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艺术中的感知构建
2020-07-30张羽
张羽
【摘 要】在虚拟现实艺术作品创作中,感知信息的组织与构建尤为重要。感知作为人与事物交流的媒介,在作品互动体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形态的日益变化,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也向着更人性化、更情感化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希望通过寻求感官和情感的刺激来引起受众共鸣。因此只有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感官系统,巧妙灵活地运用感知构建的相关法则,才能使虚拟现实作品更有吸引力。本文将从感知构建的理论出发,对信息的组织与构建进行探究,以此寻求虚拟现实艺术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虚拟现实艺术;感知;非视觉;信息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166-04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虚拟现实不再是遥不可及,虚拟试衣间、虚拟健身房、虚拟环游世界……关于虚拟的产品层出不穷,但是这些产品也仅仅是将技术带入大家的生活,缺少艺术的生活必然是无趣的、枯燥的、乏味的。将艺术有效融入虚拟现实作品中,带给大众更多美的享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从感知构建的角度出发,重点探究盲人在非视觉的情况下的感知体验,寻求虚拟现实作品中的新突破。如何打破传统思路的局限,将盲人感知周围环境的独特方式和价值植入虚拟现实艺术的设计中,将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主体
(一)感知類型与特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知”的解释有两个,一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二是“感觉”,即“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从字面上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前者突出的是感觉器官的作用,而后者突出的是获得的影响。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感知是感官系统在人脑的直接反映,而所谓的感官,即指眼、鼻、耳、舌头和皮肤等人体的感觉器官,因此感知从这一角度来分类,可分为视觉感知、嗅觉感知、听觉感知、味觉感知、触觉感知,以及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这些感知都是通过人体器官接受外部刺激,然后将刺激传到人脑神经系统中,从而让人体产生各种感觉。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感知又是由几个主要的特征构成。首先,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即外界的刺激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形成的反映。其次,从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感知是主体的关系表达,因此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拥有感知能力的,感知的能力又是意识能力的基础,意识的产生又以感知为条件;当然,也可以看出感知除了通过生理体现,也可以通过心理体现,生理体现主要是指人体的器官感受,心理体现主要是指人类的情感寄托,例如感动、共鸣、伤心等。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般说的感知系统是不同于感官系统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感知的类型与主要特征。通过其定义与解释我们也不难看出它的主要特征,因此消化吸收感知构建的理论,也就成为了我们在艺术设计中的一大重要环节。而如何灵活运用感知的类型,抓住感知的特点,将感知系统的设计作为我们虚拟现实作品设计的理念支撑,全方位、多角度研究虚拟现实艺术中的感知系统的构建,也成为我们寻求虚拟现实艺术创作的新思路的重中之重。
(二)感知信息的表达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 艺术论 》中这样写道:“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而艺术,就是建立在人们能够受别人感情的感染这一基础上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取很多信息。首先,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感知来接受外界的信息,即感知是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媒介;其次,人与人之间也可以通过感知信息的提取来分享彼此情感体验,即感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最后也充分强调艺术作品互动体验就是建立在感知信息的基础之上。因此无论社会形态如何转变,人类的需求如何膨胀,感知信息的表达都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形态的快速发展,感知信息的表达方法也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生理学角度出发,人类最为直接的感知信息的表达就是对事物的感官体验,客观事物通过对感官系统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然后形成一系列的自然反映,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感官来接受外界刺激,并获取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气味、味道等物理信息,因此在我们的作品创作设计中,我们要多从感官刺激出发,通过加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基础感知系统的体验感,来增强设计对受众的物理性刺激,丰富受众的真实体验,加深受众的印象,满足受众的各方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感知是“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人类将感知所得信息转化为人类情感寄托的形式,通过感知信息的表达来传达情感交流体验,即在感官系统表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感知。“不论是广泛探索还是特殊探索,前提是环境中必须有唤醒主体的刺激,然而并非所有引起唤醒的刺激都能诱发探索的动机和行为,只有那些既能唤起注意又令人感兴趣的刺激才会引人去探索。”由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感知是需要刺激的,因此,我们只有将设计建立在感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形式来传达特定的感知体验,赋予作品独特的情感寄托和价值意义,触动受众内心,引发受众的共鸣,这样才会是一件拥有灵魂的作品。
