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庾信悲秋的书写方式

2020-07-30叶怡妹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关键词:悲秋

叶怡妹

摘要:庾信作为南北朝的诗人,其作品风格受他自身坎坷人生经历的影响,在后期发生了巨大转变。入北后,庾信的作品多有悲凉愁苦之风,其中不乏对悲秋这一主题的书写。庾信的悲秋之作涉及多个意象,且意旨不一,融入了情感与现实两个因素,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时代因素,使其悲秋的书写方式,难为后人复制。

关键词:庾信 悲秋 书写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107-02

庾信,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为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庾信生长于文学世家,其父庾肩吾、其伯庾於陵等皆富才华。早年庾信诗风绮丽,善写宫体诗。其时庾肩吾、庾信父子与徐摛、徐陵父子因诗风绮艳,被称为“徐庾体”。

庾信一生可分为两个时期,侯景之乱是他人生转折的开始,也是其作品风格转折的开始。前期庾信生活安稳,其作品风格偏向绮丽,辞藻华丽,缺乏深刻的思想。后期庾信经由侯景、江陵之祸,人生轨迹发生重大改变,其作品风格也就转向注重现实,多为吐露情感、抒发心志之作。也正是在后期的庾信作品中,悲秋之作开始出现且不在少数,如《拟咏怀·其十一》《伤心赋》等都是经典的悲秋之作。

庾信早年并非没有写秋之作,但生活平稳、阅历浅薄,其所写秋景与后期悲秋之作大有不同。就早期庾信名作《奉和山池》中后半段“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便是描写秋景之典型,其所呈现的秋景清新可喜。直到后期庾信羁留北朝,国破家亡之痛与离别、思念故土不得归等因素交织,现实的苦闷融入庾信的作品中,可以说,正是现实与情感的交融成就了庾信的悲秋之作。

一、亡国思乡之悲

庾信一生最大的悲哀便是国家灭亡。经由侯景之乱与江陵之祸,梁朝逐渐走向灭亡。此外,庾信常年羁留北朝,日日思乡不得归,更加剧了庾信的悲凉之感。亡国与思乡,是庾信一生愁思的根源,亦是其悲秋之作中刻画力度十分深厚的主题。

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承阮籍《咏怀》之作,多为沉郁之风。其时,庾信羁留北朝已达十年之久。庾信基于当时处境,或为郁愤之作,或叹身世痛国家,凄壮振奇,在庾信的众多作品中当属精品,故又有“赋则《哀江南》,诗则《拟咏怀》”之说。庾信的二十七首作品中不乏悲秋佳作,其中,《拟咏怀·其十一》侧重于为亡国之悲,而《拟咏怀·其二十六》则多侧重思乡之悲。

拟咏怀·其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这首诗开头悲秋化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但与《拟连珠·其二十八》有所不同的是,此诗更显亡国之悲,而后者则更倾向于个人之悲。江陵之战,梁元帝战败,梁朝军队亦溃不成军,由此导致后来整个梁朝的覆灭。此处悲秋是悲国亡,但更悲江陵君臣的麻木不仁。庾信在追思古国亡败的过程中,忆起那时的萧条之景,草木凋败,十万民众被押送长安,不免添其悲凉。此诗真实讲述了江陵之祸的场景,其中又深深透露着对故國的叹息与痛心,情景交融,实在令人叹息。

北地秋景不同于南地,多呈萧条凄冷之状。庾信在入北之后,由于见到异地不同秋景,除却浮现亡国之悲外,也常生思乡之悲。

拟咏怀·其二十六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此诗由北地秋景入笔,透过北地的景象,引发庾信的哀思。而李陵在秋风中送别苏武,自己却不得归,恰与庾信送别友人南归而自己却不得归境遇相同。荆轲一去不复返,自己会不会也同荆轲一样永不得归呢?梁朝曾经也如项羽般强大,终是难免覆灭,自己也不能施展远大抱负。这里之悲是由北地景象引起的,北地的水土、气候与南地有很大的区别,因而一景一物都极易引起庾信对于家国的思念。其所想到之事、人皆与亡国、不能归联系在一起,未来之于庾信,是没有希望的。

同是写历史人物,其在《拟连珠·其二十八》中写耿恭、班超、韩非、信陵四个离国长久不得归之人,一开始就以悲秋透露出无限的凄凉,思及历史上有相似遭遇之人,自己却是日日思念故国,终盼有归时之日,同样写出了庾信的思乡之悲。归南之心愈甚,悲哀之音愈重。而在《和庾四》一诗中,庾信通过虚写秋景,用春与秋的对比来书写自己的悲凉。“无妨对春日,怀抱只言秋”,因身处异朝,心有离关思乡之恨,故即使面对充满生机无限美好的春日,心中也只能想到秋季的悲凉与肃穆,春日悲秋,虽非实秋,却别有一番韵味,倒更显心中悲凉。

亡国思乡之悲,可谓是庾信悲秋之作中的重点,道尽了庾信悲苦之最。

二、别离之悲

庾信一生多灾,其在北朝生活虽然安稳,但后期庾信在他人归南之时只能一一送别,加剧了庾信在异国他乡的孤苦寂寞之感。这些别离之悲,亦成为庾信悲秋的一个主题。这类悲秋之作中,比较经典的应是:

重别周尚书二首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庾信与周宏正曾同在梁朝为官,后江陵失陷,大批江南名士被俘虏送至长安,成为周朝之臣,庾信与周宏正亦在其列。但其后周陈通好,应陈朝要求,周朝先后遣还部分名士,但庾信与王褒未能还国。后周宏正自陈赴长安迎安城王陈顼回南,至三年春正月成行,此便为庾信与周宏正第二次分别。此时庾信想到万里之外的故土,自己迟迟不能踏上归途。唯有黄河边上的大雁,秋天来时能向南飞去。庾信借此诗表达对秋雁的羡慕,感伤自己不得归国的境遇,借此说明自己对于自由的向往。但庾信以此诗赠别周宏正之时,是为春季,因此此时秋雁乃是虚写。秋雁的南归,一指周宏正归陈,二是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故土不得归,纵是秋来无自由,自身的际遇也在与秋雁南归的情况下显得十分悲凉。沈德潜评此诗“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作者非但自己不能归,还要送别友人归国,不伤离别,但伤自遣。这种离愁愤慨在此情况下更显其悲,故虽未见秋雁,却借秋雁传其悲音,归国之愿在与友人的离别之悲中显得越发渺茫。

猜你喜欢

悲秋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菅原道真月诗中的悲秋意识分析
古诗词中秋的意象的浅谈
从“春女善怀”到“秋士易感”
非同凡响的秋歌
黄仲则的悲秋说
唐代悲秋诗分析
古人为何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