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2020-07-30张玉美张国祥
张玉美 张国祥
[摘 要] “党建引领”包含了党的领导的不可动摇性、党的执政的合法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目标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执政方式的既定性。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具有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思想引领的显著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也存在党建引领与基层社会治理关系还不平衡、效果还不充分的矛盾。因此需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基础上,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释放。
[关键词] 疫情防控;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8-0026-08
“党建引领”包含了党的领导的不可动摇性、党的执政的合法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目标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执政方式的既定性。“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指以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为地域范围和载体的治理[1] 35,是党的领导、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运用“党—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以如何完善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显著优势
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在控制疫情蔓延、保障民生、完善公共服务、有序开展复工复产等方面体现了显著优势,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一)政治引领优势
1. 领导核心保证了疫情防控正确方向。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领导全国各级党组织自上而下成立了应对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或专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并亲赴湖北武汉疫情重灾区进行走访,到重要科研院所督促科研攻关,积极向世界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形成地区、单位、辖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担负起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职责,坚定不移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自下而上层层筑牢疫情防控阵地,从而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核多维”的同心圆,确保了这次抗疫战役的基本胜利。
2. 践行初心巩固了疫情防控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饱和式救援”,强调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和应测尽测,只能“(病)床等人”等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人民战争”的重大判断奠定了疫情防控的坚实群众基础。一线医务工作者勇担使命不退缩不言弃,全国各地紧急支援湖北不迟疑不观望,全体人民群众不流动不聚集,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保民生不推辞不嫌累,共同打赢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不忘初心,践行初心,党领导各族人民竭力奋斗,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指向,建立健全医保制度,并实施一系列有关金融、财政、社保、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减少企业生存压力及全力支持复工复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得以大幅提升。
3. 政治建设增强了疫情防控战斗能力。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和中组部印发的《关于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极主动履职有效发挥作用的通知》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政治建设的重要遵循。各级党组织力量下沉、关口前移,充实了基层党组织力量,践行了服务型党组织使命。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守卡口、送物资、强宣教,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不便、保障了社会基本运行,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吸纳先进分子在疫情一线入党、强调在疫情一线考察培养使用干部,凸显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了组织战斗力。
(二)组织引领优势
1. 党组织力量下沉提高了疫情防控整体水平。“基层社会治理是党、政府、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结点”[2] 29。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说得最多的是“防控”;前往武汉调研讲“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有的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增强了基层防控的组织引领,及时、高效地落实了党的决策部署,形成了全国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良好局面;充实了基层防控力量,优化了基层队伍结构,凝聚并整合了各方面、各领域的党员力量,提升了疫情防控和为民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2. 党组织活动方式优化了疫情防控整体效果。“软工作是政治工作”[3] 89,主要指与群众交朋友、了解社情民意、关心群众疾苦等。“硬工作是行政工作”[3] 89,主要指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的表现形式。疫情防控下,党组织通过软工作为民服务,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守在最危险的地方;关注群众的流动方向、身体状况,为群众提供物资保障、生活服务;关心群众心理健康和正常诉求,创新了党组织活动的方式,延伸了党组织活动的触角,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基层党组织通过硬工作对疫情严防死守、层层把关,严肃疫情期间的政治纪律,并注重在疫情一线考察干部,坚决完成上级交办的防控任务。两种活动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优化并提升了疫情防控整体效果。
3. 党群关系密切增强了疫情防控整体合力。各级党组织传达党的声音、传递党的关怀,以任务分配、逐级考核的形式凝聚基层力量,以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包保结对、精细服务、积极引领为表现形式,达到了基层社会自治与国家统筹协调的统一。基层社会自治系统能够传授基层治理经验、表达基层诉求、贡献基層力量,避免疫情防控出现行政化一刀切、“硬性隔离”等不合理现象,为党的疫情防控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为党把握疫情阶段性特征提供了准确反馈,为分区分级、精准施策提出建设性建议,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器、传导器作用。疫情防控下党群积极互动、相互支持,形成了联合抗疫的强大合力。
(三)思想引领优势
1. “四个意识”明确了疫情防控思想遵循。“四个意识”是党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要求,更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思想遵循。党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发动,反复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意识,这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迎难而上战胜疫情的力量之源。疫情防控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是提高疫情防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和可靠保障。“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的核心意识,是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客观要求。在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看齐意识,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巨大正能量。