总之,研究人类的感知信息表达的模式,并将感知信息表达的模式运用到虚拟现实艺术作品的设计中,作品的意义才能最快、最有效地传递给受众。从生理及心理角度对感知信息的表达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人们所受刺激产生的情感取向,充分调动受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使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不再华而不实,使虚拟设计有意义、有内涵、有感情,更加打动受众。
二、作品《触目》的感知建构
(一)作品《触目》概述
作品《触目》是一个研究盲人在非视觉感知的情况下如何组织构建信息的实验性装置作品。作品通过陶泥塑造出盲童们所感知的美好世界的样子。陶泥在一群可爱的盲童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没有视觉感知的能力下,通过其他感知信息的组织与构建,他们捏出了与普通人既相似又不相似的花朵、小草、小鸟、房子……将这些看似造型怪异的小东西摆放在一起,放在一个正方体展示台上,展示台三面围有幕布,用于投影,还有一面透明,用于展示孩子们捏的实物。利用光源的运动,制造出不同影子切换的场景效果,参观者看不见它们的外形,看不见它们的颜色,仅仅只能通过幕布看见这群孩子所感受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没有色彩,虽然模模糊糊,虽然脱离现实,甚至需要参观者用力猜测里面每一样物件是什么,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它的美好与价值。
该作品像一个万花筒,将盲童们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一起装进展示台中,现实世界与盲童们的世界相互对比,相互解码翻译,撞出新的火花,希望打动参观者的内心。
而后期,在此装置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同名定格动画作品《触目》,也是希望最大程度运用现有的素材去描述盲童“眼中”的世界。该动画作品站在一个盲童的“视角”,去描述时代的变迁,讲述伴随其成长所发生的人生大事以及所感受到的世间暖意。与其说是盲童的成长,不如说是我们所有人一起的经历与成长。与之前的装置作品相比,定格动画作品《触目》显得更加富有艺术感。
前期的装置作品《触目》,作者充当的是桥梁的角色,他将盲人非视觉感知下制作的作品用光影剪辑拼接后呈现给观众。而后期的定格动画作品《触目》,加入了更多创作者的创作思考与艺术的表现手法。
《触目》的系列作品都旨在通过展现盲童们“眼中”的美好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认识他们,帮助他们。他们虽然失去“看”的能力,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自己与世界隔绝,他们依旧乐观,努力“看”着美好的大千世界。而视力健全的我们,对世界的美好避而不见,这才是真正的“触目”。
(二)盲人的感知信息
盲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或是先天或是后天的影响,他们丧失了视觉能力的。众所周知,视觉是人们生存和适应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而盲人在非视觉的情况下通过视觉之外的感官来感受世界,建立起一个与普通人有别的世界,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平行的世界同样具有它真切的意义。
感知信息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流程链。主动感知者不断对被感知对象进行认知识取,从而达到对外部事物形象和情感的丰富。盲人是通过非视觉感知来获取外部信息的。
视觉障碍或缺失对感知信息的影响,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缺陷说”;另一种是“补偿说”。研究结果显示,视觉障碍或缺失严重影响了感知信息的完整性,也就是“概括化缺陷假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缺陷说”。缺陷说认为,对感觉输入绝对减少,或者刺激作用样式的减少,都可以造成严重的感知缺陷和畸变。这一观点认为,视觉障碍或缺失可能不光影响了视觉感知系统,甚至连其他感知系统都会受到损伤。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盲人的感知信息是不完整的,他们通过除了视觉感知以外的感知系统理解外界信息时,是会受到阻碍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
与“缺陷说”相反的观点是“缺陷补偿理论”,即“补偿说”。补偿说认为,一种感觉通道的损伤预期会在其他知觉系统中形成补偿能力。该观点认为,视觉障碍或缺失人群在没有视觉感知的能力下,可以通过其他感知系统来感知信息,尤其依靠听觉以及触觉感知。因此,有专家认为“特殊教育,究其本质而言,就是用一种健全的器官功能去代偿受损器官功能的补偿教育。”从该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盲人的感知信息是可以通过其他的感知系统来得到补偿的。
我们重点来研究补偿说所提出的观点,盲人在没有视觉感知的能力下,是如何通过其他感知系统来感知信息的。
第一,通过听觉感知来获取外界信息。听觉感知对于盲人来说,可以说是他们与外部世界溝通的一个主要方式。“听”对于盲人来说绝不只包括了我们普通人所认为的“听”的作用与功能,他们往往会通过听来辨认方向与物体,甚至会通过听来加深记忆等。也就是说,盲人会利用自己的耳朵接受声音信息,然后将声音信息进行自动筛选反馈,从而判断出自己所面对的事物的情况。就拿出门行走来说,听觉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另外,听觉对于盲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助记忆的作用。盲人无法像普通人一样通过视觉留下记忆,他们更多是利用“听”来感受生活,如“听”电视剧、“听”新闻、“听”音乐等,盲人会在听的过程中感知信息,从而留下一些声音的记忆。因此,听觉感知可以说是盲人的一大重要感知。莱萨德等对盲人的听觉定位能力进行了测试,被测试者要求分别用双耳和单耳对声音来源进行定位,结果显示,盲人的听力系统确实要比普通人灵敏。因此,也可以认为盲人虽然失去视觉感知信息能力,但是他们的听觉感知系统得到了加强。
第二,通过触觉感知来获取外界信息。触觉之于盲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普通人的眼睛相提并论。盲人的手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对于他们来说,手便是眼睛,手的触感便是眼睛所看到的像。他们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大小尺寸、材料区别等物理信息,然后对这类事物进行归类处理,将它们与大脑中已有的记忆进行联系,从而判断出自己所触摸的物体。当然触摸对于盲人来说也不仅仅停留在识物辨物上,触摸远比其他感知带来的记忆要深刻得多。就拿盲人推拿来说,盲人通过反复的触摸来记住人体的每一个穴位。另外,触摸除了加深记忆外,还是盲人认识新事物的重要方式,盲文、盲人打字机、盲人手机等都是通过触觉来让盲人感知和获取外界信息的。同样科学家对盲童的触觉也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盲童通过触觉辨物的能力不仅高于普通儿童,也高于普通成年人。由此可见,盲童的触觉感知系统的确比普通人得到了更好的开发。
第三,通过嗅觉和味觉感知来获取外界信息。嗅觉和味觉感知与听觉和触觉感知相比就处于辅助的位置。虽然没有听觉和触觉那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嗅觉和味觉的运用也是很多的。例如,盲人会通过他们的嗅觉和味觉来分辨酸甜苦辣等,也会通过嗅觉来分辨洗发水、沐浴露等生活用品,甚至会通过嗅觉来引领方向等。在视觉缺失的情况下,嗅觉和味觉带来的感知信息也显得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