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框架构建与推进路径

2020-07-31富丽明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着很多契合之处,三全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框架,是突破二者发展瓶颈的进路选择。

关键词: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都是近年来党和政府着力推进的育人理念,两者存在很多契合之处,比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不应该局限于思政领域,而课程思政则是让思政跳出自己学科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新思路。面向高校人才培养构建“三全育人”框架,本身就是“课程思政”。但我国高校仍未形成“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应树立“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意识[1]。本文针对当前“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發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框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二者关系

1.“课程思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探索,让价值的引领渗透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尽管课程思政的建设如火如荼,但也面临着发展中的困惑。目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碎片化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较常见[2],往往使学生感到价值引领的牵强,无法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无法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部分课程思政陷入了一些误区。其一是模式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课程本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课程思政应实现从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转向,育人主体也应更加多元化。其二教育内容仅仅局限于课上。课程思政并非让专业课中额外开辟出思政课的空间,而是从各环节挖掘专业课中的学科思想、学术优势,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载体,并让课程的价值引领规范化、自觉化、长效化。其三是手段过于单一。课程思政应运用多种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因此,为防止课程思政流于形式,迫切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框架[1]。

2.“三全育人”存在的现实难题

“三全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中,全员育人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维度的育人主体,全过程育人涵盖了大学生求学、就业、发展的全程,全方位育人指的是从不用的视角,创新性的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既包括专业知识素养,也包括思想品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等的提高。三全育人构建的是大思政格局,然而,目前一些高校“三全育人”的育人力量仍相对分散[3],尚未形成强大合力,迫切需要找到实践路径,课程思政无疑为“三全育人”提供了抓手与着

力点。

3.“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解决“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发展中的难题,迫切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即“三全育人”是“课程思政”的理念引领,“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加强思政教育既要有统领式的“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又要有进阶式的课程思政布局设计,层层深入推进育人工作。

二、高校“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框架建设

1.推进全员育人,构建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应以学生为中心,所以要深入到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了解他们的所急所思所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以“立德”为“树人”的先导与引领。所以要调动校内外的各级各类的育人主体,将立德树人作为各方的共享价值[2]。

2.推进全程育人,构建遵循思政教育工作规律的课程思政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观念与方法,突出育人的全局性。这就要求课程思政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将思政工作延伸至教育教学的全程,并面向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与终身教育。

3.推进全方位育人,构建符合高校人才培养趋势的课程思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一方面,要巧妙运用新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根据专业课各自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校“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路径

1.落实“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应从教师做起、改良教学设计

针对思政内容生硬植入专业课教学的问题,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从以知识为本转化为以学生为本,课程教学设计应融知识性、思想性、生动性于一身。如果教师育人理念不强,那么就会让课程思政边缘为教学中的“鸡肋”。

2.强化“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完善制度保障

应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以思政课程为引领,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为浸润,专业课程为拓展,整合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文化渗透、思政工作的全面对接。要建立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的长期交流机制,使课程彼此了解对方领域的最新理论动向,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价值同向、路径同行[3]。

3.营造“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文化氛围、求真求善求美

在课程思政中要不断的求真求善求美,求真要求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求善要求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过程中,通过案例的学习等,在认知与情感的交错中,塑造向善的精神品质;求美就是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美来陶冶心灵。求真求善求美三个方面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视角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完成育人的任务。“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坚持与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才干、增强综合素质上塑造自我。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杨和文,陈袁碧莹.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工类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8,34(S1):55-57.

[2]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8):67-72.

[3]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作者简介

富丽明(1981—),女,辽宁沈阳人,满族,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