2. “四个自信”增强了疫情防控必胜信心。虽然疫情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目标任务没有变。疫情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控制,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特质,迸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生机,激发并强化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都有效地缓解了疫情防控下人民群众的心理压力,汇聚起人民群众团结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
3. “共建共治”筑牢了疫情防控治理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4] 5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5] 49。社会自治理念在基层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社会的单位、街道、社区、村组、各级组织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联系,构建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全面防线,人人都关注并且参与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总体战。在建设无疫社区(村组)和疫情低风险地区中、在社会基层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等方面体现了自我治理能力和自主担当精神。生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识觉醒并增强,逐步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氛围。
二、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一)协同关系还不平衡
1. 引领力与自治力不平衡。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以充分发挥党的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主张贯彻落实到基层社会中去,保证社会各类组织的发展方向与党、国家、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另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应该是群众和社会自治组织,需要更多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以发挥社会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的引领和社会自治的定位虽然明晰,但基层社会的自治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如疫情初期,基层社会群体和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等决策命令、靠党组织发动、要人力物力支持等现象。基层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平台、渠道不多,运行没有形成常态化,尚没有充分发挥出基层社会的治理作用,从而造成现实中强引领、弱自治的现象。
2. 行政化与社会化不平衡。从“党—国家—社会”的关系来看,党应该是“既能超越国家,又能深入社会的领导力量”[6] 144。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体现在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思想引领上,但现实中基层社会治理的自治导向、市场导向与行政导向还不平衡,突出表现为日常治理的行政化工作多、社会化服务少,甚至有的热衷于行政性事务,导致工作量承“上”与启“下”的配比严重失衡。疫情防控初期,有的基层社区和村组疲于应付上级各类会议、统计数据、报表和情况反馈等,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基层掌握一手情况,导致疫情防控初期基层一线人员数量不足,对基层社会的情况把握不准,社会化服务、救助体系的作用发挥受阻等。
3. 权利与义务不平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5] 31,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群众大多处于被管理地位,容易缺失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层社会自治、法治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就必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 37。同时,人民当家作主既意味着享受权利也要履行义务,但现实中存在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的情况。在疫情防控基层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多地招募的志愿者中一般社会群众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基层社会组织作为自治机构在党的领导下有积极配合、协助完成相关执政职责的义务,但没有行使政府职能的权利,义务与权利对等是应当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效果还不充分
1. 社会治理不充分。党的十九大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4] 50的要求,但现实差距较大。具体而言,一是社会化治理尚不充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个别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尚未“在片区、楼宇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组织”[7] 4,也未在社区居民中建立不同群体的党组织,没有落实“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7] 3等,使得党员联系群众和群众对基层社会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度不够。二是智能化治理也不充分。全国党员信息库虽然建立,但使用效率和频次不高;为民服务的综合网络平台建设整体比较滞后,个别形同虚设;疫情中广泛使用的QQ、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管理还不到位,价值的引导、服务的规范、问题的回应等方面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三是专业化治理不充分。如专业化的社工队伍虽已建立,但数量、结构、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在提供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就业援助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较为有限,待遇和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等。
2. 执行落实不充分。基层社会治理是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者走形变样、推诿塞责的现象在少数地方还存在。这有能力方面的问题,如疫情防控中,基层党组织未能第一时间有效作出应对,在逐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暴露出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并且机械执行多,因地制宜创新少;有作风方面的问题,如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治理过程中重视抓典型、普遍服务不够,开展活动图形式、走过场,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宣传发动口号多、行动少,存在“走过看过就算干过”的现象。
