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2020-08-02饶庆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7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饶庆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中介言语符号系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在全球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提升话语内容的科学性、尊重话语对象的主体性、保持话语方式的有效性和注重话语传播的交互性这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话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特定的话语语境中,教育者对话语对象进行思想观念意识教育,以达到一定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力量的一代青年群体,其思想高度和价值取向,關乎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面临新的课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现实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挑战时代环境的复杂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普世价值等思潮层出不穷,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争夺话语权,主流权威话语受到削弱,对我国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冲击。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减弱,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通过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利用网络、社交软件平台传播其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弱化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带来了挑战。“话语内容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关键在于谁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就必须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话语权。

(一)对象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知识层面来看,大学生接受过相对较高水平的教育,他们的思想更为开放更具包容性,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更强,东西方制度文化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对充满好奇甚至向往,因此更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从成长环境来看,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更为开放、现代化的社会,其学习方式更加自主化,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堂,互联网平台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的广泛诉求和涉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面临滞后、失语与失效的危险。”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开辟出新的话语空间,但是面对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同时,面对大学生这类年轻的受教育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受到自身年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话语上的“代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甚微。

(二)传播方式亟待更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彼此间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情感体验活动。”在单向的文本宣传和理论灌输这种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很难被调动起来,显然传统“一言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已不能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其次,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信息的多样性,当受教育者被外界海量信息包围时,面对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保证他们能否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的作用。更新传播方式,营造平等沟通的话语氛围,如何利用功能强大、形式多样的传播平台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深入思考、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顺应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际国内形式发展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创新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国际上来看,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在综合国力还是意识形态领域,都处于激烈交锋的状态。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牢牢掌握话语权的重要路径,能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的话语体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国际国内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话语发展规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话语适应社会转型要求,增强在国内外的话语权威。

(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该学科也在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但是因其存在时间较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完全成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话语体系也待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介的言语符号系统,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推进该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断进行话语创新,提升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彰显该学科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价值,以此推动整个学科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推动社会沿着正确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轨迹向前发展。

三、创新路径: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四个切入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及时调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话语内容、对象、方式和传播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融入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

(一)提升话语内容的科学性

提升话语内容的科学性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科学性,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作为引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理论的生命力,为受教育者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尊重话语对象的主体性

以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尊重话语对象的主体性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学过程要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将知识传授与他们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充分了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话语,巧妙地将这些流行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融合,让教育对象更能自觉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和传达的理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理念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擅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时事以及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话题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合理分析问题;充分给予大学生话语表达的空间,在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保持话语方式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深入人心,关键还在于话语方式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通过平易近人、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让大学生获得亲切感,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潜移默化地真正植根于大学生的心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中多次将“中国梦”和人民的梦联系起来,贴近生活的话语更容易让人民群众受到鼓励,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同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际、利益结合起来,将概念化、抽象化的理论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让大学生们认识到思想政治同自身的学习成长密切相关,从而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感,增强话语的感召力和号召力。保持话语方式的有效性,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中华文化中彰显真理和智慧的话语,融合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一方面有利于占据丰富的话语资源,加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提升大学生对政治话语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四)注重话语传播的交互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过程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教育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是简单的协商,而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建中,在此基础上缩小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上的差异,在交流的过程逐渐接受、认同话语内容。除课堂上的互动外,话语传播的交互性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教育工作者要擅于利用当代大学生时兴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积极创新虚拟空间中的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在互动的过程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种互动方式,既能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本,还能拉近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让话语功能的交互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劳永逸,创新的过程既要循序渐进也要不断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新时代背景相结合,从实际出发,遵循科学性、主体性、有效性、交互性的原则,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转化话语表达方式,促进理念更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路径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06):125-128.

[2] 邱仁富.论全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7):147-151.

[3] 陈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 于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五大范畴及其关系辨正[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65-66.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