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汤
2020-07-31王蕙利
王蕙利
在极需一丝冰凉来舒缓灼热的夏日,各色冷饮又开始受到青睐,酸梅汤便是其中较为得宠的一例。大热天外出归来,喝上一碗,那种酸酸甜甜、齿颊生凉、沁人心脾的快感,将人百无聊赖的味蕾全部撩动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一个缺少了酸梅汤的夏天,显然是不完整的。记得小时候每至暑假,外婆就会用一种叫酸梅晶的粉剂,冲成酸梅汤给我喝。由于当时家里没有冰箱,还需拎着热水瓶到冷饮店去购冰水。回家后,拿一只大搪瓷杯,舀两勺酸梅晶,加点白糖,用冰水一冲,再撒上些隔年晒干储存好的桂花,就成了冰镇桂花酸梅汤。
尽管这种方式冲泡成的酸梅汤,因缺少了熬制的环节,只有很单薄的酸甜,很少有绵细的回味,但仍能让幼时的我,“咕咚咕咚”喝下后,砸吧着舌根的同时,将燥热一扫而空。
喝上真正的酸梅汤,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当年的学校旁有一家售酸梅汤的小店,店主是个老伯。那时每每考得好成绩,手头有了家里奖励的零花钱,便跑去他店里买酸梅汤喝。
老伯从包了棉胎的保温桶里,倒出酽酽的一大杯酸梅汤来,单用手捧着已感清凉。冰冰爽爽地下肚,酸甜可口、幽香四溢之余,一股沁人心脾的冰爽顿时扩散到全身。那一瞬间,纵是站在晒得热辣辣的街上,仍然颇感清新。
说起酸梅汤的历史,可谓悠久。早在《礼记》里便有“浆水酶滥”的说法,郑玄注释道,酶是一种梅浆,来自乌梅,这可能是用乌梅做饮料的最早记载。到了清代,宫廷御茶坊为了缓解王公贵族大量食肉时的油腻,研制出了风靡清宫的酸梅汤,后流传到民间。
直到今日,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只要一谈及酸梅汤,就会提到北京的老字号“信远斋”和“九龙斋”。梁实秋在客居宝岛数十年后,仍对信远斋的酸梅汤念念不忘,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他(信远斋)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
地道的酸梅汤,从原料开始,就透露着不一般。生津止渴的乌梅、理气健脾的陈皮加上消食开胃的山楂,那只是“标配”,还可加上薄荷、桂花、生姜、甘草、洛神花等原料,做成诸多口味。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酸梅汤的“宗”全在乌梅上。但这种乌梅,可不是超市包装食品档里卖的即食食品,而是青梅经果木烟熏炙烤后,变成的乌黝黝的柴熏乌梅,用来煮酸梅汤极好。《本草纲目》里有记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
作为一种传承已久的“国饮”,酸梅汤还属于药食同源的制品。中医认为,酸梅汤有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等功效。较之那些经过刻意制造、添加了各种化学成分的碳酸饮料要健康多了。
如果有人問我,用什么样的记忆来将夏日的味道收藏最好?答案就是这碗穿越了千百年、有着亘古记忆的酸梅汤了。而我所能想到的美妙夏日,无外乎端一碗酸梅汤坐在阳台上,一边吹着夜晚的小风,一边用瓷勺轻轻搅动。伴着那清脆悦耳的叮当声,从乌黑汁液里浮上来的,除了酸酸甜甜的清凉之外,更有一份温婉平和、蕴藉丰厚的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