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乡村产业振兴现状与发展路径调研
2020-08-02樊宏丽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产业振兴发展的基础,分析了产业振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产业振兴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构建乡村产业融合体系,推动三产共创发展;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消费过程全覆盖;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实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关键词】 大姚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振兴;乡村要兴旺,乡村产业必先兴旺。乡村振兴是目标,产业振兴是解决乡村振兴一切问题的基础。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中,大姚县立足实际、完善政策、补齐短板,迎战困难,努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让群众看得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振兴发展基础
(一)农田改造、畜禽产品质量提升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部分杂、乱、差的田块整理建设成“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渠通畅”的标准农田,解决了灌排设施不配套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现代农业提供全程化、系列化和机械化服务打下了基础。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土、肥、水增效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建设,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35万亩以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3万亩以上。加强科技兴农强农支撑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兴农行动,建设扶贫绿色产业示范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产品质量“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抓好畜牧业发展规划、项目申报管理,全县动物防疫、检疫,畜禽屠宰、饲料及添加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动物疫情管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培育规模养殖户,重视畜禽产品质量改善提升,规模肉鸡养殖、蛋鸡养殖、生猪养殖、肉羊养殖、肉牛养殖户数量质量持续发展,以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带动农村群众养殖增收计划成效明显。
(二)产业布局持续优化
利用各乡镇村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以优质粮食、特色养殖、绿色蔬菜、经济林果、食用菌、烟草、乡村旅游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加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种植养殖示范区,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建设规划布局,巩固乡村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充分挖掘乡镇村组红色文化基地、祭孔圣地、彝族彝绣文化等资源优势,为部分具有独特优势资源的乡镇乡村产业振兴搭平台。充分激发异地移民搬迁、整村恢复重建等特色村组的发展活力,推进新型农村小城镇群落建设,加快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聚,優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
(三)产业优势日益突显
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优质水稻、青贮玉米、食用豆类、特色经作间套种、晚秋作物、绿色生产模式等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稻米、高原特色蔬菜、生态林果、水产健康养殖、农业休闲旅游几大主导产业。绿色优质稻米楚粳28、37、40号等优新品种,栽种覆盖率达70%。魔芋生产重点推广“楚魔花1号”良种。抗病优质大白菜、甘蓝、百合等蔬菜品种面积逐年增加。葡萄、杨梅、樱桃、油桃等水果种植渐成规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荣获云南省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誉称号,全省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成效显著县等荣誉称号。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
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充分放大农地股份合作等试点效应,出台实施意见和奖补政策,支持部分乡镇村组试点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村级集体规模经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交易额达到预定目标。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试点,出台指导意见,扩大试点范围,严格督查考核,土地流转面积在预定规划范围内合理流转。
二、产业振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尚未培大扶强
一是种、养殖方式、模式相对简单。各乡镇都有大、小春粮食种植主产区,但除部分农田开展优质稻麦、耕地综合利用种养以外,其余均为普通稻麦品种,加上受极端天气、病虫害、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造成种养大户、合作社种养利润持续下滑。二是部分农产品烘干关键技术无法突破。近几年,部分乡镇的百合、魔芋等经济作物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如新鲜百合刚上市时,每公斤可卖4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对农民增收有较大帮助。三是产业链条较短。如生态林果、药用花卉产业等,林果树种植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果实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鲜果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不匹配。一是公益性服务能力弱。乡镇一级农业服务部门,非农业专业人员比重大,农技人员工作精力不集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知识老化,技艺退化,农技站所为农服务功能弱化。加之现在的农民,主动接受知识技艺服务的积极性不高,要么依赖传统经验和习惯,要么被动接受技术服务,要么直接不接受服务,致使服务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产业支撑和保护基础比较薄弱。三是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拓展不够。全县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服务的普及度较低。
(三)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阻力多
目前,农村留不住年青一代,农业发展接班人不多,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新困惑。一是农村群众总体上仍然处于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较低,主动接受现代农业科技意识不强的状态,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仍然紧缺。同时,由于多数乡村仍处于基础设施滞后,工作场所偏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外聘农推专家、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等规划计划难以落实。二是机械化程度低。虽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因为地理位置限制,农机设备使用不多,种植养殖技术推广不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土地、耕地、林地分散,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农机田间操作、维护和管理技术跟不上,导致全县农业生产主要仍以传统农耕、家庭饲养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整体偏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工艺水平还不能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产业振兴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一)构建乡村产业融合体系,推动三产共创发展
