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探析
2020-07-29许丽丽何芳
许丽丽 何芳
[摘 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是体现“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资源共享理念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语言相通是互联互通实施的基础,是促进多元文化相互理解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的文化共同体的保障。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对教育合作项目的政策支持,建立沿线国家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际教育合作中相关的法律条款和监管体系。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通过由点到面的逐步扩展,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共享的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高等教育合作;文化认同;文化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 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20)03-0052-05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讯息网络的大规模覆盖,科技生命工程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在享受高质量生活品质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危机。基因工程的伦理困境、地方保护主义的掣肘、局部地区民粹主义抬头、宗教冲突以及欧洲难以安置的难民等问题,都迫使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如何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间的伦理关系。当今社会,个体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已不能概括当今社会对共同体概念的想象。在去中心化的时代,主体性的消亡不代表个体价值的溟灭,个体间的互动是以开放且担负责任为基础的。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1]。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2]。作为涉及人员、机构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跨境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可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相应的人才基础,而且有利于实现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
1 加强语言文化意识,促进文化融通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沿线各国间科技、人员和文化的交流,加深了不同文明间的了解,增强了区域间的互动,旨在推动共享、同进和双赢的生态共同体。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沿线各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跨境的技术交流;而语言文化的交流更有利于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合作,更有利于在差异化中给予包容、获得信任和达成共识,最终在沿线各国间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尊重的命运共同体。
1.1 文化意义
根据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和评价家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最初与“道德”和“知识活动”密切相关,到后来成为“解释我们一切共同经验的一个模式”。“文化”原来意指心灵状态或习惯,现在也指整个生活方式[3]。多元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将会促进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间深层次的理解。根据温特对文化的理解,他认为文化是社会环境中成员拥有的“社会共有知识”[4]。人们在不断互动中,思想碰撞,加深信任,逐渐产生了共同的理解与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国家制度和宗教信仰各不相同,语言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了解,不仅促进了科技信息的交流,形成对当地政策的精准理解,构建了稳定的物质流通渠道,而且进一步增进了不同区域民间交流的信任,稳定了深层的观念结构,为今后的合作搭建了坚实的合作桥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具有结构性的意义。
同时,语言文化具有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对差异的包容性,促进沟通,提高合作效率,增进安全;相反的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文化传播路径与话语体系,则可能在国家之间产生误解,甚至滋生敌意,削弱合作双方的信任基础,影响合作的顺利开展。通过了解和掌握当地的语言文化,熟悉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以及风土人情,可以尽可能化解文化差异产生的猜疑和对立,为双边的合作奠定信任基础,构建和谐稳定的合作环境。同时,随着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维持国内民族文化的多元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2 文化认同
“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继续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推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双向流动。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而且加速了文化交流。这条连接了东方和西方的古代丝绸之路,凝聚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文化认同的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宗教信仰复杂,国家制度差异较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了一幅多元异质和谐共存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在尊重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差异的同时,提倡了一种超越民族区域特点的文化生态圈[5]。
冷戰结束后,以区域为特征的民族主义运动发展迅猛,使得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感更加强烈。不断流动、多语种和多民族的人类世界,使得国际关系日趋复杂,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对基于共同期盼和理念的美好诉求,将会极大推进世界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视为一体的认同,是一个从否定转向肯定的连续统一体,从极其厌恶他者到把他者视为自我的延伸[6]。对于不同的民族国家,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影响着合作的本质。他者并不是被视为达成目标的手段,而是共同构成当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日益密集的资本流动,世界范围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不应是霍布斯战争中的排除异类的对抗,而是需要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共赢合作关系。
