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在扬州市区受众群体情况调查研究
2020-07-30杭峰
杭峰
【摘 要】扬剧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扬剧受到各方外来文化与时代变革所带来的冲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被日趋冲淡。本文拟从扬州市区普通市民的角度,走访调查人们对扬剧认知接受度的情况,尝试窥探造成如今扬剧艺术在扬州市区认知接受度低的原因,并根据调查反馈情况,给予扬剧艺术在扬州乃至全国继续推广发展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扬剧;认知度;接受度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18-02
一、市民对扬剧艺术的认知情况
对于本次调查的认知群体,笔者大致将其分成扬州本地人与非扬州本地人。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扬剧的知晓情况,并未出现扬州本地居民对扬剧的知晓度远高于外地人员的情况。在调查的非扬州籍受访者中,所有受访者均表示知道扬剧艺术,他们同扬州本地居民一样或通过红白喜事,或通过电视等途径知晓扬剧。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非扬州籍受访者是通过茶馆、学校乃至桥洞或路边凉亭的市民表演等方式知晓扬剧。可见,在扬州市区,扬剧的知晓度是比较可观的。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扬州市区的居民都是知晓扬剧艺术的,但是大体也只是停留在“知道扬剧”这个层面。在调查群体中,只有极少部分人知道一些扬剧的曲目或曲牌,而这些人群中多数为年长的扬州本地人。对此,笔者特地前往了扬州一个定期演出扬剧的场所——高老庄大舞台。通过观察观看扬剧演出的观众可以发现,观众群体大部分為年龄较长者或已退休的扬州本地居民,鲜有青年与少年群体。
为了与年长者做出区分,笔者也调查了青年(已工作者)与少年(学生)群体。青年群体中,大多迫于生计与工作压力,即使对扬剧感兴趣,也极少有时间去聆听欣赏扬剧;少年群体中,由于学业压力,课余作业、各种兴趣班占用了几乎所有时间,少有的听过扬剧的少年群体,也多是因为家里的爷爷奶奶时长在电视上观看扬剧节目,自己也偶尔跟着观看。也正是因为时常能接触到扬剧艺术,才有少部分少年群体对扬剧艺术有所兴趣。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是青年群体或少年群体,对扬剧感兴趣的人中非扬州籍群体人数是持平乃至略多于扬州本地人的。扬州本地人感兴趣是认为自己作为扬州人,应该传承扬州本土文化,更多出于义务与责任感;非本地人则是出于对扬州传统文化的兴趣,想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扬州本土文化。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总结
(一)受众人群老年化、边缘化严重。对扬剧感兴趣乃至喜爱的本地居民中,他们从年龄上看大部分为年长者,即50后。扬剧原名“淮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中期称“淮扬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为“扬剧”。可见扬剧正式成为扬剧是20世纪50年代,而扬剧最大的受众群体正是50后。20世纪50年代,“全球化”尚未形成,人们的娱乐生活较为单一,所以扬剧是长辈们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此外,扬剧的题材内容多取自日常生活,并且是年长者、老一辈的日常生活,或弘扬传统文化、或反映生活趣事、或表现日常生活劳作等,更能引起老一辈的内心情感共鸣。正因为扬剧是扬州的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更是被归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扬州人是有责任有义务继续传承与发扬扬剧艺术的。故此,仍有一定数量的青少年对扬剧艺术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们也正是传承发扬扬剧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真正喜爱扬剧的人群老龄化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人群的数量还在减少,加之他们本身对社会的发展影响甚小,故扬剧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
(二)调查结果中另外一种情况,即对扬剧艺术没有兴趣乃至不太接受的。在这群人中,多为青年与少年,大致可以划分为80后(中国改革开放后与全球化的到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先后迎来了改革开放与全球化,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丰富。相较于老一辈,80后听的更多的是Beyond、谭咏麟等唱的流行歌曲,而90后则更多地喜欢听周杰伦等明星的歌。中国自身的时代发展,就足以淹没扬剧在80、90后生活中的存在感,全球化的到来,更是将更多的外来文化引入国内,以致将扬剧这类戏曲艺术几乎淹没到谷底。随着时代的发展,扬剧的“没有存在感”乃至不被接受是不可避免的。
