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组织理论综述

2020-07-31钟汉青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学习型彼得愿景

杨 光 钟汉青 郑 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1990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一书,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自形成以来,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巨大轰动,被奉为“管理学神话”,甚至有学者认为,学习型组织是管理的终点。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至今未形成较为统一的理论。根据理论的内容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基于静态视角的理论和基于动态视角的理论,其中静态理论又可进一步分为基于特征描述和基于员工潜能开发的理论。

一、静态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一)基于组织特征的理论

基于特征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特征的描述来阐释学习型组织,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彼得圣吉、Watkins和M arsick等。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企业应进行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其中自我超越与改善心智模式是指员工追求个人愿景和调整对工作看法以开发潜力的过程,是个人层次的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则是组织层面的修炼,是指将组织成员的个人愿景进行整合,建立共同愿景,并通过团队学习推动组织和个体的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彼得圣吉认为团队学习更容易出成果、更有效率且能推动个体成长,要优于个体学习。而系统思考则是最重要的一项修炼,是指寻找组织中的问题及其原因的过程。范青蠡(2018)用二维坐标思维来理解彼得圣吉的理论,提出其理论是从“个人-团队”、“内-外”维度出发演绎而来;其思维逻辑在于,通过五项修炼,个人逐渐转化为组织公民。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不断转化为组织资本,隐性知识不断转化为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又反过来激活隐形知识,这也即是管理作用的体现。

大量学者延续了彼得圣吉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如Watkins和M arsick(1993)提出,学习型组织应包括持续不断的学习;亲密合作的关系;彼此联系的网络;集体共享的观念;创新发展的精神;系统存取的方法;建立能力的目的等七项特征。Rowden(2001),则提出了明晰的目标和愿景;知识共享;探索创新和激励;领导承诺和授权;团队解决问题等五项特征。国内学者周德孚(1998)、张声雄(2000)也基于特征描述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虽然不同学者提炼、总结出的理论模型不同,但总体来说,共同愿景、创新性、持续学习能力、合作与努力等是在个理论模型中均出现的、比较公认的学习型组织特征。

表1 特征取向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二)基于潜能开发的理论

有学者认为,组织学习是由个体学习所组成的,侧重于从组织中的个体角度去理解和诠释学习型组织。国内学者冯奎(2000)提出,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发挥员工创造力,体现员工价值,进而提升绩效;Daft(2002)则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让所有成员参与问题识别与解决中,进而促进组织进步的范式。这些理论重视组织中员工作为一个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员工的学习、能力提升、价值发挥来促进组织进步。

二、动态视角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不论是基于特征描述还是基于员工潜能开发的理论,其根本上,都是试图构建、描述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结构或模式,而基于特征和潜能开发视角提出的结构或模式是静态的和稳定的。而一些学者认为,学习型组织不是一个特征集合或固定模式,而是体现在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即以动态变化的角度看待学习型组织。Tsang(1997)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有能力适应变化、挑战现状、保持创造性和竞争力的组织。国内学者陈国权(2016-2018)则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时空理论,用企业可能的变化和学习方式来诠释学习型组织,他将企业可能面临的变化分为可预测和不可预测两种,由此组合出可预测变化主导、共同主导和不可预测变化主导三种可能状况,并提出了三种学习模式,一是传承性学习,即向同行或向企业自身的过去经验学习;二是创造性学习,指通过试点、情景规划等创新型学习方式来适应环境变化;三是传创性学习,指将传承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结合使用。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选择适当的学习模式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三、学习型组织的测量

学习型组织领域目前尚未有公认的理论,学习型组织测量工具多基于特征类理论开发。基于不同的学习型组织特征理论,学者们开发了各种测量工具,其中以Watkins,M arsick(2003)编制的学习型组织多维度问卷(DLOQ)、Garvi,Edmond-son,Gino(2008)编制的学习型组织调查问卷(LOS)为代表。DLOQ量表与LOS量表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祝筠、陈海萍等人(2011)以医护人员为样本,检验了中文版DLOQ量表的信效度,发现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7,结构效度良好。国内学者胡威(2018)等以北京市Y区公共组织为被试,使用LOS量表研究发现,在中国公共组织中接纳差异、反思时间、试验、信息搜集、分析、教育培训、信息传递、领导力的8因素模型拟合度最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也最高(α=0.967)。此外,国内学者陈国权(2007)开发了组织学习能力问卷(OLCQ),从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反思能力、推广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输出知识能力、建立知识库能力等9方面来系统测量、评价组织的学习能力。

问卷名称问卷维度 内部一致性系数中文版学习型组织多维度调查问卷(DLOQ)持续学习、对话与交流、鼓励合作与团队学习、授权、创建系统捕捉和分享知识、连接组织与环境和提供领导 0.887学习型组织调查问卷(LOS)心理安全、欣赏差异、接纳新思想和反思时间四个维度;学习流程和实践包含试验、信息搜集、分析、教育和培训、信息传递五个维度;领导力模块则自成一个维度。0.967组织学习能力问卷(OLCQ) 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反思能力、推广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输出知识能力、建立知识库能力

四、学习型组织发展趋势

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虽络绎不绝,但国内研究却似乎步入瓶颈。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从数量来说,国内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呈连续下降趋势,且核心期刊发文量较少。这种情况可能有三点原因,一是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组织间的差异性;二是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和研究工具,导致研究结论间的矛盾;三是国内传统观念束缚,如领导权威等。

虽然困难重重,但由于其对组织有着极大的益处,且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依然动力充足,学习型组织今后的研究可能会沿着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工具、明细作用机制及构建方法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型彼得愿景
一起向未来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彼得,彼得,吃南瓜
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
彼得潘
彼得潘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彼得兔的故事
2020愿景:雅尼克·涅杰-瑟贡在大都会的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