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I理念在留学生中国文化课中的应用
2020-07-30王端
摘要:CBI即内容依托教学法,强调以某一学科内容或某个主题为依托,将目标语言教学同学科内容相结合,通过依托内容的学习促进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目标不同,基于CBI理念的教学模式也多种多样,主题模式是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类课程选择主题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以汉语为媒介,在掌握中国文化知识、领悟中国文化内涵的同时,达到内容教学和语言教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从《中国概况》课入手进行主题式教学方案设计,可以为其他文化类课程教学提供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内容依托教学法 留学生 中国文化课
中图分类号:F710-4 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001-03
中国文化课是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的常规课程,不论是汉语言专业还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都开设多门文化类课程,以必修课《中国概况》为代表,包括《中国民俗》《汉语言与文化》《中国通史》《名胜与旅游》等文化知识类选修课。国家汉办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指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和文化意识四方面内容组成,其中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四部分,是“培养学习者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更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必备元素”。同时,文化类课程的开设也满足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是实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很多外国人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才踏上汉语学习之路的,在逐步掌握汉语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然而,相比于语言类课程,我们对中国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方面更是难尽人意。
目前,大多数文化类课程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知识。为调动学习兴趣,有些教师也会使用图片、PPT等辅助手段,努力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相对缓解了“一言堂”的枯燥气氛。全景式的文化介绍总是广度有余深度不足,抽象的文化知识讲解和艰深的书面语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收。長此以往,留学生就会失去对中国文化课的兴趣,而我们也将失去一个传播中国文化、培养知华友华人士的重要阵地。
一、CBI 理念下的主题式教学模式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即内容依托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受到西方广泛认可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CBI强调以学科内容或某个主题为依托,将外语教学同学科内容相结合,通过依托内容的学习促进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CBI理念源自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他们借助目标语言对儿童进行诸如数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以获得类似母语习得效果的外语运用能力。已有案例证明,学生在习得真实的有意义的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容易获得高水平外语能力。教学目标不同,基于CBI理念的教学模式也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种:(1)主题模式:以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内容为中心,以目标语言为媒介,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水平。(2)课程模式:将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用目标语言来讲授专业课程,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教学目标。该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专业课教师用外语讲授。(3)辅助模式:同时开设专业课与语言课,以语言课配合、辅助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专业课学习和语言学习双管齐下,同等重要。该模式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分别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决定了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既不是单纯的专业课教学,也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这种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对主题式教学模式的选择:学生以汉语为媒介,在掌握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同时,实现内容教学和语言教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中国文化课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1)弥补现有文化课教材时效性和趣味性不足的弊端,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延伸。(2)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契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3)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文化比较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课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中国文化诸多课程中,《中国概况》课最具代表性。它是来华留学生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是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文化类核心课程。《中国概况》课内容繁杂,既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内容,又包括政治、经济、教育、风俗等社会科学内容,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注当代中国发展成就。该课旨在使学生概括了解中国的国情与民情,消除生活中遇到的疑问与困惑,消融偏见与误解,为提高汉语水平、深入了解中国奠定基础。本文从《中国概况》课入手进行主题式教学方案设计,为其他文化类课程教学提供启发与借鉴。
(一)教学定位,教学对象与教材
我们首先明确主题式《中国概况》课教学的定位:这是一门文化知识类课程,学生的知识信息并非通过单向灌输来获得,而是渗透在课堂内外与主题相关的各项活动中。留学生在学习文化内容的同时,汉语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文化知识学习成为语言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语言能力的获得是文化学习的副产品。
主题式《中国概况》课适用的教学对象为汉语基础较好,HSK5级以上水平的来华留学生。随着海外孔子学院数量和质量的稳步发展,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普遍提高,零起点的学生越来越少,大部分入学的本科新生都学过一些汉语。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该课一般设置在汉语言本科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第五或第六学期。此阶段,留学生已经完成两学年的语言强化训练,能够用汉语与人广泛交流,可以阅读汉语读物、浏览中文网页、观赏汉语影视节目,用汉语对熟悉的话题进行较为完整的陈述。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更好地参与主题教学的团队协作活动。
主题式《中国概况》课教学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内容中心的理念。该课不使用某一本固定教材,而是由教师根据已有教学经验提供备选主题,征求学生兴趣和需求后,师生共同确定教学主题、选取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反馈情况作出调整和修正。每个主题约用6学时完成。
(二)主题式教学操作步骤
结合教学实际,主题式《中国概况》课教学模式可分为六个环节:
确定主题环节需要在开课前完成,当然授课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主题选定应有全局观念,所选主题要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反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同时还要满足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期待。教师参考相关教材,结合已有教学经验,拟定若干备选主题,再同留学生一起讨论确定。主题明确后,教师要广泛搜集资料,获取与该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文、报刊文章、音频视频、实物或图片等,分类处理加工,梳理知识点,并据此将主题分解为几个有代表性的话题,从不同角度阐明主题。然后遵循阶梯化的原则根据话题分级设计主题活动,布置实践任务。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主题活动(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并在课堂上汇报、展示活动成果。接下来师生就话题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讨论、归纳,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并由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文化和语言知识的扩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元化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态度、参与度、综合能力等,同时也对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主题式教学设计案例
