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动”制“动”,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效率

2020-07-30宋岚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笋芽朗读课文动脑

宋岚

低年级学生性格活泼,自控力差,在课堂上难以长久保持注意力,听课效率低。如何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调动学生们的听课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无意识无意义的“动”转化为学习上的“动”,以“动”制“动”,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具体实践为:

一、生字教学中,动脑、动口、动手三结合

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一节课中,如果只让学生动口说、动脑记,学生识字认得快、记得快,但忘得也快。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性强。手语、手脑并用会对学生的思维判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将动脑、动口、动手三者相结合。

如教学“胖”字,首先请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即“动口”。一名学生在拼读“pang”后,我适时地表扬他读得真准。其他学生见到读得准会得到教师的表扬,也纷纷举手要求朗读。我就请他们自己站起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读音,直到他们读准为止。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也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朗读中。

二、朗读课文中,加入手势,帮助学生体会感情

学生们的情感很丰富,可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如果一味地模仿教师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停留于表层,不能转化成内在的情感认知。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该在范读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手势语,变单一的读为模仿表演。

如在教学《笋芽儿》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笋芽儿,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手势,边读边表演。“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然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我边朗读课文,边做了“揉眼睛”“伸懒腰”“看看四周”的动作。学生觉得非常新奇,立即有了朗读的热情,跃跃欲试。在我的示范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始进行表演性朗读了。“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学生边读,边配上适当的手势,做出相应的动作。

通过将手势带人課堂,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大提高,语感和理解能力也渐渐加强。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能听到学生们整齐响亮的朗读声,还可以看到学生那饱含激情的面容。

三、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低年级语文课文很多都是趣味性很强的故事,学生们读起来津津有味。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在表演中提高学习兴趣,锻炼朗读能力。

如《开满鲜花的小路》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在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剧本,以课堂为舞台,布置学生分角色边朗读边表演。“谁愿意做鸭先生?谁想当一次兔姑娘啊?谁想做鹿先生?”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动物头饰问学生。一看到那漂亮的头饰,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连本来在溜号的学生也被吸引过来。表演的学生认真地演着,观看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评论着。当兔姑娘和鹿先生“轻轻地、慢慢地”走过美丽的小路,那可爱的小脸上浮现出惊喜和赞美;当小路变得肮脏不堪时,学生“皱着眉头、捂着鼻子”,无不流露出厌恶的表情。通过表演朗读,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体会到文章丰富的内涵,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以“动”制“动”,让学生在动静教学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课堂40分钟变得生动而有趣,变“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从而让语文课像音乐课一样,真正为每一位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猜你喜欢

笋芽朗读课文动脑
把“朗读课文”落到实处
动脑
《青铜葵花》选段
笋芽儿,你真幸福
笋芽儿,你真幸福
笋芽儿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笋芽儿
肯动脑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