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毕业生回访体系能动探析
2020-07-30陈晨
摘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潜能,通过平台的构建,设置出多份调查问卷和毕业生回访通道,并通过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了解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发展动态,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一种快速高效培养目标制定方案、毕业要求制定方案、课程体系设计等预案,使培养目标符合内部和外部需求,毕业生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活动符合毕业所需能力要求。
关键词:毕业生回访 构建理论 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014-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人才流动日渐频繁,同时各行各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在这种新形势下,依托传统渠道已经难以获得完整的人才信息,也难以实现对信息的充分反馈与应用,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各专业的建设极为不利。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先进的手机APP调查与问卷调查网站涌现出来。不少高校使用了多种调查方式对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自主调查,比如毕业生座谈会、企业走访、电话访谈等,也有部分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专门的毕业生质量调查平台。
一、构建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反馈支持系统
和传统问卷调查方式不同,本次回访调查研究主要以移动客户端与互联网平台为核心完成,通过引入这些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对高校毕业生质量信息的全面评估。本次构建的高校毕业生调查,不但能够搭建一个包括广大毕业生校友、各年级在校学生的集成性、常态化培养质量反馈沟通平台,还能帮助用人单位与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调查内容,针对各调查对象的类型科学设置调查问卷数量,可以随时指定生效启用问卷,各问卷调查题目均能实现任意模块化分组,也可结合题型正确设定答题方式。
二、以培养模式优化调整反馈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可以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调整,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更多动力。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高校可以获取更多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信息,以此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依据;可以通过教学管理政策改进研究、制度建设研讨、教学思想改进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修订等一系列举措来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原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等,这种持续的改进与优化,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毕业生、在校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由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任课教师等相关人员负责设计与实施,逐步建立起一套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和外部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过程质量监控
1.强化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把控,建立持續改进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让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主体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同时注重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质量评估,始终坚持“全面评价、全程监控、全员参与”原则,保持“连续监测、常态运行”的特色。通过制定严格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实施有效的课程质量评估措施,定期进行课程体系的评估与修订,构建明确的教学质量要求,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自觉遵守相关制度规定,对课程大纲、理论及实践教学、考试与毕业设计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控,并将监控结果反馈至相关负责人,以此来持续改进整个教学过程,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把控和改进机制从宏观上实施,这也要求各层次、各职能的部门及相关人员积极配合,根据各自权责来科学划分相应的监控职权,确保各专业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2.科学设置各类课程质量评估标准
为了确保持续提高高校专业教学质量,高校各部应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理论及实践课程质量标准,其中理论课多以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主,实践课则以实习过程及实验活动等教学质量标准为主,还要注重试卷质量标准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的制定。围绕上述标准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工作规范,逐步形成一套最高纲领为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依据为人才培养方案、行为准则为日常教学规范的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同时高校各部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出符合专业办学要求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3.授课内容及质量改进监控机制
本着持续改进、常态优化的理念,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以毕业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想,确保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得以顺利实现。定期评价课程大纲的定价与改进工作、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设置是否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课程目标设置是否和毕业要求指标点所关联、课程目标的实现机制和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各课程目标考核依据是否有效等内容,形成常态授课内容及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
4.课程大纲、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持续改进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大纲及课程考核模式,确保所制定的课程大纲以本专业为特征,促进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充实了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中更具竞争力。课程大纲的内容必须以明确课程目标为原则,并且要厘清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应的课程目标及内容选择科学的考核方式,同时提出具体的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具体措施。
5.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机制
构建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围绕学生这一核心主体,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能够为具体教学提供宏观指导和调控,注重协调不同学院教学组织间的关系,强化各组织教学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各自在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既培养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又保障各项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开展。
四、结论与建议
作为高校专业建设持续优化与改进的核心内容,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工作旨在充分了解毕业生发展情况,积极听取毕业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掌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从而实现持续改进、逐步完善的目标。构建起一套高效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改进体系,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毕业要求的制定、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估、课程建设与教学评估、基于评估结果的后续改进等工作,通过这种持续的改进与优化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毕业生、在校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由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任课教师等相关人员负责设计与实施,逐步建立起一套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既符合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又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本次回访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毕业生就业岗位变动情况、所在岗位与所学专业相符情况、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看法、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看法等。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多次变动工作岗位的情况并不多见,并且所在岗位多与专业相符,而且大部分能够在工作中将所学知识发挥出来,这充分反映出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较强。但不少学生对于本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估并不高,他们指出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校方也应推出一些新的课程内容。这种定期反馈毕业生意见信息的方式,可以为校方持续改进学科教育质量提供依据。此外,根据很多毕业生提供的信息,强化实践教学势在必行。毕业生踏入社会后,纷纷表示个人实践能力对其就业帮助最大,因此校方应注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阶段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遭到忽视,学生获得实践尝试的机会也并不多,再加上近几年来的一系列扩招举措,让本就十分有限的实习资源更加稀缺;因此这需要校方不断改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境,为更多学生提供有利的实习条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当前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实现学科教学综合化已经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人才市场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高校更应审时度势,注重以学科理论教学为基础,不断拓宽专业实践教学深度与广度,既要保留原先的传统专业,还要注重开设计算机、外语等新型学科和人文社科类学科,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曹伟,李峰,周书仁,等.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改进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2).
[2]杨夺,王文才,赵长海.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
[3]陈兴文,袁传军,张俊星,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國电子教育,2019(3).
[4]孙晶,刘新,张伟,等.专业教师认证理念形成与专业认证状态保持[J].高教学刊,2019(18).
责任编辑:赵世鹏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基于‘互联网+的毕业生回访体系构建及其在专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探析”(JJKH20190745SK)。
[作者简介]陈晨,吉林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