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示语翻译提升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研究

2020-07-30何芳夏文红张源

关键词:北京

何芳 夏文红 张源

[摘要]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语言翻译与文化传播紧密相连。翻译对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北京的公示语英文翻译水平体现了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对公示语翻译质量及对外传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文化翻译观视域看待公示语翻译,以国子监中英文公示语为例,详细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北京的公示语翻译。针对优化公示语翻译以提升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北京;对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20)03-0011-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

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语言关系到国家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播语言就是传播文化。掌握一种语言其实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语言翻译与文化传播紧密相连,翻译使得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转换和传播得以实现。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促进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更为凸显,是国家文明程度、综合实力、国家形象及国际话语权的体现。语言翻译中的公示语翻译是国际化都市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对外文化交流互鉴、与国际社会相互沟通理解的重要途径。

一、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的战略意义与核心任务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抓实抓好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前瞻性谋划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

北京代表中国的国际形象,对外交往活动频繁,对国际化水平和对外文化传播水平有着更高要求。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关系到我国向世界“展形象”的问题。北京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英语公示语标识是帮助外国来京人士获取关于交通、餐饮、旅游、文化等多方面信息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其规范和水准是北京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水平、国际化程度及文化软实力的直观体现。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运会是中国和北京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会,也是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北京应以筹办好冬奥会为契机,扎实做好文化传播这篇大文章,履行首都职责使命,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的公示语翻译应准确传达历史文化内涵,但是现实存在的诸如生硬翻译、错译或漏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虽然自2008年奥运会以来北京的公示语翻译建设已有大幅进步,但仍未同步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尚不能满足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7年11月,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关于外语在境内如何规范使用的系列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规定了交通、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餐饮等共13个服务领域英文译写的原则、方法和要求。此标准是我国首个公示语译写规范的国家标准,其研制工作的顺利进展标志着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它对全国范围内3534条通用公示语提供了标准统一的译法示例,对改变公示语“脏乱差”的状况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标准化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只是对全国通用性的内容做出翻译规范,无法解决北京众多涉及历史文化内涵或本地特色的公示语翻译质量欠佳的问题,公示语翻译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

翻译不仅是翻译语言,更是翻译文化,其实质是跨文化的信息传递。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其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的产物。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看,文化翻译观既注重文化深层的蕴含,又强调语言表层含义的异同之处。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换言之,文化翻译观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翻译[4]。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促进多元文化平等交流与繁荣是译者的职责,翻译应在语言和文化内涵两个层面进行转述和阐释。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译者要不断从交际目的出发,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5]

(一)公示语翻译的增补翻译策略

从本质上说,翻译是文化的重新建构,重点在于借助语言的文化阐释促成其文化内涵的有效传达。译文应最大限度保留源语的文化意象,对于其文化内涵可通过适度增加相关内容进行体现,实现信、达、雅的翻译目标。公示语翻译如果忽视不同文化语境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则不能有效达到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文化传播的目的。为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可通过解释说明的方法增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增译相关内容使源语中的文化含义明朗化,这种解释性的增补翻译策略可以很好地传递源语文化的对等功能,有助于读者理解接受语言及文化内涵。增补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留源语所蕴含的文化和语用功能,弥补译语中的 “文化缺失”,更好地顺应读者的认知语境,实现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文化传播的目的。[5]

(二)公示語翻译的异化翻译策略

遍布北京市各处公共场所的公示语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使用频率高、范围广,各类文本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无所不在,译准、译好才能做好对外文化传播。翻译过程中异化策略运用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使用中国英语。中国英语不同于中式英语,其基础是规范英语;中国英语用以表达中国所特有的东西,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4]。异化翻译策略一方面体现文化对等的原则,要求译者积极介绍源语文化,尽可能忠实再现原作的整体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是对外文化传播、国际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中国英语实质就是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中国英语可以大大弥补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文化空缺”[6]。

