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品质: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追求

2020-07-31罗强

江苏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自2015年启动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项目以来,一直以“高境界、高信度、高质量、高效能”为目标,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区域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经过5年的积淀与发展,逐步构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成为撬动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迈向“教育新常态”的重要支点。

【关键词】学业质量;监测体系;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2-0010-04

【作者简介】罗强,江苏省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江苏苏州,215000)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2015年9月起,江苏省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连续5年面向全市初中学生开展了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实践经验和相关机制。

在探索高品质学业质量监测的实践过程中,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以“高境界的监测目标、高信度的监测数据、高质量的监测报告和高效能的结果运用”为目标,逐步构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质量监测已经成为撬动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迈向“教育新常态”的重要支点。

一、高境界的监测目标

我们将学业质量监测的导向功能比作指引教育质量的“航向灯”。教育质量监测要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中,为提升教育质量指引正确的方向,要以专业的“航向灯”照亮教育者前行的航道,帮助教育者避开“暗礁”。

1.确立学业质量监测的基本价值取向。

苏州市学业质量监测遵循的教育评价理念是——从“育分”走向“育人”,从“应试”走向“适合”。我们认为“适合的教育=适切学生+适宜时间+适度负担+适应未来”,这个公式隐含着学业质量监测的价值取向,即“尊重差异,追求适合;激励增值,促进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努力更有价值。

学业质量监测不同于传统的统考,不是为了甄别、排序和评判,而是为了解释、诊断和预警;不是为了找出决定因素和因果关系,而是为了找出相关因素和作用机制。因此,我们提出学业成绩要看优质均衡,教育质量要看全面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苏州监测试图让教育评价从传统的“考分排序”走向“多元评价”,全面呈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参与者的理念、行为和水平,厘清群体要素之间的关联与作用逻辑;试图通过“低利害、轻问责、增内驱、重改进”的教育评价,促进教育生态的渐进优化。同时,我们对监测的价值和局限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妄下结论,不滥用结果!

2.研制“基于课标,关注素养”的学科监测工具。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专业指导下,我们基于“遵循课标、注重能力”的原则,参照国家监测的指标体系建立起苏州的监测工具指标体系,使监测指标和监测工具能够全面准确反映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水平。2018年起,我们在已有“内容+能力”的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素养维度”,建立起“基于课标,关注素养;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监测工具指标体系,加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測试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监测工具的编制中,我们坚持“评价所学习、评价促学习、评价即学习”的教育评价理念,并将“情境性”“思维性”“创造性”和“情感性”隐含在试题编制中。“评价所学习”即依托监测指标体系中的知识、能力维度,考查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测量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促学习”即依托监测指标体系中的素养维度,创设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试题,引导学校推进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评价即学习”即在监测工具中隐含对学生学习情感、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的考查和培养,通过创设情境化、情趣化、整合的试题,让学生在运用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评价任务,从而获得思维能力和全面素养的提升。

3.研发诊疗“教育时代病”的相关因素评价工具。

设计相关因素指标体系就是一个梳理教育内在的价值导向的过程,这个价值导向就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希望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具有“情感张力、生命活力、思维能力、学习动力”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在相关因素指标和问卷的研制时,会把这样的价值导向隐含在相关因素的指标体系中,融入相关因素评价工具研制中,以此为标尺诊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出治疗当下“教育时代病”的靶点。

在选取相关因素测评指标过程中,我们依据国家、省、市的相关教育方针政策,认真研究苏州教育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现实突出问题,深入挖掘可能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构建了“追踪监测、周期监测、热点监测”三大类相关因素指标的工具模块,并不断丰富完善相关因素工具库。2019年我们重点监测了学生的自身学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心理健康等方面,为教育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着力点。

二、高信度的监测数据

学业质量监测的评价功能需要监测本身必须是一把高度精准的“刻度尺”,我们构建了由“单一分数”到“多元指标”、由“水平判断”到“增值评价”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受教育者学习起点和发展状况的准确测量,帮助区域或学校找准位置、明确增量、发现变化。

1.设计全学段、追踪式的监测方案。

苏州的监测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实施,又基于自身区域需求开展实践探索,通过采集全面完整的数据来提升监测工作的信度,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全学段连续追踪。按照这一设计,七年级监测实际上是把六年级的小学学段末监测与初中七年级的起点监测合二为一,同时,通过对初中段学生的连续追踪监测,对学业质量监测进行横纵对比,为实现增值评价奠定基础。二是干扰少、信度高。我们把监测的时间固定在每年9月中旬,考查学生经过两个月假期后沉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和内化的能力,相当于体检中的“空腹验血”,指标最为稳定,信度更高。三是监测内容全面。我们同时监测语、数、英、科四门主要学科和相关因素,实现了对学业质量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诊断。

2.构建适合苏州教育的增值评价模型。

理性评价一所学校的学业质量,需要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苏州从监测数据加工技术入手,在实践中形成了“统计描述、追踪比较、横向比较、关联归因”这四种基本的数据加工的算法模型,初步构建了一套适合苏州教育的学业质量增值评价模型。

“统计描述”是对学业质量进行增值评价的基础,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是如何把各次不同的监测结果,放在同一把尺子上,让各次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对学科数据,我们构建了量尺分数、百分等级、维度得分率的描述统计方法,解决了不同测试、不同学科分数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对相关因素数据,我们采用国际流行的指数研究三步法展开,即通过“概念化→指标化→指数化”,以适合量化比较的指数和可视化的“地形图”实现各维度的比较。

