实表明,一方面,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实质上是基于人的真实人性、真实需要的生活,因而不具有现代广告性、修辞性、虚假性的特点。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因受西方某些错误思潮的冲击,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是从本真的、现实的人性的需要出发,而是主观意志的想要。所以,我们要坚定政治定力,绝不能把美好生活实旨要义层面的现实性束之高阁,成为西方错误思潮的俘虏。另一方面,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绝不是少数人自为的、彼岸的、虚伪性的生活,它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被最广大人民群众现实感知的现实性生活。只有身处这种现实性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实践层面的生活性

美好生活是以“接地气”为实践表现的生活,其涵盖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平凡生活中多方面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好生活寓于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住条件、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可见,美好生活就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生活,自身必然具有生活性。

不可忽视的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往往将美好生活视为高高在上之物,鄙视美好生活自身的生活性。更有甚者,会将美好生活的生活性曲解为经济利益交换下的功利性。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人们往往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一种盲动超越的冲动。事实上,美好生活的生活性著重强调寻常的现实生活,其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相得益彰。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生活性的科学内涵,以免导致对某些事物盲目的迷狂与执著。

(三)覆盖范围的全面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5]可见,美好生活时刻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并且,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一致的,是历史发展着的过程。资本主义造就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6]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势必是畸形的、片面发展的。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执政党,作为拥护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实践都是紧密依托时代,为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因此,新时代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势必是最能反映人民群众全面需求的、最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全面发展的生活。

三、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一)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十九大报告指出,破解新矛盾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进而谱写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7]

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8]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已达到990865亿元,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但我们仍需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9]唯有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改革开放的硕果做精做细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为此,要通过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来激发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的活力和效益,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在更加尊重自由应有的价值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营造出重“质量”、重“民需”、重“平衡”、重“充分”的良好局面,让改革开放的硕果更好的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助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二)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这其中,我们要科学厘清政府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应坚持好统揽而不包揽的角色定位,继续简政放权,积极主动提供社会保障、制度条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人才自身的活力,讓人民、市场等都能够在遵守制度和价值观的前提下自己去选择自己认为的美好生活,进而实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10]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使政府从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监督管理为主。为此,政府要尊重市场的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事项以及社会组织可以替代的事项,凡是公民法人在法律范围内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原则上都不应设立行政许可,最大限度减少审批。同时,要建立规范政府权力和责任的“总台账”,进一步推动权责清单制度的健全完善和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4][5][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 张强,徐德生.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的特质及其理论划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 李磊.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8]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0-1-1.

[9]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4-5-25.

[10] 肖捷.深入推进简政放权[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8-4-23.

【作者简介】

孔 晓,男,中共固原市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