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探析
2020-08-02丁洁
丁洁
摘 要:本文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主要特征出发,分别从核算和管理视角探讨了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主变化,结合这些变化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难点,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保障行政事业资产安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新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概述
新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一套基本准则体系,一套关于会计科目和报表的会计制度。新政府会计制度体系的实施把两种核算基础从一个核算体系中剥离,以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相结合的双体系会计核算模式统一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主要具备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具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模式的适度分离特征,即财务会计模式下以五要素为核算框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形成财务报告;预算会计模式下是以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为会计要素,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并形成决算报告。
二是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模式相互衔接,即在日常业务中实行两种模式的平行记账,最后通过编制本年盈余和本年预算差异调节表来进行两个核算体系的相互验证勾稽。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发生的主要变化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固定资产无论是在核算方面还是管理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1.固定资产的定义原则导向发生重大变化,且分类更为细化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从强调“使用和持有”的规则导向转型为“满足自身业务需要而控制的资产”的原则导向,不仅更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同时也突出了固定资产使用后的利益流动路径,扩大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涵盖的范围,提升了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与实际的契合度。同时固定资产的分类更精细化,从原来的四大类细分为七大类,使得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精细化的趋向更突出。
2.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科目、折旧年限等发生了变化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其折旧的核算与管理也受到了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计提折旧时会计科目由“累计折旧”科目变为“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二是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时点明确为必须“严格按月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和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不需要再计提折旧;三是固定折旧的计提分类细化,计提年限发生了一定变化,即随着固定资产大类划分的细化,折旧计提的分类也随之细化,同时对办公设备和计算机的折旧年限进行了调整,由5年增加至6年,而家具类的折旧年限从5年调增至15年,并且要求折旧年限不进行追溯调整。
3.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的要求更加细致、具体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度报告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固定资产报告的编制、分析和汇总等方式来全面反映单位所控制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变动以及处置等情况,从实质上来看,这也充分反映出了政府会计制度下对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的要求更加细致具体。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难点探讨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也造成其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点和困境,在此分别从核算和管理的视角加以分析。
1.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存在的难点和困境
行政事业单位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存在的难点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固定资产的认定存在疑虑,在规则导向下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认定入账只需要对照概念界定的几个前提条件即可,但是在原则导向下,主要是明确了“控制”这一范畴,但是对于“控制”的界定则主要依赖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旦财务人员职业判断出现误差或者把一些本该确认为固定资产的出于特定目的而不认定为固定资产,将会存在资产流失风险;二是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调整和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和障碍,主要是因为在实务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较多,并且使用状况较为复杂,要想摸清家底,准确地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折旧年限的调整,在核算方法和制度建设方面均存在困难和障碍。
2.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难点和困境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更趋向于精细化和严谨性,这种新要求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出现了以下两方面的难点。一是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之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较多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从而使得固定资产总体的内部控制缺乏体系性和全面性,固定资产在采购、使用、处置等环节缺乏较为严格的控制和监督,管理的严谨性不足,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难以有效保障;二是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足,难以适应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即当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采用高效、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效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风险。
四、行政事业单位应对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产生影响的对策
1.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的对策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发生的变化及其存在难点和困境,建议从以下角度对固定资产核算进行优化和改善。
一是单位的财务人员要通过系统化、标准化培训来全面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总体核算思路和方法,及时从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向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平行核算模式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是进行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摸清家底,强化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核算。准确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是以清晰的固定资产账务为基础的,因此在实务中一是要对单位的固定资产开展一次较为全面的盘点清查工作,摸清固定资产家底,重点针对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严格按照处置审批权限和流程履行程序加以盘活,对于在用的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新制度要求进行重新分类,然后确定新的折旧年限。多数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繁多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资产组捆绑计提折旧的方式来简化工作量。同时,由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因此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多种计提方法综合使用来提高固定资产核算的账实相符度,即转变以前采用单一的直线计提折旧的方法,根据固定资产的不同性质和类别,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经验,对于一些常规的固定资产仍然建议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而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更新换代比较频繁的电子产品建议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例如年数总和法或者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使其更符合实际使用状况,提高核算的合理性。
2.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对策
一是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牵制和内部审计监督等内控机制。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严格遵循新政府会计制度,同时还要从两方面对内控机制进行完善:一方面充分利用内部控制的牵制思维在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和处置等环节制定科学、高效的授权审批机制,发挥牵制、监督作用,有效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超标准配置、不合规处置等问题,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处于内部监督环境下;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强化内部审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监督职能,审计部门全程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所有环节,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和问题,降低管理风险。
二是要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采取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共享技术和“互联网+固定资产”的方法。对于使用中的固定资产以及新购入的固定资产生成涵盖所有信息的二维码,然后利用无线射频或者红外扫描技术等将二维码信息录入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并把这些数据信息共享给所有的使用管理部门和人员,由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变动以及处置等进行信息管理和实物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本文以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为背景,分析和总结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所发生的变化、受到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难点和困境,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核算、管理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意在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改善其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律桃.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5).
2.赵海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探析――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财会通讯,2019(09).
3.张海英.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管理观察,2019(05).
4.吴炜.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影响.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1).
5.赵青.政府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分析.财会通讯,2018(11).(責任编辑:刘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