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1973版《钢质海船建造规范》修订中参加了冰区加强小组工作

2020-07-30沈鸿康沈肇圻

中国船检 2020年7期
关键词:冰区海船钢质

沈鸿康 沈肇圻

前段时间收到《中国船检》杂志,读到一篇名为“1973版《钢质海船建造规范》修订纪事”的文章,让我回想起当年曾经参与过的规范修订工作中的一些往事。

谈到1973版《钢制海船建造规范》的修订工作,要从出台我国首套验船规范说起。

1956年派去苏联船舶登记局大连和上海验船处的实习队完成了一年的学习任务先后结业。大连实习队结业时间较早,先分配工作。那时,船舶登记局尚未正式宣布成立。分配工作由代管的海运管理总局张致远局长主持。船舶登记局筹备处处长刘义德操办,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大部分实习队员留大连,少部分到天津和广州工作。张辑、谭永贤、张颖耐、陆汝明、黄劲和吴希初留局。上海实习队于1956年11月结束,按照同样原则分配,大部分人留上海,梁善庆和沈肇圻回北京。那时,船舶登记局已正式成立。

转眼到了1959年,全国开展整风反右运动。年轻人有了更多时间自己支配。再加上均未成家,业余时间都在办公室。议论起船舶登记局成立后急需验船规范,商定利用时间把实习中熟悉的苏联规范译成中文备用。说干就干,按照各自专业分工翻译,沈肇圻脱产学过两年俄文,就由他汇总,很快,翻译工作完成。谢中峯局长到任后,将翻译稿件交给局里老同事,经整理后加入了“土生土长”的沿海船舶规范。然后,作为草案征求全国相关单位意见,并请上海造船学会组织专门审议。将收集到的意见进行梳理研究,提交中央各有关部委开会审议修改后,报交通部批准试行。

1966年,规范草案已试行5年。那个时候,我国造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海船也已走向世界。总结经验、修订验船规范,主要是钢质海船建造规范和相关的材料、焊接、消防、救生、信号和航行设备规范,被提上议事日程。1971年,我正在船舶检验局大连办事处工作。接到通知,让我回上海参加钢质海船建造规范修订工作。到上海才知道,这次修订是谢中峯局长提出来的。因为1964年那次修订由于种种原因,只形成了1967版钢质海船建造规范试行草案。

1971年6月14日,谢中峯局长在修订海船规范动员大会上讲话。指出,修订规范工作是伟大事业,是国内水运事业和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是对外斗争的需要。规范修订要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把工作搞好,吸收广大群众意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深入到各个单位去。对外国规范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不是一概不使用,一概排外,应按毛主席“洋为中用”的指示做,把我们的船舶规范工作搞得更好。

参加规范修订工作的同志被分成几个专题小组,我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王杰德老师等一起参加了冰区加强小组。在调查走访中,有关单位认为,我国1962年船舶规范复杂,而1967年船舶规范又太简单,远洋船舶与沿海船舶的冰区加强没有区别。航行渤海湾与去欧洲芬兰湾的船舶应当区别对待。为此我们着手考虑国内船舶航行渤海湾新增B级冰区加强,诸如增加冰带外板厚度中间肋骨的设置提出要求。

我国沿海山东省成山头以南海区不结冰,大连港是不冻港,只有天津的外海,渤海冬天冰封。渤海海区每年冬季都有结冰现象,通常冰期一般约为3~4个月,沿岸固定冰的厚度,北部一般为20~40厘米,西部一般为10~30厘米。结冰范围除辽东湾东北纬40度左右,即在秦皇岛附近。然而结冰程度并非每年相同。有些年份冰情很轻,结冰范围小,冰的厚度也不大。而有些年份冰封就很严重,如1969年2~3月间渤海湾海冰厚度近50~70厘米,最大1.2米左右,水面上几乎到处都有堆积现象,最大堆积高度4米以上,广大渤海海面几乎全被20~30厘米,最大60厘米左右的厚冰覆盖。

那时我们收集到欧洲波罗的海冰区加强的规定。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港口东面有苏联列宁格勒,南面有苏联格林、里加、加里宁格勒、波兰格丁尼亚、格坦斯克,西部有德国基尔,北面有瑞典斯德哥尔摩、芬兰赫尔辛基。波罗的海比渤海湾结冰厉害,最冷的每年1月份,波罗的海冰厚20~30公分。通常波罗的海冬季结冰距岸5~6海里。芬兰湾比波罗的海结冰更厉害。船航行冰区后,距水线20~30公分处,船体钢板摩擦得亮晶晶的,人在机舱可听到嘎吱嘎吱的声音。那个时候还收集到其他船级社对航行波罗的海冰区加强的规定,基本上都是按照芬兰-瑞典冰级规范则的要求制定的。所以我们就着手对芬兰-瑞典冰级规则附件I中对船体外板和甲板的厚度及船侧骨架垂向延伸,纵向、横向肋骨的剖面模数等构件,由武汉水运学院王杰德老师对其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认为芬兰-瑞典冰级规则附件I规定是可以接受的。

对此,小组专门进行讨论,认为造船是为了运货,货在哪里,船就开到哪里,因我们的规范适用于无限航区的船舶,如果规范的冰区加强,只是从我国渤海的冰区考虑,建造完成的船要去冰封更为厉害的波罗的海,船体加强不够,抵抗不了冰块压力,势必受到损害,另外,如果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认为冰区加强不符合他们的规定,就会不同意船舶前去,进而影响船舶的使用,导致船东不选用我们的冰区加强。有了这个共识,工作小组才把波罗的海冰区加强的规定写进了1973版钢质海船建造规范草案中,但遗憾的是,在初审时有观点认为这是崇洋媚外,照抄照搬,因而被否定。

然而,十年后船检规范还是采纳了芬兰-瑞典冰及规则,并在ZC钢质海船建造规范中明确规定,B1※、B1、B2和B3冰 级 标志的加强要求分别符合芬兰-瑞典冰级规则附件I中对IA Super、IA、IB和IC的有关规定,主要适用于在冬季航行于波罗的海的船舶各冰级标志对等如下:

B1※相当于IA Super

B1相当于IA

B2相当于IB

B3相当于IC

这些已是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令我们这些老船检人倍感欣慰的是,60多年来,中国船检事业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实现了辉煌跨越。

猜你喜欢

冰区海船钢质
照亮回家的路
我国高校首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成功开展冰区试航
重覆冰区220kV双回路窄基钢管塔设计及试验研究
冰区船舶压载舱防冻方案研究
城镇中低压钢质燃气管道腐蚀泄漏风险评估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Snow
关于大容积钢质无缝气瓶轻量化的几点建议
海洋星探组 先进的中国古代海船
中国古代著名的海船船型
——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