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回归儿童的天性
2020-07-31张加萍
张加萍
[摘要]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存在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游戏引入课堂,让游戏与知识相融合,让游戏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通过课堂游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情感、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内化表演文本情境,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课堂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而且开启学生心智,发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课堂游戏;体验情感;内化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2-0042-02
九十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提出“趣味教育”的观念。他说:“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因为教育家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给学生,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趣味,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因此,他认为:“所谓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唤醒趣味。”小学生天性活泼,感性思维更甚于理性思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情感需求更甚于严格要求,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多知识的获得与习惯的养成多是兴趣使然。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习得知识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够得到发展,而且儿童的心理也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同时还能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将游戏引入课堂,让游戏与知识相融合,让游戏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新方式,以“唤醒”他们学习的“趣味”。
一、挑战体验,活化课堂
游戏,《辞海》的解释是:“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说明游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直接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愉悦快感为主要目的,二是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互动。在教育教学中,游戏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一节课,如果融人了游戏元素,其效果是不可小觑的。
请看《一封信》一课的识字教学片断。
(学生自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端正的读书姿势把生字宝宝们也引来了呢!看——(PPT出示生字)你们都能喊出它们的名字吗?自己试着喊一喊。
(学生自读生字)
师:来,考考你们。
(指名读生字)
师:听你同桌的小朋友读一读这些生字,如果他读得全对,竖起大拇指为他点个赞吧!
(同桌互读生字)
师:小朋友们,咱们来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作“猜猜少了谁”。游戏规则:“……挑战者背对黑板猜少去的生字。如果猜对了,其他小朋友边鼓掌边喊‘对了对了,它是——并跟着他读两遍;如果猜错了,大家一起喊‘不对不对,你再猜。你们准备好了吗?
(PPT随机出现生字,挑战者接受挑战)
游戏活动的刺激,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游戏中再一次巩固了生字。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心中对今天学习的9个生字已有了初步的印象。当去掉其中一个时,学生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将这些生字影像一一呈现,这就是记忆的再现。游戏时,先蒙,再逐个儿猜。运气好的,一下就猜中;运气不好的,将所有生字猜了个遍才猜出来。其他学生也没闲着,他们是“大众评委”。如果说挑战者凭借的是回忆进行猜测,那多数学生除了回忆还有过滤、判别,所以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脑子转得飞快。学习的过程既紧张又愉悦,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样,活化的课堂洋溢着灵动与光彩。
二、勇攀高峰,突破重点
如果说游戏在低年级课堂中运用目的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那么中高年级的课堂游戏则更应注重语言和情感方面的体验。它要求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依靠记忆、想象、思维等方式获得知识、积累语言、体验情感。
如,在执教一节古诗赏析课时,在备课时,我将课堂结构确定为回顾、品味、运用三个部分。于是,背诗、品诗、用诗三个活动应运而生。然而,如何将这三个部分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他们探寻新知的欲望呢?考虑再三,我在课堂上引入了游戏——勇攀高峰,即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设置成闯关题,根据闯关情况决定小组登山的高度,看看哪些小组最终能登上顶峰夺得红旗。揭题后,我在黑板上画上闯关图表,标明每一个小组的出发地点,明确闯关登山要求。随后,闯关活动正式开启。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因为成功闯关让小组连攀三级而沾沾自喜的,也有因未能顺利闯关而懊恼不已的。时间在流逝,但因为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闯关要求,学生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一首首隽永的诗篇吟咏而出,一段段精彩的论述侃侃而来。在紧张的游戏中,怡人的诗景、美妙的诗情、深刻的诗理将永远留存在学生心田。
三、演绎剧本,完善个性
游戏是一种情境,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人生生活百态的同时,也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感受到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竞争意识、社会准则和规范,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品质。请看《将相和》一课的教学片断。
(讲台前,学生正在表演“负荆请罪”这一片段)
师:暂停!台下的各位“导演”,你们给台上的廉颇大将军提提意见。
生1:我觉得廉颇的语气应该再诚恳些,毕竟是在向别人请罪,说话还那么大声不太好。
生2:廉将军本来就是个粗人,说话耿直不足为奇。
生3:我不这样认为的。廉将军为人耿直是不错,但他自己理亏在先,是确实想通了才来请罪的。如果我是他,早就羞红了脸了,哪还好意思大嗓门地说话。
生4:正因为他敢作敢当,犯了错也勇于承认,精神才更加可贵。我们不必计较声音的大小,而应当在对话中表现出他内心的诚意。
师:那请你来做个示范。
(学生说)
生:除了语言中的诚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来表现。我注意到了书上的插图,发现廉颇单膝跪地,双手拱起,头侧向一方,可见他的悔过赔罪之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廉颇,你再来试试。
(表演继续……)
“负荆请罪”是《将相和》中的一个小故事,也是极其经典的历史故事。怎样再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故事的矛盾冲突呢?结合教材,我决定以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研读,学生层层感知人物形象,演绎出人物的风采,把握了故事内涵。在反复地推敲与表演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随之形成。
总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走出,又回归儿童的学习世界,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而且开启儿童心智,发展儿童思维。在课堂上,它让动与静互为依存,让智与趣和谐共生,让学与思融会贯通。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