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指令词”背后隐藏的尴尬
2020-08-02何捷
何捷
在课堂作文教学中,教师常用“指令词”组织、推动教学。“指令词”就是发出指示、命令的词语。实际上,指令词更多运用于计算机程序语言中,是指挥电脑运作的讯号。如: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位运算指令、程序流程控制指令、串操作指令、处理器控制指令等。
发出指令,推动教学,想必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可避免地使用“指令词”,其中有四个“指令词”出现频率高,威慑力大,达到令行禁止的状态。第一个:听明白了吗?第二个:开始写吧!第三个:写好了吗?第四个:时间关系,我们就先写到这里……
乍一看,四个“指令词”各司其职,分别负责写作前的询问、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写作后的总结、写作结束时的延伸。但只要关注课堂,琢磨这些“指令词”发出之后学生的表现,我们就能看到指令词背后隐藏的尴尬,发现指令词决定着写作教学的成败,透露着教学无效的缘由。
询问式指令:听明白了吗?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教师针对命题,布置任务,讲解要求。请不要将此举与“任务驱动”关联。“讲授命题要求”与“任务驱动”完全是两回事,且处于两个极端。一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个是让学生主动实践。
例如执教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时,教师大多先陈述“读后感是什么”,之后提出“写读后感的要求”,诸如:先写“读”,再写“感”,最后写评价。然后,教师提示几类写偏题的案例,让学生回避。也有展示写得好的样板,让学生模仿的。之后就是发出第一个指令词:“听明白了吗?”
在询问“听明白了吗”之前,教师给出的是与命题相关的各种要求、规则,甚至画出一条条“红线”,提示学生不要越界,不可背道而驰。陈述结束后,教师以一句“听明白了吗”进行警示,发出写作前最后一声呐喊。此句一出,接下来就是一阵让人沉默的静谧——鸦雀无声的写作过程要开始了。
起航式指令:开始写吧!
这个指令是所有指令词中最潇洒、最高亢,也是最振奋人心的,如同运程开启,拔锚起航。原本,这预示着写作活动开始,接下来应该进行过程化指导。只可惜,大多时候,教师一旦说出这四个字,剩下的就由学生自己完成,航行中的“舵手”进入休眠状态,就剩下水手自顾自地划船。所以,每次学生写成什么样,最重要的是仰仗之前对“规矩”的认识。因此,审题能力成为写作成功的核心能力。而真正的写作,是不需要审题的,因为很可能在写作完成之后,题目还没有拟定……
写作教学往往两节课连上,长达80分钟。开课前20分钟,大多由教师讲解;后面的时间,都归“开始写吧”管辖。一旦发出“开始写吧”的指令,预示着指导结束,写作实践开始。由于“开始写吧”后的写作时间长,教师不得不坐在讲台上观望。偶尔起身,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提示个别写不下去的同学“抓紧时间”,不断强调“集中注意力,不要影响他人”等。这些,都不存在指导意味,制造的是写作过程的紧张氛围。
很显然,学生至此得到的就是命令,而不是指导。写作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只能自己克服或者吞咽、掩藏。无怪學生在长期写作实践中淤积而成的,是对写作的厌恶与畏惧。
温馨提醒式指令:写好了吗?
每当听到这句话,意味着临近下课了。大家的心都激动起来,终于要熬过去了。接下来的操作行为大致有:集体上交作文,教师带走批改;优等生进行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围观点赞;什么都不做,直接下课……
“写好了吗”这句话,怎么说都显得足够温馨,这是在临了时对时间的再提醒。不过,它的存在价值也被严重质疑——说了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这是四大“指令词”中最缺乏存在感的指令,但确实是经常出现的指令。也许是对之前两个比较果决、不容置疑的指令词的一种温情弥补吧,毕竟时间要到了,一切都快过去了。此指令词背后隐约透露着一丝解脱前的松散与惬意。无论谁,听到这个指令,都会莫名地兴奋起来。
潇洒约定式指令:时间关系,我们就先写到这里……
大把大把的时间用以独自写作之后,正好到了要讲评、要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时刻,往往下课的铃声响起。此刻,没有太多无谓的感叹,更不需要拖课延续。作文课,还是准时下课为好,毕竟“拖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此时的指令词就是:时间关系,我们就先写到这里,剩下的下次再说。
“下次”是什么时候?想当然地以为是下一次写作的时候。可是到了再一次写作的时候,又会从“听明白了吗”这句指令词开始,之后循环出现“开始写吧”“写好了吗”等指令,最终依然是“时间关系,我们就先写到这里……”很少人去纠缠上一次写作中遗留的问题。因为,“这一次”和“下一次”之间隔了好久,也许是半个多月吧,时间会冲淡一切的。那些“上一次”累积的问题、困难、好奇、欣喜等,早就烟消云散了。本来就是“写作的当下”产生的问题,谁会存储下来,谁能惦记长久,怎么又经得起漫长时间的拷问?即便真有问题,也被新的写作任务取代,没有工夫,也没有必要去解决了。
但最后,这些都将汇聚、演化成对写作的恐惧与厌恶。也许,正是看到了“遗忘规律”必然在教学中演绎,这句“时间关系,我们就先写到这里……”才常常被潇洒地提及吧。
这四句“指令词”,你熟悉吗?常像口头禅一样从嘴里吐出来吗?说得多了,也觉得正确了吗?如果是,大概可以判断——班级里的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写作教学。
更奇怪的问题产生了——没有教学,如何学会,怎样写出来呢?
答案也只有一种:自学成才。
自学到的,能是些什么呢?一些亘古不变的通用套路,例如“首尾呼应”“开门见山”。一些“一学就会”的滤镜技巧,例如写高兴不用笑,多用比喻,把普通句变成比喻句,把叙述句变成描述句,把描述句写成比喻句,或是改为对话句,等等。一些张嘴就来的“高大上的瞎话”,这个就不必举例了,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处,经常扎堆出现。
越是糟粕越是要伪装成管用的样子,就像美颜功能,明知道照片中的不是自己真正的模样,但从心里都希望是真的。原本教学写作的课堂,有了“指令词”之后,成为实实在在的写作“自由市场”,其结果是——学生从来不知道真正的写作是什么样的,从来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写作乐趣。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