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掘语言背后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语言本身的词源意义、历史演变视域中内涵的流变与延宕,重视目的语的读者预期与接受能力,对比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的异同。[7]用外国人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促进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沟通。

三、优化北京公示语翻译——以国子监为例

北京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古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仅中轴线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就非常丰富,作为文化遗产其在中华文化中起着统领作用。[8]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中轴线以东,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是我国仅存的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其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与北京地区的故宫、颐和园、长城、雍和宫、十三陵等18处单位共同入选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大量外国游客。现以国子监为例,讨论如何通过优化公示语翻译来促进提升北京的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国子监门口处有一块中英文双语公示语标牌(见上图),英文译文值得进一步推敲商榷,具体内容如下。

国子监(太学)

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创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代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建“辟雍”,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占地约27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楼、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国子监东与孔庙相邻,构成“左庙右学”之制,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Guo Zi Jian (The Imperial College)

Guo Zi Jian (The Imperial College) in Beijing was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nd administering organ of education set up by the state during the three dynasties of Yuan, Ming and Qing. Guo Zi Jian was founded in 1287, it covers an area of some 27,000 with three courtyards. On the central axes, there are Ji Xian Gate, Tai Xue (Imperial College) Gate, Glazed Memorial Arch, Bi Yong Hall, Yi Lun Hall and Jing Yi Pavilion.

Guo Zi Jian, neighboring the Confucian Temple in the east, is the only site of an ancient institution of the highest education that has been preserved intact in China. Boasting a long history, unique architecture style and cultural profoundness, it has been listed among the Cultural Relic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tate.

2.以异化翻译策略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其根源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不是放弃中国元素,而是要更加精心地选择和保持中华文化的背景和语言的特色。[9]

通过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贯彻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策略,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化自信。中国英语有别于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虽然一些“中国味”文化词汇,如:饺子(dumpling)、太极拳(shadow boxing)、胡同(lane)等早已有固定的英文表达,但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译法,如jiaozi、tai chi、hutong等已被牛津字典收录并形成与先前译法竞争的态势。因此,将国子监解说词中的“牌楼”直接译为已被牛津字典收录的pailou,从文化传播、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角度讲更为妥当。作为中华文化词汇代表的pailou也许会如同kungfu一样为世人所知,以一词之力传播中华文化,弥补由于中西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的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提高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3.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保证翻译质量

习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表面上看,译者是在做语言文字翻译工作,但实际上从深层次来讲,他们肩负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牢记这一责任和使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对待工作,将原文中的信息全面、准确地翻译出来。

上文提到“左庙右学”这一信息未被翻译,另外“元至元二十四年”也未被翻译,它指的是元代至元时期,建议译为:Guo Zi Jian was established in the 24th year of Zhiyuan Reign of the Yuan Dynasty in 1287.还有,“明代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建‘辟雍,形成现在的规制。”这句未被翻译,建议补译为:It was renovated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Biyong Hall (the hall where emperors gave lectures)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in the Qing Dynasty in 1783, forming the present architectural layout.

四、提升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的对策建议

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是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的窗口,担负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通过优化公示语翻译来提升北京对外文化传播水平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统筹协调与组织实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看待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工作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应提高站位,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北京公示语翻译的对外文化传播功能,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做好对外传播,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语言帮助国家走向世界,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公示语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媒介和桥梁。北京的英语公示语语言环境建设不仅代表首都北京的国际化水平,也代表国家的形象。北京应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做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建设国际通用语言友好城市,提升国际交往功能,满足城市战略定位对英语公示语环境建设及对外文化传播功能的要求,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政府加大管理力度,統筹协调各方资源

北京市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是决定公示语翻译建设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公示语翻译建设看似小事,但实际涉及众多部门、行业,遍布北京市如机场、火车站、旅游景点、餐厅、酒店、医院等各个公共场所。如果没有政府管理层面的统筹协调调度安排,公示语建设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公示语翻译建设对加快北京国际化进程、优化对外贸易和旅游环境、提高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作用,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牵头管理工作,协同各方力量,联合质监局、外事办、工商、文旅等多部门共同推进,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公示语管理体系,实施精准、有效、及时、动态的管理。

