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诵读,助力语文课堂教学

2020-07-31宋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习内容经典诵读课堂氛围

宋柳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许多经典著作广为流传。这就为语文教学灵动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朗读、背诵经典作品,不仅能营造课堂氛围、丰盈学习内容、激发探索兴趣、拓展写作思路等,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学会主动、积极探索知识,学习效率能得到大大提升。

[关键词]经典诵读;课堂教学;课堂氛围;学习内容

[中图分类号]

C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33-02

经典诵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经典诵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意识渗透,是教学理念更新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以诵读为手段,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感知、探究的过程。经典诵读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语文教材包含大量的经典著作。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而且要对课外的经典作品进行筛选,将其引入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学的力量、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经典诵读营造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考虑各种影响因子,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小学阶段,学生对热闹的学习氛围有天然的敏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调动,对文意、文理、文情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透彻。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借助经典诵读,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其中。教学导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导人环节设计得精妙,学生情感才能得到充分触发,教学流程的推进才会顺畅。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诵读任务,让学生自行准备。在诵读展示中,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诵读个性逐渐形成。

如,学习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一文,为了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感知,教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寻找与节日相关的诗歌。这样的资料搜集活动充满趣味性,学生非常乐意参与。在导人环节,教师让学生进行个性展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面对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学生思维活力立刻迸发,对传统节日的探求欲望非常强烈。当课堂氛围活跃后,教师在媒体上展示出学生归纳的诗句,全班学生一起诵读。

诵读情境创设时,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单纯的诵读带来的感染力相对较差。教师深知这一点,运用了媒体技术,进行配乐诵读,使学生的情绪不断高涨。

二、经典诵读丰盈学习内容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但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和长足进步,必须从课外资源出发,展开挖掘和探索。”这句经典的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具有广泛性和生活性。这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教学设计时,教师既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挖掘,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本身的魅力,也要根据文本进行延伸和拓展,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处。在丰盈学习内容时,教师不妨借助经典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深入的学习。

如,学习《找春天》一文,在观看“春之韵”的视频中,学生逐渐感受到春天的生机。阅读文本时,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但这篇文章的篇幅不是很长,学生的阅读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教师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起诵读。《找春天》的写法与朱自清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文章和谐的声韵、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习、分析文本的热情更高。如,在学习拟人手法时,学生不仅能够对文本的句子和用法展开剖析、鉴赏,还能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进行分析,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延展性,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对比学习中,学生很快触摸到文体特点,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有效拓展。

将经典诵读渗透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要做好材料筛选工作。不是所有的经典都能融入文本中来,教师要选择与文本主题一致或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习活动的契合性,真正实现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的接轨。

三、经典诵读激發探索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从学生自身存在的短板着眼,进行引导、点拨,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虽然知识本身是静态的,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应是静态的。只有在积极主动地探究中,语文学习活动才会呈现出趣味性、内涵性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以经典诵读为引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

如,学习《咏柳》一诗,教师借助沙画展示柳树婀娜多姿的形态。在细致的观察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脑海中,柳树是什么样的形态,它有什么特点?”学生的思维立刻得到激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柳树的特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在分析柳树这一意象时,教师引导学生吟诵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对这两首诗歌,学生是比较陌生的。在吟诵中,学生产生了疑问:“这两首诗歌与教材中的诗歌在描绘柳树时运用的方法一致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积极主动探究文本主题。在触摸文本内核时,教师巧妙设计,将经典诵读渗透其中,很好地发挥了经典著作的促学作用。

学生的诵读看似机械、简单,其实不然。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得到启动。他们对知识会产生疑问,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传统死记硬背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更新教学形式,将经典诵读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经典诵读拓展写作思路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是让学生掌握阅读、写作技巧的凭借。这已经成为教学的共识。教师要从多重视角出发,展开引导。读是写的基础。诵读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对写作产生的作用。在诵读经典过程中,学生读得多了,语言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快速提升,文本中的修辞、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等都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帮助。

如,学习《雷雨》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潜式探究。学生很快对文本内容和结构有了清晰的感知。这时,教师让学生搜集并吟诵写雨的诗句、散文片段。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从网络等进行搜集,然后进行展示、交流。学生搜寻材料的视角具有独特性,个性化思维逐渐凸显出来。因为学生积累的素材具有广泛性,再布置相关写作任务时,学生自然有话可说。这样,教学形式由知识储备型逐渐演变成知识输出型转变,语文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有多元化的选择,广泛涉猎经典著作。当积累达到一定量,学生自然会产生写作的冲动。

总之,语文教学中运用经典诵读法的优势是明显的。在诵读中,学生快速触碰到文本的核心,文化品位和文化积淀都得到快速提升,逐渐形成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经典诵读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经典诵读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材料,能够起到拓展写作思路的作用。

(责编韦雄)

猜你喜欢

学习内容经典诵读课堂氛围
运用“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
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和谐快乐课堂
基于“自能”理念,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