一是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围绕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农民主动适应市场竞争,推广先进的生產技术和生产项目,实现产品增值。对核桃、花椒、板栗等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种植、加工、营销方式于一休的干果(品)产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带动全县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模式向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模式转型升级。对四季轮换上市的不同作物、果品、蔬菜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花、果、叶类产品产业,要挖掘产品生长过程的经济价值,加大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农业产业发展新项目的开发力度,向农业产业生长全过程要经济增长,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实力。二是延伸乡村产业链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备、保鲜、销售、物流等专门化企业,提升技术工艺服务水平,为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便利,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对接,加快农村电子商务营销网点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消费者下乡双向畅通渠道,打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系。三是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思路,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生态农产品销售与现代电子商务网络、乡村旅游休闲体验与保健康养生活结合起来,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加大因乡村产业链拉长而发展的各种产业新业态培育力度,制定政策措施,促使新业态落地生根,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消费过程全覆盖
农业产业化发展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搭建为农业产业服务的综合平台,围绕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一要建立完善良种培(繁)育、农业专营基地。对部分经济作物统一育种出苗,推广良种的同时,更要推广现代农作物栽种管理方法。对部分畜禽品种进行改良,培育适应当地自然环境,适合群众饲养,产品品质好的畜禽新品种。培育农业专营合作社,实行农药、肥料等农资配送,提供统一的收割、烘干、检测、包装、收购等系列以农业服务为主业的经纪公司。二要建立规范农资、农产品集中销售中心,规范营销标准,拓展销售渠道。配置专业运输设备,组建高效的现代化运输团队,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搭建五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业,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千家万户式小家庭经营为“规模化、产业化”的集中式大家庭经营,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发展,最终达成农民增收目标。三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经济形势走势的分析,适时发布研判对策,为群众弥补农业损失提供有用信息参考[1]。加大对气象、病虫害、动物疫情管控等信息的发布服务,避免错误信息流通导致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必需的便利条件。
(三)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质量促进科技升级。积极搭建平台,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各乡镇范围内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推广模式。加大“引资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积极招引农业龙头企业、优秀企业到各乡镇投资,传授先进技术。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服务团队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二是高质量建立现代乡村产业聚集园区。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投资强度大、示范带动强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形成融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农庄[2]。三是高质量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总结推广山区的干果类、畜禽类等特色产品种养殖,半山区的烟草、中药材、农作物套种新模式,坝区的菜、叶、瓜果蔬菜基地示范园区的成功经验,力争在每个乡镇行政村培育一项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建设网络销售、仓储物流营销点,引领带动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业致富。
(四)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实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顺应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趋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一是发挥高标准农田辐射效应。切实落实好高标准农田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投标、申报经营。规划将高标准农田作为农村创业、振兴乡村的重要载体,形成辐射效应,通过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途径,吸引农业科技专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等群体落户乡村,创业兴农强农。二是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有序流转,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三是推广土地入股分红成功经验。积极推广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乡镇村组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鼓励用村集体土地、农民联产承包到户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或约定时间根据合同按股份分红,用土地股份带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家庭作坊式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建立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雯.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2:32.
[2] 荣慧艳.探索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01:12-13.
【作者简介】
樊宏丽(1972.10—)女,彝族,云南大姚人,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彝族文化发展中的民风风俗、彝族服装服饰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