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
2020-07-30徐文
徐文
【摘要】网络时代,数字文化的兴起为各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拓展了新渠道。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必须要在充分认识网络时代数字文化发展趋势与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归集、平台优选和文化遴选。文章分析了网络时代数字文化对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推动作用,探讨了网络时代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机制,并提出了网络时代数字文化助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策略,即构建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数字传播平台、以科技创新带动中华文化数字传播、以智能社交助推中华文化数字传播。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数字文化 中华文化 全球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8.017
互联网数字化时代,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正有效地突破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碰撞与整合。如何依靠数字技术进行中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中华文化的真切体验和有效传播,能够让世界感受优秀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文化张力,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网络时代数字文化对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推动作用
网络时代数字文化发展趋势与特点。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得以数字新媒体为核心的数字文化产业格局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中国的数字文化产业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兴起的,其产业链已经覆盖了广电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影视等诸多领域,并在政策、技术、资本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呈现新的发展特点。首先,数字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突出技术革命导致的文化消费与传播范式的变迁,如今,数字技术正超越其技术本身渗透到大众意识形态领域,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民众较为认同的一种文化表达样式。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文化资源的数字内容产业化。与传统文化产品相比,数字文化产业具有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创意性强、传播速度快、信息接受效率高、科技附加值高的特征,而大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数字内容的转化,依托移动互联网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最后,科技与文化的加速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如今,以腾讯、爱奇艺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建立了电脑与智能手机等不同终端可随时访问的视频播放空间,能够有效建构文化内容生产者,文化体验用户和传统电视传媒三者间新型视频网络文化。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虚拟网络社会关系搭载着游戏、传媒等构成了新型文化业态,使广大用户借助数字媒体能够体验消费多样文化产品。
数字文化对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推动作用。网络数字技术使得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了无国别的跨界传播,打破了意识形态的壁垒,减少民族文化全球传播的损耗,赋予更多国家以全方位平等传播的权利,重塑信息传播的生态。第一,数字文化的全球传播使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成本耗费更少。网络数字技术实现了文化创作、文化加工、文化消费的全程数字化,并可通过网络数据库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其海量信息与全球化的传播增进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群间的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便于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各国。第二,数字文化的全球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播跨越意识形态的壁垒,让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内容变得更为多样丰富。当前,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华优秀文化加以排斥和丑化,而互联网数字文化的传播具有传播壁垒较少的优势,有利于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第三,数字文化的全球传播有助于减少由语言障碍引发的民族文化传播损耗。网络数字媒体使文化信息传播的方式从单一的文字扩展到具有交互功能的图文声像,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了用户文化体验的真实感和实效性。第四,数字文化的全球传播推动数字媒体的全球互动共生。网络数字媒体注重对社交互动和社会关系的打造,通过开展增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层的社群互动,为文化生产和全球传播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范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全球文化的互动共生。
网络时代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机制分析
网络时代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内容归类。文化资源是数字文化全球传播的基础和核心,传播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实现。从内容上看,其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当代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
首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儒释道的哲学思维、人伦思想、行为规范、审美标准和社会理想等,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之基,也形成了众多不朽的文化思想经典。通过对中华医药、书画、武术、文学、茶艺、饮食等的研究,均能发现其中渗透着大量寻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调和致中、修身养性的哲学智慧。当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融合时,形成蕴含中华传统元素的数字文化精品,就能产生独特的视觉体验和艺术审美效果。其次,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和谐世界的创建,能够体现民为邦本、自强不息、天下大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蕴含当代先进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都是强化中华全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宝贵文化资源。最后,能够体现中国当代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现实写照的文学、影视、记录片等文化产品都是数字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例如,网络中很多关于中国城市文化的记录片,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背景,辅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人文记忆,用贴近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故事激活地域文化的时尚魅力,获得中外友人的一致好评。
网络时代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有效平台。网络时代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有效平台是丰富的,既有来自国家级的权威网络媒体,也有来自类似孔子学院的海外文化传播媒介,更有以社交功能为主的网络与数字媒体以及商业化运作的网络传媒企业。首先,随着网络数字媒体的国际化转型,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均在海外设立网络站点,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尤其近年来,中国官方主流媒体以深掘和传播传统文化为核心,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立足历史丝路文化交往中达成的理念共识,不断丰富中华文化数字化的传播内容,创新民族文化数字化的传播形式,构建出能够体现新时代精神的中华文化输出模式。其次,为了推动汉语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中国早在2004年就在欧洲多国开办孔子学院,十多年来,孔子学院发展迅速,从最初探索在全球范围内创建汉语教学以及传播中华文化到现在高效推动中华文化同异国文化的资源的整合交融,都需要以新兴数字媒体为支点构筑全球化的文化传播平台。再次,以微博、博客等社交和信息傳播分享功能为主的网络与数字媒体,使受众对于日常生活与历史文化的感悟与传播变得更为便捷,文化传播的生活气息以及历史情感因素得以强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跨文化人群圈层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互动,有效提升文化受众对异域文化的接受度。最后,近年来,商业化运作的网络传媒企业在出海经营与文化传播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中国部分网络动漫和网络游戏企业借助中华武侠文化,实现数字IP的多场景应用,让更多拥有中华文化DNA的创意动漫游戏在全球盛行。
