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校本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20-07-30范丹

求知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心理健康

范丹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行的背景下,选修课程成为众多中学特色办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文章作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依托,以两门心理健康选修课“校园心理情景剧”和“提升你的人际交往魅力——中学生心理拓展训练营”为例,概括了心理校本选修课的缘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策略,并对今后心理选修课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学选修课;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当前,选修课程成为众多中学特色办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以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为例,初二、高二年级现在每周有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是校本必修课程。考虑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实际情况,学校致力在初二年级开设符合学生身心需求的特色选修课,为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积累经验。作为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我除了上好必修课,还必须兼顾选修课,争取尽快开发出一些适合学校和学生的校本选修课程。现以“校园心理情景剧”和“提升你的人际交往魅力——中学生心理拓展训练营”两门课程为例,谈谈自己在心理健康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经验和想法。

一、心理校本选修课程的缘起——“心”有独钟

课程缘起指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作用和意义何在。与必修课程不同,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师的专业偏好、教学风格、自身的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密切相关,来源于教师一段时间来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实践。但是,这种选择和偏好不能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和规范。

两年前,我在初二年级开设“校园心理情景剧”的选修课。那段时间阅读到石红写的一本书《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这本书让我对校园心理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生了开设此类选修课的想法。心理剧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创立,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员,当我们把内心压抑的情绪或内在的需求通过身体活动演绎出来时,能加深自我的了解和领悟,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校园生活环境和特定对象应运而生的一种心理剧表现形式。相比于传统课堂,学生有更多机会反观并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感受。在良好的团队氛围中,可以增强人际互动,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在学习和整合他人经验的同时架构、塑造一个更为协调、平衡和美好的自我。

至于“提升你的人际交往魅力——中学生心理拓展训练营”的课程缘起,是因为我在平时的咨询辅导中发现,人际关系引发的情绪困扰和认知行为问题在中学生中占据很大比例。对于中学生而言,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心理困扰。一位初二的班长因为性格高冷,不苟言笑,导致班上一些同学对她不满,背地里给她起了很多不雅绰号,她的内心烦恼不已。一位高二的同学觉得班主任对她有偏见,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时,偏袒另一位同学,她来到咨询室向我咨询。还有的学生因为青春期早恋等问题寻求帮助。在团体辅导中,我通过活动热身、情景创设、游戏互动、活动体验、感悟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放下防备心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开放、 包容和信任的团体氛围中表达与分享,感悟与升华,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合理地看待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矛盾,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和原则。

二、心理校本选修课程的目标——更“心”转“行”

开设一门选修课,总是期待给予学生一些珍贵的教育营养,总是期待学生通过修习这门课程发生一些积极、正向的改变,所以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课程目标对一门选修课而言至关重要。总体来说,心理健康选修课的目标框架应围绕更“心”转“行”展开。即通过学生意识、观念、思维等认知层面的转变,促进生活、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改进,让学生达到内外界的平衡和完善。

基于这样的考虑,“校园心理情景剧”课程的总目标以“自编、自导、自演——演绎属于自己的心灵故事”为价值取向,旨在增强学生自我探索和表达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观察和沟通协作的能力。而“提升你的人际交往魅力——中学生心理拓展训练营”课程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中的接纳、尊重和被需要,增强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仅有总体目标不足以保证课程架构清晰有力 ,具体目标的确定会使得后续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的选用更能有的放矢。例如,“提升你的人际交往魅力——中学生心理拓展训练营”课程的具体目标锁定在:①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主动交往的意识;②探究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③培养自我接纳和自信,促进自我成长;④在课程学习中增强自我的观察学习 、共情体验、总结概括和陈述表达的能力。

三、心理校本选修课程的内容——“心”“心”相印

课程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经選择和编排了的教学材料。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既要关注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思想性,又不能脱离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选择教学素材时,应与教学内容高度匹配,具有时代性、生动性,同时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喜闻乐见。