我們选取“中国家庭”这一主题,配合教学实例介绍主要教学环节。
1.主题分解与知识点梳理
“中国家庭”对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内容,中国复杂的亲属称谓语在汉语学习初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主题的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中国人的家庭观和价值观,思考影响中国家庭功能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了解中国家庭教育现状与传统家风文化,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观念的异同,掌握与中国家庭相关的汉语表达。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们将“中国家庭”分解为四个话题,其中“中外家庭文化比较”可以穿插在前三个话题的讨论中。
话题的选择遵循三个原则:有代表性,能充分展现主题;有延展性,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讨论的热情;贴近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根据话题,我们梳理出如下知识点:(1)中国人重传承、乐团聚的特有家庭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2)受多种因素影响,传统家庭功能在现代社会有所改变;(3)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紧密,长幼有序;(4)中国传统家庭多为三代同堂,现代家庭以三口或四口之家为主,家庭结构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5)计划生育政策给中国家庭带来了巨大影响;(6)家庭承担了重要的教育责任,子女的学业好坏与家庭荣誉息息相关;(7)中国家庭重视家教和家风,很多“老规矩”至今仍需要遵守;(8)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影响着本国人的家庭观。
2.主题活动设计与开展
结合知识点,我们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活动分课上、课下两类,课下活动要提前布置好,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预热。可以是个人完成的任务,也可以是小组任务,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分好小组,每组3—5人为宜,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既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又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我们就“家庭功能”话题设计的课下任务为:观看视频《汉字里的中国人——“家”》(1分31秒)思考问题:汉字“家”最初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人对“家”的理解是怎样的?该任务的目标在于让学生从汉字起源入手了解中国人对“家”的最初认知,并引起有关家庭功能的思考。就“家庭结构”话题设计的课下任务为:调查采访,分组完成“中国家庭情况调查表”并将采访结果汇总。采访问题的设计目标为:(1)了解身边中国人的家庭结构;(2)了解他们的家庭分工情况,包括工作、家务、子女教育等;(3)了解当代中国家庭权力结构(谁主事);(4)了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5)了解家庭养老规划。该任务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真实的调查采访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归纳,不仅锻炼了汉语交际能力,也了解了身边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现状。
课下活动既是热身,也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课堂上,学生展示主题活动成果,教师在检查学生课下活动完成情况的过程中,解答学生疑惑、结合学生兴趣进行扩展。比如,利用《汉字里的中国人——“家”》这段视频,请学生作答,自然而然地引出关于家庭功能的讨论。学生会提到家庭的庇护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等,教师做以归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中国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基本单位,承担着经济生产、生育、教育、抚养与赡养等功能。接下来大家一起探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哪些家庭功能逐步弱化或转移,哪些新的功能随之产生。
课上活动的设计要本着信息含量高、参与性强的原则,“家庭结构”这一话题我们设计的课上活动为:(1)用所给词语补全《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词语有“外公、伯伯、伯母、婶婶、姑父、舅妈、姨父、表哥、堂哥、儿媳、女婿”。(2)了解中国生育政策变化,讨论独生子女的利与弊,并在课上发表。第一个活动难度不大,重在让学生体会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与关系,但有些词不在HSK词汇表中,不少学生仍会出错,尤其是亲属称谓相对简单的欧美国家学生。第二个活动先由教师借助新华网出品的《一图速览我国生育政策演变》(2015)进行介绍,该图简洁生动、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明确了解我国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的全过程。然后再过渡到独生子女利弊的讨论,并阐明由“三世同堂”到“三口之家”,家庭结构的变化除受政策因素影响外,也受婚姻观、生育观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话题我们安排了两个课上活动:(1)观看电视剧《小别离》第一集片段(2分2秒)并回答问题。该片段为妈妈童文洁得知女儿朵朵英语成绩下滑并与爸爸合谋向自己隐瞒后,去朵朵房间找她谈话。妈妈态度严厉而强势,女儿胆怯而紧张。问题有:你喜欢视频里的妈妈吗?为什么?你觉得妈妈为什么对女儿这么严厉?你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话,会不会告诉家长?你的父母会是什么态度?该活动的设计目标是让留学生以此为窗口了解应试教育下中国父母和子女的生活状态,以及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定位,并与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共同探讨理想的家庭关系和教育氛围应该是怎样的。关于这一话题学生们都深有感受,因而讨论起来气氛活跃。(2)阅读短文《名人说家风》,谈谈你理解的“家风”是什么意思?现代社会哪些“家风”值得提倡?你知道哪些中国家庭的“老规矩”?短文中赵本山、莫言、姚明三位不同领域的名人谈到了“节俭、上进、与人为善、诚实”等家风内容,该活动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了解几条至今仍在影响中国人生活的“老规矩”(如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不能用筷子敲碗碟等),思考这些“老规矩”的时代价值。
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留学生也顺便掌握了“多子多福、少生优生、望子成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虎妈、小皇帝、家和万事兴”等与“中国家庭”相关的汉语表达,使他们在视听、阅读、归纳、讨论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3.评价与反思
对主题活动成果的评价有生生之间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种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认真研讨、大胆点评。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之间的意见交流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启发。教师要将对学生的评价核心放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目的在于肯定学生的学习发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重点关注学生的态度、行为和能力,而不是着眼于活动完成的结果。
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包括学生意见反馈和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两个方面。征求学生意见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课后交流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课堂体验,以及进一步的认知需求,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教师的教学反思围绕主题设置、话题选择、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在完成每一主題的教学后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教学内容选择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学过程是否仍有调整空间。通过反思,才能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逐步完善教学步骤,积累实践经验。
三、结语
基于CBI理念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已被广泛采纳,很多教师在各类课型中进行了有效探索。相比之下,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明显不足。如何给留学生上好中国文化类课程一直是汉语教学界的重要课题,将CBI理念指导下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文化教学,不失为一个有益尝试。希望我们的研究对今后留学生文化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3]祖晓梅,陆平舟.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以《中国概况》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3).
[4]安·索德曼,李筠,贾浦江.主题式教学:中小学汉语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5]张璐.汉语视听说课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例[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9(1).
责任编辑:杨国栋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19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2019JYT18);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度科研基金项目(2019XJYB18)。
[作者简介]王端,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