“追踪比较”就是为了找出学业质量的起点和终点的差异,从而进行增值评价。我们设计了量尺分增值、百分等级增值、四水平增值等增值评价工具,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一所学校学业质量的增值发展情况。

“横向比较”时,我们构建和优化了多维度的苏州市常模、县市区常模、优质学校常模,从而为每一类教育群体找到可以横向比较的参照标尺。

“关联归因”时,我们尝试使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学业质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作用机制,并开发可视化工具直观表现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3.规范监测工具的研发流程,保障监测数据的质量。

我们不断强化工具研制流程的系统性,优化监测工具的研发流程,通过“构建测试框架→编制监测题目→两轮预试分析→工具修订→工具定稿”五个环节有序流转、无缝衔接,形成严密的监测工具研发系统。这五个环节中,保障工具质量的核心环节就是“两轮入闱+两轮预试”,除了保证有300人至500人预试规模,我们还对所有预试的试题出具《试题质量分析报告》,用严格的试题质量分析指标对试题和试卷进行质量把控,剔除指标差的题目,修改指标不理想的题目。在正式监测完毕后,我们仍会使用试题质量分析指标,分析监测工具质量,对影响整卷质量的题目进行技术调整,从而充分保障监测工具的质量。

三、高质量的监测报告

我们将学业质量及相关因素监测的诊断功能比作打开教育过程“灰箱”的体检仪,可以为区域和学校的教育现状提供全面、便捷、快速、高效的健康体检,并将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呈现在高质量的监测报告上。

1.生成批量监测报告。

苏州的监测覆盖了苏州全市所有初中学校,监测数据量非常庞大,需要先撰写报告模板再生成批量报告。我们首先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需求,将监测报告分为大市报告、区域报告、学校报告三个层级,再将各层级报告细分为《基础数据报告》《学科数据报告》《学生相关因素报告》《教师相关因素报告》《优质学校报告》等五种类型。2018年起,我们还为全市所有小学提供《监测结果追踪反馈报告》。对这些报告,我们通过批量报告的方式快速生成,分别供市、区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不同对象阅读。

2.撰写综合分析报告。

撰写高质量的综合分析报告是一个研究监测数据、规划精准改进方案的过程,我们将其定位于四个基本功能:发展性指向、增值性评价、诊断性分析和引领性建议。我们尤其注重评估区域和学校学业质量的增值发展状况;注重监测关键指标的异常数据,构建改进教育管理决策的预警机制;注重挖掘影响学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制;注重剖析区域和学校教育生态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动态。在综合分析报告的撰写中,我们聚合了监测、教研、督导、学校专家的力量,将基于经验的质性评价与基于数据的量化评价相互结合、相互印证,深入挖掘监测数据背后的教育真相、教育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对区域有一定诊断和指导意义的综合分析报告。

四、高效能的结果运用

学业质量监测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升,因此,它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助推器”。“助推”意味着运用监测结果时,既要防止缺位,又要防止越位。监测结果的运用必须回归教育的“第一现场”,为区域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为教育者自我改进提供动能。

1.构建结果反馈的“层级反馈”机制。

监测中心每年为参测的区域与市直属学校提供监测结果深度反馈服务,帮助各地、各校读懂监测数据,为下一阶段监测结果的有效应用开启起点、搭建桥梁。区域层面,主要包括“社会发布”模式、“反馈+培训”模式和“一对一反馈”等反馈模式。学校层面,主要开展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反馈,或组织同类型学校在结果运用方面的分享交流。

2.构建表彰先进的“案例研究”机制。

2016年开始,监测中心每年开展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以此作为深化监测结果运用、推动教育教学精准自我改进的重要举措和抓手。经过四年的案例研究和行动改进,一大批优秀案例脱颖而出。为表彰先进、推广经验,监测中心每年召开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分享会,对表现突出的案例进行公开表彰,并邀请优秀代表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宣传推广优秀案例的经验与做法,促进区域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3.构建协同推进的“适度问责”机制。

监测后的结果运用相当于从“体检”阶段转向“治疗”阶段,蕴含主体责任移交的要求,需要整合基教、督导和教科研等力量,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

在质量监测的初期,区域和学校对于监测工作普遍缺乏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依托行政和教育督导力量,将监测结果运用与一定程度的“问责制”有机结合。2017年,我们要求各区域依据年度监测的结果,自选2~3个标杆数据,确定对标管理目标,并用一年的时间来积极落实和改进,最终接受督导部门考核。对于问题特别突出的学校、区域,我们则采用现场调研、限期整改和跟踪评价等方式加以推进。

4.构建基于数据的“自主改进”机制。

监测价值实现的瓶颈在于針对监测结果的自主改进,监测与改进的关系是“一分监测,九分运用;一分预警,九分改进;一分外推,九分内驱”。

监测报告发到基层学校后,我们要求学校组织管理团队共同审读监测报告,将监测数据与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通过“测评结果—研读数据—精准诊断—合理归因—科学定策—靶向改进—后效测评”的监测结果运用闭环,构建过程性自我诊断和自主性改进机制。同时,我们通过基于监测结果运用的督导评估工作,对区域和学校的改进措施进行跟踪,对改进效果及时评价,促进决策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是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希望通过监测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浅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政策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