我在开发“校园心理情景剧”课程时广泛吸收借鉴了当前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成果和成功案例,整合了身体韵律操、手语歌曲学习、情境表演、话题讨论等元素,开展了“考砸之后”“欣欣历‘心记”“手机的风波”三个主题的心理剧表演及一个手语歌曲《你我同心》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打开心扉,大胆表达,我在每一堂课都会通过一些肢体的放松训练和情绪表达练习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开放和宽松的教学情境中。而心理剧主题的确定基本源于学生日常比较关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话题,比如,在期中考试后,有的学生考得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把成绩告知家长很是困扰。借此契机,我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成绩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最后把矛盾聚焦在考试之后找父母签名这样一个场景,将之演绎出来,让学生在讨论和表演(或欣赏)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与父母的沟通模式,以便更好地改善亲子交流。

“提升你的人际交往魅力——中学生心理拓展训练营”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基于“团体热身——团体活动——团体交流”这样一个模式,让学生在人际的互动中调用真实的感受、感想,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碰撞中升华认识,有所收获。为了让学生放下防御心理,教师需创设一种轻松、信任和尊重的课堂氛围,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依据团体的逐渐形成,在不同阶段选用渐进性的活动和任务,如“滚雪球”“打开千千结”“合作闯关”“融化的冰盖”“创意结绳”等,发展学生倾听、信任、沟通和合作等优良的品质。

四、心理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心”动“行”动

课程的实施在于如何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传递给学生并使之实现预设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采用活动的形式,其优势在于在一个个起承转合相关联的活动中,让学生身动、脑动、心动、嘴动、笔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感并让他们体验收获,产生心声共鸣、心灵碰撞、心智生长等融合式、浸润式效果。

在“校园心理情景剧”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于学生的观念更新、活动参与、行为训练与习惯养成。选修课为每周三的第7、8节,在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上遵循这样的流程:第一节课以热身小游戏开场,接下来是韵律操练习,或者简短的情景剧表演,在经过充分的暖身后,成员围坐一圈交流一周以来比较关注的话题(也可教师选定),轮流发言,教师点拨讨论,确定第二节课将要表演的剧本。通常,在确定剧本后要通过3~4次课的分组讨论、剧本修改、角色演练,最后才能完成一场比较完整的演出。

“提升你的人际交往魅力——中学生心理拓展训练营”的教学形式符合当下较为流行的“暖身、转换、工作、结束”活动课的四部曲。在暖身阶段主要是通过小而精的活动引出本课主题。如在“认识你真好”主题中,通过游戏“滚雪球”的方式帮助成员尽快熟悉彼此。在转换阶段,通过一些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段、小品表演等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创设“踏上合作之旅”——失火的情境:困住六个人,三个腿有伤,三个眼睛看不见,2分钟内如何逃生?学生讨论:成功逃生的因素、合作不成功会有什么后果。团队工作是解决问题的阶段,通常我在这个阶段会安排学生通过团体讨论、纸笔练习、辩论活动、创意思考、角色扮演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促进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活动“创意结绳网”中,我要求学生把一捆编织绳进行任意改造,使其能将一个人安全抬离地面20厘米以上,以此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结束阶段,成员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悟,教师简要点拨,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鼓励学生将所学所得带入现实生活中,转化成具体的行為和习惯。

五、展望与不足

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累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敢于创新和尝试,更要有反思意识,将零碎的、板块的、具象的教学片段进行概括提升和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模块和体系。得益于学校的这样一个论文评比活动的契机,我下定决心将自己在选修课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付诸文字。在写的过程中,有遗憾有不足,但也对今后开展心理选修课的思路更为清晰,目标更为明确。同时,希望今后在开展校本选修课时,能从这些方面加以完善:课程编排的内在逻辑和连贯性、选修课的反馈和评价机制、校本选修教材的整理和编写等。

[参考文献]

[1]崔昌淑.心理辅导课“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6):2.

[2]石 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 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8):19-21.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HDJYKY2017C02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范 丹(1982— ),女,湖南衡阳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