文化意识的加强,有助于在国际关系中对他者的理解。文化的概念中具有“精神培养”的内涵。早在西塞罗将人类的精神发展喻为“农业养殖”(agricultural cultivation)后,文化丰富的内涵中就蕴含了精神层面的提升。虽然文化带有内倾性,但不能将差异理解为不同文化间无法跨越的鸿沟。文化所体现出的人类精神世界的映照,表达了人类对理性和知识的向往,说明文化也具有超越地域、民族和制度差异的共识性。人类的危机往往是理解上的危机。凡是我们真正理解的,我们都能做到[3]。对待差异,对待他者,秉承包容、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在高度全球化的现代贸易和技术交流中至关重要。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所追求的尊重差异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语言互通是连接和保障基础设施互通的重要环节。面对沿线国家复杂的政治经济制度,“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中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增强对各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将会促进商业、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在国际教育合作和交往中,我国须采用不同的话语体系传递中国文化,阐释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7],用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实现“自己表达自己”,以消除因文化、制度、信仰等差异导致的误解。语言通,促进民心通;民心通,促进合作通。立体化的互联互通,会极大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现多元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存的文化共同体。
2 提升雙方政策的透明度和兼容度,促进政策相通
对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纽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很大程度上处于国家层面,是政府主导的有计划、有目的、自上而下开展的官方行为[8]。中国与俄语区合作的国家中,俄罗斯是重点合作对象,而中俄两国的高等教育都具有政府集中管理的属性,因此政府在宏观战略层的政策改革和支持,都将对中俄乃至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1 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现有教育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逐渐显现。当今的教育政策体系与国际通行规则难以完全对接,还有许多细节有待完善,全国高等教育对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条款、监管体系和督导机制也须不断更新和调整。对于办学质量低下的合作办学项目缺乏及时监控,导致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在师资管理方面,缺乏严格的审核制度,存在外籍教师鱼龙混杂的现象;在生源选拔方面,对留学生的录取标准较低,造成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目标失衡,只顾短期利益,缺乏项目长久发展的担当。因此,首先亟需制定一套符合项目长期发展、与国际法律法规相接轨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其次,中俄高等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同,容易出现合作中的标准和审批流程的差异,降低办事效率。俄罗斯对中俄办学的高校权限控制较高,出台的有关中俄办学的政策支持较为有限。截至2014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法案,授权莫斯科国立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两所高校设立境外分校,并在境外颁发外国留学生文凭,此举被认为是俄罗斯在关于境外教育法律层面上的一个重大突破[9]。但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培养体系存在差异,各方在基础教育入学率、教学理念、师资水平以及优势产业学科等领域都参差不齐。
2.2 加强双方政策支持,促进政策透明化
1) 国家要积极出台跨境教育认证与监督管理的相关法规。当地政府要积极与俄语区国家建立多层次的联系,从政策相通、经贸互通到文化融通,从而建立深层次的高等教育合作,并为区域间各国的发展建立科研或企业合作平台。在我国对外合作办学初期,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支持不可或缺,尤其办学法规的完善和稳定性都对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现阶段我国急需的专业和学科,国家要给与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支持,设立急需专业领域奖学金。对办学质量差、重复率高的专业责令整改,或在不影响学生利益的基础上,停止后续招生。为了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合作,双方还需要做好充分的政策和教育机制的前期准备,全面搭建信息互通和共享平台,使双方在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及资格互认等领域充分对接,降低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完善滞后的法规管理体系,提高教育管理机制的兼容性,促进政策相通。
2) 国家要从顶层总体设计合作战略。国家要根据各国经济发展和宗教特点,调研“一带一路”沿线俄语区国家的教育需求,制定教育合作的总体方向和构想。由于俄语区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我国应全面考虑各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制定专项政策,出台实施意见。发起与俄语区国家教育政策的协同研究项目,推进国家间教育信息的交流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体系。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和教育水平,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属于“深度合作型”国家,俄语区其他国家的综合水平则相对较为落后,大部分属于“逐步拓展型”的国家。在深入研究各国需求和合作基础的前提下,我国要划分区域,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合作,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国家还应积极推动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统筹运行,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援助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拓展双方合作领域,促进双边贸易,并不断开发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改善经济环境。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缩短行政审批流程,拓宽合作项目,降低国际学生间的交流成本,提升合作环境的感知度。
3) 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国家应根据地方政府的地缘优势、学科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文化差异,构建地方政府的功能定位,形成网状互通的合作图谱。我国各省市与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深度不同,合作水平较高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和河南,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合作水平较低[10]。一方面,国家要给与地方政府政策发展支持,鼓励当地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各省市间建立多边磋商或交流平台,简化中央和地方层级间的行政审批程序,协调不同省市间的资源和需求;给与具有地缘优势的地方政府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其积极参与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间要以“一带一路”倡议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在统筹安排下相互支持,使国家层面的政策落实到位。
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兼容性、资源匹配度和透明度等,是顺利开展合作的条件。一致的教育理念、互认的教育制度、共享的教育资源和沟通顺畅的合作平台,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而合作需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环境感知等因素,是深入合作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土壤。
3 互尊共荣的教育合作模式,促进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倡议是发展中国家在充分尊重各国政治制度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文化习俗差异的基础上,以互助共享为原则、推进全球化发展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尝试消除世界工业化进程中遗留的不平等现象,突破以发达国家垄断的经济秩序,重新建立互助的供求关系。
3.1 避免教育国际化的同一性现象