公示语翻译质量的核心在于英语翻译水平,英语翻译水平要靠专业人士来保障。目前北京市公共场所存在的公示语翻译质量问题,绝大多数是因为政府部门不够重视,没有聘用具备足够专业能力的人做翻译。应充分重视高等院校及翻译界人才的语言翻译优势,聘请专业人士做专业的工作,汇聚更多学术资源力量,融入北京市语言环境建设中的翻译实践。以专业力量指导实践,形成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互动循环,确保公示语翻译质量。

(三)高等院校发挥学术优势,服务北京语言文化环境建设

教育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起到支撑国家及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各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提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2]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担负起服务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传承创新及国际交流合作的重任,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13]。服务文化“走出去”战略。作为人才高地,高校是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市的有利依托,应充分利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势,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积极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不断提升。[14]

北京拥有92所高等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等有助于北京建设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高校可组织学术力量开展公示语翻译研究,注重公示语翻译情况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搜集,找出问题所在,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可行方案。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语言翻译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使命感、责任感及职业道德教育。组建公示语翻译专家委员会,发挥高端智力作用,对北京重点场所公示语翻译进行审核把关。

(四)强化监督反馈机制,搭建高效传播平台

强化公示语翻译快速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开通专门网站,征集汇总北京市各地存在的公示语翻译问题及修正方案,鼓励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建立更加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制定翻译质量规范与管理的法规条例,加强对公示语翻译、标牌制作及悬挂等各环节的监管,统一规范要求。

利用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智力密集的优势,针对不同受众特点,拓展多维度、全方位、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做到全局筹谋规划,一方面,在公共场所增加设立语言自助翻译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增加开发设计北京地区各类公共场所适用的语言翻译数字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广泛深度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公共文化资源合作共享机制的现代化传播平台,提高对外文化传播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倪光辉:《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21/c64094-22636876.html。

[3]王银泉、张日培:《从地方标准到国家标准: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新里程》,《中国翻译》2016年第3期。

[4]徐珺、霍跃红:《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年第7期。

[5]冯亚武、刘全福:《“文化转向”与文化翻译范式》,《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 年第4期。

[6]王克非、王颖冲:《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 年第6期。

[7]刘性峰、王宏:《揭櫫差异多元共生——论安乐哲之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诠释与翻译策略》,《外语研究》2019 年第5期。

[8]李建平:《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9]黄友义:《中国站到了国际舞台中央,我们如何翻译》,《中国翻译》2015年第5期。

[10]罗选民、米亚宁:《文化自觉与公示语翻译》,《外语电化教学》 2019 年第4期。

[11]Xi Jinping: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17,P6, P22, P270.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13]韩宪洲:《立足北京、服务北京,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14]何芳、都宁:《高校外语教育国际化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年第6期。

A Study of Promoting Beijing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Optimizing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HE Fang1,2,  XIA Wenhong1,  ZHANG Yuan1

(1.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ollege English,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2.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Mastering a language is just like acquiring a key to the culture of a nation. Language trans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reflects Beijings capac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Beijing being the “Four Centers” raises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pubic signs and the capac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sidering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aking a Chinese-English public sign in Guo Zi Jian (The Imperi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Beijing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order to promote Beijing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eij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責任编辑孙俊青)

[收稿日期]2020-02-26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2018年度“人才强校优选计划”百杰计划“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之公示语文化译介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研究”(项目编号:BPHR2018CS19);北京联合大学2019年度社会科学项目“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域下的语言景观翻译研究”(项目编号:SK30201911)。

[作者简介]何芳(1973—),女,安徽安庆人,北京联合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夏文红(1969—),女,河北故城人,北京联合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张源(1979—),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实验师。

猜你喜欢

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想上北京华联
北京,北京
寻味北京
北京赢了
从北京到巴塞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