抛开宏观层面的影响,具体到个人。80后受访者迫于生活压力,房贷、子女教育等,使他们疲于工作,少有闲暇时间。即使有节假日的休闲时间,他们更多地也会选择旅游等新潮的休闲方式,鲜有人会选择去茶馆、大舞台等地点去观看扬剧。90后的受访者中,很多觉得扬剧太过枯燥乏味,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使得他们不太能接受扬剧艺术。00后则多迫于学习压力,新课改后高考形式的变化使扬州地区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面对高考的压力,课余的休闲显得十分奢侈,为了能考上心仪大学,很多父母课后还会给子女报辅导班。故此扬剧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学习的阻碍与负担,占用本身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对于非扬州籍的受访者,他们表示扬剧对他们的生活毫无影响,并且由于扬剧是地方剧种,表演时所用的扬州方言也使他们观看时十分困扰。
三、现状问题的应对建议
(一)强化落实学校音乐学科新课改中的音乐与戏曲模块教学,提高音乐教师的质量与数量。在笔者的调查中,有很大一部分群体为在校高中生,但无奈的是有不少被访者表示没时间了解学习扬剧艺术,认为其乏味无趣,甚至是浪费时间。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音乐与戏曲”模块,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部分。笔者访问中某高中音乐教师透露道:“普通市区高中音乐教师数量欠缺,教师所对应擅长的模块领域有限,无法在学校现有教师数量的基础上全面展开新课改中六大模块的教学,我所在学校最多也只能完成三个模块的教学——欣赏、合唱、演奏(古筝班)。”2017年音乐学科高中课程标准发布仅两年多,各地落实情况尚未能完全跟上,落实进度也不统一。但面对这种非遗、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学习,学校的“强制性”教学是有必要的。在学习任务繁重的今天,要充分抓住学生在学校音乐课中学习戏曲艺术的时间,学校要配备合适的师资力量与数量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守住校园这一重要阵地。
(二)扬剧的创作要及时加入现代元素,扩宽扬剧艺术的受众群体。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扬剧艺术在青年少年群体中不太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容的“时代性”太强。扬剧的题材内容多为民间传统文化,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社会民俗等,这大多为老一辈观众所喜爱接受,而反映现代生活、社会现象的新作品数量很少,不能引起后辈的共鸣。调查中80后的受访者大部分都表示乐意接受加入现代元素的扬剧艺术。因此,这也从侧面反映扬剧在剧目创作上的窘境,新剧本的匮乏、现代元素的缺少、创新思维的薄弱等。因此,扬剧艺术的创作要紧跟时代变化,及时有质有量地创作出受众更广的新剧本。
(三)加强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剧团间良性发展,确保扬剧的长久发展。政府在相关人才培养上有重要责任,“申遗”成功后政府也对此采取了相应措施。扬州市领导于2006年对扬剧团和艺校进行调研,并开设专门的扬剧班,实行六年制、免学费的定向培养。在未来发展中,政府要与扬剧团和艺校保持联系,形成政府补助、学校招生培养的良性链条。此外,扬州有国有扬剧团5家、民营扬剧团9家,要促进剧团之间的交流,形成良性发展,发挥市场经济的竞争作用。
(四)促进扬剧与社会团体的联系,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在往后的发展中,剧团与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机构的互益性、公益性合作是一个发展方向,要加强剧团与这些社会团体机构的联系。国家在对民营性剧团与社会团体的合作上要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二者的合作,并对民营性剧团予以一定补助。同样,国有剧团可以邀请艺术骨干成员和退休的老艺术家对民营性剧团予以艺术上的指导,辅以国家补助与民营剧团自身的收入,以确保资金环节不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公益性扬剧艺术的演出,打破扬剧演出地点的局限,更好地宣传普及扬剧艺术。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2]任莉颖.用问卷做实验:调查——实验法的概论与操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1.
[3]刘悦.扬剧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评鉴,2018(0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