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基建
2020-08-02魏君
魏君
今年以来,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加快以5G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国家层面多次提及新基建,并将其提升至中国创新发展、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的战略高度。一时间,新基建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热门词汇。随后,各省市陆续公布了总额高达50万亿的重点项目投资规划。
从已经公布的重大项目清单看,新基建似乎与民航运输业的关联度并不高。但从新基建的内涵来看,无论是5G技术还是人工智能技术,都与民航业的转型升级密不可分。对于此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巨大的中国民航运输业来说,如何借助“新基建”的东风,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完成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型是一个值得业界探讨的话题。
新基建,新思维
所谓“新基建”,是与传统基建相对应的,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
机场是民航业发展的基础,在新基建的浪潮之下,中国民航首先要完成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的基建模式中走出来,摆脱“基建=跑道+航站楼”的旧观念,将新基建与民航“四型机场”结合起来,将新基建战略中提到的“开放、共享、融合”等元素融入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中国民航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如今建设新机场的目的和意义,早已不再是打造固定的基础设施,而是成为区域经济向外扩张和延伸的起始地和桥头堡。近日,中国民航局在西安机场三期扩建项目会议上就指出,要用“新基建”赋能“传统基建”,打造民航“融合基建”新示范。用“新基建”进一步赋能“四型机场”建设,朝着“四型机场”和融合基础设施双示范项目的标准努力。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为例,所在区的机场规划建设已经逐渐以服务国家战略、大区域发展为目标,统筹性和全局性在这些区域机场规划建设决策中的影响愈发凸显。
此外,机场建设的差异化趋势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集群化、差异化和互补化的立体多层次机场发展格局。北上广已经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昆明、乌鲁木齐已成功培育国家门户机场,沈阳、杭州等大型机场逐渐成长为区域性枢纽。过去“千人一面”的机场建设观念已经不复存在,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空地结合”,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将是新基建背景下,机场建设的立足之本和发展之魂。
新技术,新抓手
在民航业的新基建中,信息基础建设是最基本的要素,它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作为重要的基础支撑技术,5G技术是所有智慧民航建设的中枢神经,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是连接“智慧大脑”与应用场景的“高速公路”。在新基建的浪潮下,民航业应该充分利用新基建中提及的5G技术,夯实民航强国的基础。
对于中国民航来说,5G技术的推广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充分利用5G技术加强对自身的建设与管理,例如机场和航空公司自身的5G技术部署。
2019年,5G技术在国内正式铺开应用,其高速率、低时延、大带宽的特点被用于解决以往信息传输的痛点,进而引发机场各类应用的深刻变革。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民航业正在加快部署5G技术,使用5G网络承载创新应用,使用5G关键技术边缘云打造智慧机场大脑,让机场发挥出更高的效能,真正提升机场的运营效率。
例如,在机场的管理业务中,通过5G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实现机场海量设施、设备和资产的互联接入和管理,定期收集和监控其位置信息、运行数据、工作状态等至后端管理平台,并通过AI、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设备健康状况,实现预测性维护,同时对各类信息进行直观统计展示,辅助管理。
又如,5G技术与机场现有服务网的结合,可以在原有宽窄带语音+数据网络的基础上,通过5G的铺设进行覆盖互补,终端进行无缝漫游,既保障应急通讯畅通,也支持大带宽数据业务开展,实现“宽窄一体、平滑演进”,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实现一网解决智慧机场的多业务需求。
智慧运营未来将是智慧机场建设的核心,可有效提升机场运营效率,节省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益。5G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相结合,可以开发新的应用项目,从而帮助机场实现智能决策、设备监控、安防预警等新功能,以提升运营效率。
另一方面,在提升旅客出行满意度方面,5G技术同样大有可为。例如,在机场服务业务领域,5G与带有摄像头的智能移动机器人相结合,可以快速进行人脸识别和身份认证,从而精准对应乘客的航班信息,为旅客提供包括航班信息查询、路线导航等多种服务,对旅客实现贴心周到的服务;与AR眼镜相结合,采集人脸信息后,再通过5G网络与云端数据实时进行AI主动比对,识别重要客户,可以让机场对这类群体提供精准服务。
新民航,新智慧
融合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要内涵。所谓融合主要是指通过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之间的深度应用,从而支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能源基础设施等。对于民航业来说,这样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将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本身融入到民航业新基建的发展中。新基建着眼于构建数字化、智慧化的基础设施,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民航运输业来说,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例如,我国民航业无论是在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多网融合方面,还是北斗导航在机场自动化作业、精准定位方面都应该借新基建的“东风”加快发展步伐。
其次,在信息数据共享与协同方面,民航业也要加快融合的步伐。目前,中国民航的现状是各单位都有自己的数据库,但是全民航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据链,这也导致了数据孤岛的产生。目前国内许多机场都在推进协同决策系统(A-CDM)建设。为了支撑CDM机场的建设,必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整合机场、空管、保障企业、航空公司、联检单位等信息资源,打通信息孤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及充分利用。
第三,是新技术之间的互相融合。无论是5G技术、人工智能还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从本质上都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生成的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民航业来说,在加快新基建的背景下,就要求行业将这些技术融合应用,而不是单项技术的单打独斗。
以智慧机场的建设为例,尽管不同的主体对于智慧机场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行业对于智慧机场的发展轮廓已经越来越清晰。
目前,智慧机场的建设至少要涵盖8个“智慧应用”:智慧生产、智慧安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商业、智慧环保。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新技术的融合,同时也需要民航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各行业展开合作。
例如,华为近年来针对智慧民航建设研发了许多新技术,其中ICT技术最为引人关注。ICT是由信息、通信和技术这三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组合而成的,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技术领域。
华为的ICT项目主要围绕安全、效率和服务三大主题。举例来说,视频监控是安防最重要的手段,传统的视频监控只是一个终端,但是,华为通过“4K全景分析+智能分析”,大幅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
以飞行区为例,现在的机场规模越来越大,导致监控拍到的画面比较零散,华为通过在前端采用高清4K技术,可以将多个摄像头整合在一起,再通过后端智能分析技术,就能真正实现“所想即所见”。再比如,机场的车辆少则几十辆,多达上千辆,这些车辆什么时候能够调配到位,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
可以说,新一轮技术的发展将有望改变民航业原有的运行方式和商业模式,民航业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革命。在经历了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如今的中国民航运输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融入到国家新基建发展战略中去,充分利用新技术帮助中国民航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在新基建的浪潮下,中国民航的机遇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