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影响到政治和文化领域。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模仿和参考的对象,但在实施中,如不考虑各国的国情和文化差异,很容易形成同质化的教育模式,甚至不对等的交流地位。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以符号为媒介的互动,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11]。 因此,合作交往的主体,应该建立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遵循的规范,要建立在双方至少两个主体所理解且认可的基础上。从有效性要求的角度分析社会行为,交往行为的运行机制是围绕主体间性而展开,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当今高等教育的模式,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占主导。这一现象折射出国家教育合作中不平衡的主体关系,其交往行为的动力并不是来自“理解”,而是很大程度来自“影响”。
观察全球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同一化问题,与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和自觉意识的缺失密切相关。在中国与美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初期,由于对其政治经济模式的部分依赖,导致了中国在两国交流中缺少主体性。对于当今第三世界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西方的高等教育机制仍是得到普遍接受的模式。于是,西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光环和影响力,支配了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合作中的隐性关系。这种不对等的教育交往行为,缺乏哈贝马斯提出的社会行为之有效性,从而降低了发展中国家主体的文化独立性。
3.2 建立相互尊重的教育合作模式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倡议,中国与俄语区国家的教育合作将各国置于平等的交往平台上,改变由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不平衡合作关系。“一旦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屈从于WTO所规范的国际学术市场,它们将会湮没在着眼于营利而非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做贡献的国外院校和教育项目之中。”[12]“一带一路”倡议回应了当今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中最紧迫的问题,尝试改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落后现象[13]。近5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奖学金名额和来华培训名额,增设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同时,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沿线俄语区国家所需专业,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加大“一带一路”俄语区专项奖学金,吸引优秀人才。政策上还应加大力度支持和引导国内高水平高校赴俄办学,建立“一带一路”急需的专业;积极探索中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筹建中俄交通学院[14]。对于来华留学的俄语区生源,可以积极推动海外汉语教育,加速发展全日制对外汉语教学项目,从区域战略的高度加大俄语区中国文化的宣传,促进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吸引更多的俄语区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并依托俄语区的孔子学院,扩大学习汉语的俄国留学生数量。
我国与俄语区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上,通过差异化合作,期望建立双方共同理解的交往模式和规则,共同深入探讨具有国家特色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最终共享国家间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带來的进步。高等教育具有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能无选择性地照搬西方高等教育模式。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先进理念;另一方面仍要保留和继承本国教育中的优秀传统,形成各自特色,与合作伙伴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合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带一路”倡议所追求的互助、共享和同荣的理念,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各国文化的传播,形成一个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化交流纽带。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具体支持政策和落实措施,协调多方资源、统筹规划,联合高校、企业和其他文化机构,与俄语区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合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将为中国创新力的提升提供持续助力。政府间的顶层设计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的关键推动力量,国家间要继续团结一致,相互信任,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合作,推进高校与社区、社会的密切联系,扩大教育联盟和科学研究合作平台,召开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促进两国学生的学术交流。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不仅关涉教育系统内部,而且关涉教育系统外部。为了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落实,构建适合两国或多国国情的合作模式,需要教育、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联动发展,需要宏观、中观和微观生态系统的大突破和大变革。我国将“一带一路”作为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共享的模式,旨在通过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来改变发达国家占主导的供需关系,消除发展中国家逐渐被边缘化的教育合作地位,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享发展,构建互荣互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2).
[2]习近平.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N].人民日报,2018-08-28(1).
[3]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
吴松江,张文定,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4]秦亚青.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6):5-10.
[5]侯传文. “一带一路”与东方文化[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3):183-187.
[6]拉彼德.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76.
[7]何芳,都宁. 高校外语教育国际化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35(6): 44-49.
[8]黄福涛.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与中国的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114-124.
[9]王莉,侯铁建.中俄合作办学内涵建设管窥[J].继续教育研究,2017(10):104-108.
[10]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6)[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72-84.
[11]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1-18.
[12]菲利普·G·阿特巴赫.全球化驱动下的高等教育与WTO[J].蒋凯,译.比较教育研究,2002(11):1-4.
[13]汪利兵,谢峰.论UNESCO与WTO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同倾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2):45-65.
[14]韩宪洲. 立足北京、服务北京,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32(3):1-4.
(责任编辑 白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