网络时代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遴选机制。网络时代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地域、民族与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容易导致文化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只有符合文化互动的普适性、关注文化受众的体验性、体现民族文化的现代性,且兼具历史文化意义与当代社会价值,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中华文化面貌与特性的数字文化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遴选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维度: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分层机制、文化传播机制。
第一,从文化认同机制来看,主要包含文化分享、文化认同反馈、文化数字传播过程等,其中文化分享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在进行文化分享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从而才能更好地达成文化共识;文化认同反馈的本质是受众理性自觉看待和认同文化内涵、价值理念的过程。数字传播过程论指的文化数字信息在民族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交换、接受、认同过程。
第二,从文化分层机制来看,数字文化从文化内容结构上看同样可以分为涉及日常衣食住行、民族风俗习性等的基础器物层,涉及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的中间制度层以及涉及民族价值理念、思想意识形态的高级精神层。相比于数字文化中间制度层和高级精神层输出占比低、输出难度高的特性,中华数字文化对外传播的基础器物层具有输出占比高、社会认同度好、输出难度较低的优势。因此,在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要调整文化输出结构的分层占比,提升基础器物层数字文化输出的品质,进而推动中间制度和高级精神层的文化输出。
第三,从文化传播机制来看,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需要考虑传统文化与优秀当代文化的融合,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不仅涉及对外传播的内容遴选和途径优选,还要重点打造中华数字文化的自信。当然,这需要综合考虑中西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及文化受众的心理接受度。
网络时代数字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路径选择
从时代进步发展的趋势来看,互联网和数字科技既是中华文化实现对外传播的时代背景,也是利用科技创新、加工、包装、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手段,更是中华文化实现世界内高效传播的主要渠道和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应构建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数字传播平台、以科技创新带动中华文化数字传播、以智能社交助推中华文化数字传播。
构建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数字传播平台。当下,数字新媒体作为中华文化全球传播重要工具和渠道,已经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学、动漫游戏、影视艺术等以网络数字化的重构与包装方式来实现中华文化的新式话语表达。而这种汇聚传统性、现代性、开放性与流行性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协同创造,它不但激活了中华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意,也大幅降低了文化产品制作门槛,让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可以自主地融入内容创作中去,从而实现互通、分享、传播。因此,数字文化不是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生硬介入,而是要重塑一种新的文化加工与传播范式。其中科技与文化结合所构成的“新文创”,是数字技术持有者与文化编创者积极主动进行文化创意发展与传播的过程。而文化产品个性化、社交化、智能化的数字传播能够带来震撼人心的卷入式传播体验,并可通过数据无缝对接实现实时受众分析、文化传播与服务模式的动态优化。此外,构建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数字传播必须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全力提升对外文化交流人才的专业素质、文化水平、经营能力、沟通能力。
以科技创新带动中华文化数字传播。鉴于不同民族在历史文化及社会制度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世界范围内受众群体对中华文化认同与接受依然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文化数字化在实现对中华文化内容的创新重构与创意表达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数字文化本身在不同民族中的适用性,遴选数字文化内容和优选传播途径,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第一,要加大数字科技与中华文化融传播的力度。数字文化创作者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数字科技的优势,在传统文化的记录呈现、创意加工以及传播弘扬上实施技术革新,不断拓展文化表达的空间。第二,借助科技催生数字文化传播的新业态。比如,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电子竞技等利用网络视频处理技术、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拉近传播受众与中华文化的距离。第三,要增强中华数字文化的全球适宜性。当下,如何利用流行音乐、游戏动漫、网络影视所构成的创意文化产业链来汇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正能量,探寻和建构中华文化与全球文化融合共生的契合性显得尤为重要。第四,要利用数字文化来讲述好中国故事。数字文化的创建和传播者需要在充分尊重文化落地受众感受与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对受众文化接受度的精准研究,立足于当地人的审美标准来讲述中国文化,从而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社群,更好地实现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述,使其在互联网范围形成“话语圈层”效应,突破异域文化和语言形成的屏障,实现中华数字文化有效传播。
以智能社交助推中华文化数字传播。如何让数字文化将社交功能、智能科技和共享传播有机融合起来,精准把握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地域群体的文化选择、文化再造与传播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的中华数字文化输出,是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在网络媒介技术支撑下,文化受众群体不再局限于过去“全程依赖”的广播、电视、书报媒体,以社交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实现了不同文化的黏合与重构,使得“回音壁”式的社群文化认同效应不断扩大。其次,中华数字文化的全球传播要精准把握世界各国的社交媒体使用规律,方可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输出。如与中国人常用微信、QQ来实现社交互动不同,西方人士更多地使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办一些专业服务国外文化传播的社交媒体平台,着重研究如何借助西方社交传媒来再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数字内容。最后,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来进行中华文化的精准推送。大数据时代,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用户信息浏览的数据分析,精准地把握和分析国外用户群体对中华文化具体内容的检索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华文化的信息推送,吸引人们更为主动地接触和选择中华文化,形成文化受众群体的粉丝效应和口碑效应。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深层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儒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BWW015)
参考文献
曹明伦,2019,《关于对外文化传播与对外翻译的思考——兼论“自揚其声”需要“借帆出海”》,《外语研究》,第36卷第5期。
吴喜,2019,《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晏青,2019,《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媒介逻辑与社交融入创新》,《南京社会科学》,第7期。
张恒军、唐润华,2018,《中国价值观全球传播的新契机和新逻辑》,《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
责 编∕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