3. 应急转化不充分。在“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5] 50上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此次疫情,可以看出基层社会治理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储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如应急储备量不足、调配运送效率不太高;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准备不足,缺乏实操演练;在干部下沉社区的过程中,部分基础性工作从头做起,作用发挥较为迟缓;疫情把心理干预作为基层社会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还有待加强,引导群众公共安全自救和互救意识不强,社会协同度不高;要求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和认领服务的举措还不严格、不硬性。因此基层社会应急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提升路径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党和国家作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部署。社会治理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5] 49。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提升路径应该坚持目标、道路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一)目标:以人民为中心
1. 爱护人民。爱护人民,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首要任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点,为以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重要经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要建立起安全、有效、科学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防控体系,坚决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举措,继续完善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医疗措施,不断加强日常的突发事件应对教育,增强应对重大社会风险的心理健康培训,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人民群众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2. 依靠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4] 37,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要密切联系群众,争取群众信任、获得群众支持、扩大群众参与、貢献群众力量。要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深化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形式丰富的群众组织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协商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空间”[2] 95建设,让人民群众的意愿表达更为顺畅,团结带领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治理。
3. 服务人民。服务人民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疫情来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及时公开,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做到防疫物资、生活物资正常供应。杜绝疫情扩散,要做到人员的科学管控和物资的无接触配送,确保接诊率、治愈率等,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疫情控制以后,更要精准施策、分级管理,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社会秩序恢复,做到上门服务、精细服务、综合服务,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发展难题。
(二)道路:坚持党建引领
1. 提高站位。疫情防控、有序复工复产和恢复社会秩序作为当前最棘手、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战的结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坚守岗位、勇于付出,关键时刻站得出、挺得住、干得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2. 压实责任。社区(村)是基层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事关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最关键的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必须强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坚守一线摸清底数,为民服务解决难题,严守卡口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疏通疫情防控和发展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梗阻问题。明确职责任务,强化监督考核,特别是强化社区(村)党组织、临时党支部对下沉单位和下沉干部职工的工作考核,确保疫情防控各项决策、要求落地落实落细。
3. 改进作风。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工作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中的“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论述,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明确要求。基层社会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对标党的要求,把初心落实在行动上,摸清问题、找准对策、补齐短板,做到令行禁止、勤勉务实,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通过严明工作纪律和组织纪律,强化监督执纪,对出现的作风不严不实现象“零容忍”,严肃问责,并对不良作风形成震慑,奖优罚劣,树立风清气正的优良作风。
(三)方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优化制度。一是优化领导体系。健全完善既有利于党的领导优势发挥,又能释放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的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领导体系。第一,县(市)级统筹协调成立城乡治理体系现代化领导小组,明确由县(市)委书记任组长,政法委牵头,组织部、民政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应急管理局等为成员单位,建立县(市)委领导、多部门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第二,街道(乡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龙头作用,全面落实管社区(村)直接责任,街道(乡镇)班子成员包联社区(村),街道(乡镇)干部每周一半时间下沉到社区(村)工作。第三,社区(村)党组织要坚持发挥党员和自治组织作用,盘活用好辖区资源,统筹发挥多元力量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调动社会化力量,确保每个网格有1名以上专兼职网格员和联户长(即巷道长、楼栋长)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优化工作制度。第一,完善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可以充分发挥每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作用,请网格员、联户长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人员参加或列席,汇报上月联户服务情况、本月收集意见建议、提请解决相关问题等情况。“两委”班子分类梳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和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坚持大事共商、小事共议。第二,完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按照党员类别划分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在职党员以工作单位与社区(村)联系的形式整体下沉,定期报到开展为民服务,根据社区(村)党组织和单位统一安排,形成固定的联系帮扶对象;无职党员和流动党员以居住地为服务对象展开下沉,参加社区(村)党组织活动、履行党员义务。第三,健全考核激励制度。由社区(村)干部和群众对下沉党员干部进行年度测评,测评结果与年终绩效和工作业绩实效等挂钩,形成正向激励,能力和作风突出的可作为重点培养,储备人才。由社区(村)干部和群众对联户长、联户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月度评分,可按照村级统筹、市镇补贴的形式建立联户激励基金,对年度表现优秀的联户长、联户员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并优先推荐评先表彰。
