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切入点,教活阅读课文

2016-03-11杨中安

考试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感知突破

杨中安

摘 要: 阅读教学处理教材的关键是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可根据课文不同特点,从其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内容丰富处、手法巧妙处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挖掘。其原则是口子要小,角度要巧。

关键词: 教材处理 感知 突破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高中)。目前,中学阅读教学的模式多为:“①整体——局部——整体,②感知——研读——品读——拓展,③整体感知——品味鉴赏——研讨探究——模仿写作”等,都离不开整体感知。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教师角度来讲,挖掘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寻找切入点,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准确而迅速地把握课文内容,省时省事,学生既学得轻松活泼,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战争中,再坚固的城池只要被打开一个缺口,就可全面瓦解。如何选取“突破口”,找准最佳切入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瞄准重点

直奔重点,相机诱导,往往能带动全篇学习,省时省事。钱梦龙老师教学《一件小事》时,在初读的基础上,直接提出:文章里的“我”是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剥削者?要求学生围绕这个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细读课文。很快,学生达成共识:“我”是一个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又能勇于解剖自己并向劳动人民学习的进步知识分子。从重点切入是顺利解决难题的重要因素。宁鸿彬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要求学生“速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在文章的标题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并对添加内容稍作解释”。学生的阅读思考因明确而积极,片刻便纷纷举手。“古老的中国石拱桥”、“成就辉煌的中国石拱桥”、“美丽而坚固的中国石拱桥”、“巧妙绝伦的中国石拱桥”、“多姿多样的中国石拱桥”、“世界著名的中国石拱桥”……这样,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瞄准重点,寻求突破。

比如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可以紧扣“登”即“步移景换”这一重点切入:“找游踪”——寻“景物”——析“感受”。这样,一节课由抓“登”字带动全篇的读、找、议,有动有静,比按部就班地详细讲解节省时间。再如:简洁、传神的语言描写是《荷花淀》一文内容的重点,教学时就要盯住这一点,单刀直入:“这篇文章共有五组人物对话,请同学们迅速找到,看是哪些人的对话?”再引导揣摩对话的内涵,带动全篇相关问题的解决。避免逐层设问,肢解文章,学生能迅速提取课文的精要信息。

二、把握特点

“文如人面”。每篇课文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大都是作者生花妙笔巧作安排的,常常是最精彩之处。教学时,从这些特点入手、突破,往往事半功倍。

教学《项链》时,一般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理清结构,归纳内容,分析人物”,程式固定,毫无新意。如果抓住课文结构上的特点,一上来就问:“这篇小说,你认为在情节安排上最精彩、最巧妙处是哪里?”通过激烈的争论,能较快统一认识:结尾,它出人意料,极具讽刺意味。再反观前文,寻找前文的暗示和伏笔,从而体会出作者匠心独运的妙处,一下子就理清了小说的结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节省了教学时间。教学《爱莲说》时,引导学生从文本特点入手: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和追慕,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鲁迅的《故乡》是一篇不好教的课文。作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安排内容、描写人物。将印象中的故乡与亲眼见到的故乡作对比;将主要人物闰土少年和中年作对比,通过对比展示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先找其中的对比文字,再分别问:故乡、闰土前后有哪些不同?比较不同的地方,最后分析不同的原因。这里从文字的表现手法“突破”,能使学生很快地认识闰土这一形象的意义。

三、攻关键点

“关键点”主要指“文眼”。它是文章中传神之笔,聚焦的地方,文章各种因素都与之相连。它的位置有的在文题,有的在篇首,有的在文中,有的在篇尾。刘熙载《艺概》:“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阅读课文,抓住“文眼”,就抓住了全篇的纲领,把握住了全文的基调。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文眼”直接切入,能够快捷简要地突破全篇,深入具体地展开阅读,可以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有的文章文眼在题目,即题眼。抓住题眼,审析题意,就能初步了解课文的中心,探到作者的思路。如:《驿路梨花》题中“梨花”一语双关,譬喻深刻,就值得仔细推敲其中蕴涵的信息。这“驿路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洁白梨花,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教学《荷塘月色》时,抓住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就串起全文,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牵首引尾,从“不静”到“得静”最后“出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眼”在第二段,抓住两个“对于”,中间开花,切入二至八段,然后辐射首尾。朱自清的《春》,全文的“眼”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文章结尾。抓住这一句话,我们就知道文章是以追踪春天的脚步为线索的。学生一下子就会明白,它的中心是赞美春的活力,春的无限生机,给人类捎来美好的愿望。

抓住关键突破全篇的例子很多。如:可抓住《白杨礼赞》文题中“礼赞”二字,《琐忆》开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总领句;《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开头一段中“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就涉及全文的主旨;《井冈翠竹》结尾的议论,等等。

四、抓核心点

有些课文虽然内容繁、头绪杂、涉及人物多,但必然有一个各种因素、各种因果关系的交织点。这个交织点可能是:一个关键人物,一根主线,一个主要情节,一组主要矛盾,等等。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就找到了突破口,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七根火柴》中叙写卢进勇的文字很多,而无名战士连名姓都没有交代,“戏”也很少,却是文章着力表现的人物。教学时,就可以从此突破,引导学生找“主角”,课堂上一定有争论,气氛一定很热烈。找准了“主角”文章的主题就领悟了。欧阳代娜老师在教读《岳阳楼记》时,从范仲淹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字切入,理出文章的思路脉络,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义。

小说总是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揭示中心的。小说教学,关键是理清主要矛盾,即弄清楚冲突的核心。如《变色龙》中有以下几组矛盾:奥楚蔑洛夫与郝留金的冲突,郝留金与狗及其主人的冲突,奥楚蔑洛夫与狗及其主人的冲突。学习时,先要明确以上矛盾关系,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再重点抓住冲突的核心,即奥楚蔑洛夫为什么断案前后有六次不同的变化。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奥楚蔑洛夫断案依据是“看狗的主人是谁”,六次变化中唯有“巴结上司”、“欺压穷人”的本质不变。“头绪”一理清,主题的把握“水到渠成”。

总的说来,“突破口”是从课文本身发掘的,根据课文不同特点,从其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内容丰富处、手法巧妙处等“有嚼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挖掘。当然,“突破口”的选择方法多样,因文而异。总的原则是,口子要小,角度要巧。有时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突破口,应加以比较,选择最佳的一个。只要选准一个“突破口”,找准一个“切入点”,一点突破,那么什么样的课文都不难教,都能教活。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曾祥芹.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J].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00:1-2.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感知突破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古诗词教学中的“增删调补”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
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