2. 实化载体。一是实化组织架构。“党员联户、网格服务”是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做细做实。在农村,构建“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网格党小组(湾落网格)—党员(群众)”治理体系。按照地域就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原则,进一步划小网格延伸到自然湾落、小组和中心居民点。在城区,将有条件的社区党组织提格为党委,构建“社区党委(居民委员会)—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网格党小组(楼栋、巷道)”三级治理体系。全覆盖建立党组织,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进一步细分单元,优化现有网格。物业型社区(小区)以楼栋、杂居小区以街巷或楼栋为单元,原则上按照50户一个网格,将大网格进行细分,将下沉党员干部纳入网格化管理。
二是实化网格执行。在农村,充分整合党员、网格中心户、村民代表等力量,每个网格设联户长1名,通过“自荐+推选”的方式,由所在网格村民选举产生。按照“就近就亲就便自愿”的原则,组织联户长结对农户。在城区,充分整合自管党員、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多重力量,全部进入网格实行分片管理和组团服务等。每个网格设联户长1名,通过个人自荐、居民推荐、所在社区党组织与包片责任单位协商委任。根据工作需要,每个联户网格可增设联户员1-2名。联户长统筹协调网格内各项工作,按照社区(村)安排有序开展联户工作,为网格内群众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定期组织网格内群众说事议事,积极为社区(村)发展建言献策。联户员结合自身实际和特长,积极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小康建设引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风文明劝导员等职责。
3. 强化平台。一是强化平台建设。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要主动适应“互联网+”及智能化发展趋势,实现党的引领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整合。第一,要依托省级政务服务网、市级政务云平台,大力推进“一张网”建设,汇聚便民服务资源,提供办事指南、在线办理等服务,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政府,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以智能化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和效率。第二,构建社区(村)网上平台,使用QQ、微信或专门的App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扩大收集社情民意的反馈途径和拓展日常宣传教育的学习窗口。第三,构建活动平台,广泛开展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村)和“一对一”包保企业、现场办公等活动,送政策、送信心、送服务、解难题。
二是强化平台服务。第一,做实网络化平台运用。充分运用智慧化手段和互联网思维,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运营理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交换共享以及业务协同的关联应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高效、更灵活的决策支持。第二,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引领、价值观塑造和凝聚力整合。安排专人负责网络平台建设与维护,及时回复群众提出的问题,正确解答党的政策,科学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科学辟谣,营造风清气正环境。第三,实现网络服务与现实服务的无缝衔接。牢固树立“网络是形式,服务是内容”的思维,将虚拟与现实紧密结合,以满足群众日益丰富多元的需求。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既是中国特色,又是中国优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过程中,要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以党的思想建设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创新,以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以党的制度建设促使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要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与基层社会治理关系还不平衡、效果还不充分的矛盾,不断创新实践、优化制度、做实载体、强化平台,引导广大群众切实通过共建共治和共享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龚维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
[2] 沈筱芳.党的领导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7.
[3] 辛棋.新形势下党建引领农村善治研究——以广东顺德为个案[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 林尚立.社会协商与社会建设:以区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为分析视角[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4).
[7] 本书编写组.基层党建一本通[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利林]
Research on Party Construction Leading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unde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ZHANG Yumei, ZHANG Guoxiang
Abstract: "Leadership in party building" includes the unshakable nature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the legitimacy of the party's ruling, the party's people-centered ruling goal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way of ruling the country. Party construction leading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has the obvious advantages of political guidance, organizational guidance and ideological guidance. It plays a unique role i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ut there are also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construction guidance and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 goal, we must continue to uphold and improve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ntinue to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nd further transform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party building leading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nto the release of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Keywords: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arty building leadership; grassroots society; social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