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变美的 “明代制造”
2020-07-29刘丽敏
刘丽敏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大家多少都听说过一些吧?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想要在与各国的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派郑和组织起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声势浩大,船只按用途分为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五类。其中最大的船叫宝船,负责运输珍贵货物。一艘宝船有100多米长,非常庞大,能适应海上多变的环境,进行安全的长途航行。据记载,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比国外领先了一两百年呢。船队中的宝船通常有好几十艘,全都满载着中国特产。你想想看,那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其余种类的船的数量也是成百上千,随行人员更是数以万计,浩浩荡荡的船队惊动了沿途的国家,让当地人民领略了中国国力的强大。
郑和的宝船上有什么?
“郑和下西洋”既然是为了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宝船上的货物自然都是国外难以见到的商品,有精美的绫罗绸缎,有釉里红瓷等瓷器,有麝香等中药材,還有青铜器、铁器等金属器具。
明成祖下令给贸易伙伴大量优惠,所以各国都非常乐意与郑和达成贸易,于是郑和回国的时候,船上的货物都换成了外国的马匹、胡椒、乳香、象牙、珊瑚、琉璃、颜料等。
在郑和带回来的颜料中,有一种钴(gǔ,一种金属元素)颜料有着漂亮的蓝色。聪明的中国人把它用在了青花瓷的制作中,结果烧制出来的瓷器颜色鲜艳亮丽,令人爱不释手。就这样,中国不断进口钴颜料,向国外出口更多更漂亮的青花瓷。
经过多年的贸易活动,青花瓷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珍品,欧洲的贵族用中国青花瓷大宴宾客,东南亚人用青花瓷供奉神佛或者把它作为重要的殉葬品,东非的寺庙大门上嵌着青花瓷盘,而且青花瓷的工艺也被全世界的工匠学习,影响了埃及、日本、波斯(今伊朗)等很多国家的瓷器风格。
明代天顺时期 青花波斯文三足炉
因地制宜的外贸商品
做外贸的商人深知“因地制宜”“入乡随俗”的重要性,所以当时为了“定向出口”,他们在一些瓷器中专门加入了外国风格的纹饰。
这件写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盘子是明代正德时期外贸瓷的代表物之一,它很可能是阿拉伯地区某部族或某国家所定制烧造的。
明代正德时期 白釉矾红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盘
青花瓷如何越变越美?
在明代不同时期,由于运用了不同产地、不同比例的钴颜料,青花瓷的青色也变得多种多样。
洪武年间,国家百废待兴,钴颜料的品质也普通,所以青花的颜色比较灰暗朦胧。
到了永乐年间,郑和从中东地区带回了质量上乘的钴颜料,所以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颜色开始变得鲜艳。由于制作青花的工艺也日益成熟,所以在宣德年间,人们已经可以在青花之上加入更多色彩烧制瓷器,这种工艺在成化年间发展到极致,也就是成化斗彩。
从正德年间开始,钴颜料的来源更多了,烧造工艺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更多更美的青花瓷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
青花花卉纹执壶 明代洪武时期
青花玉壶春瓶 明代永乐时期
怎么区分明代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呢?
鉴定明代青花瓷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青料(青花的原料)、纹饰和瓷器的胎釉。其中青料的地位最为重要,因为是它决定了青花纹饰的颜色、画法和艺术效果,也影响了胎釉的平整程度。青料的种类还是区别官窑和民窑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呀,研究明白了明代不同时期的青花中的钴颜料的发展与演变,也就能更好地鉴定出这青花瓷是属于明代什么时期的啦,这还有助于我们了解瓷器相关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演变呢!
中国从外国学到了什么工艺?
玻璃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价格也非常低廉,但在明代以前的中国,玻璃器具可是很难见到的哟!那时候中国制造出来的玻璃,颜色好看但不耐高温,一浇热水就会破裂,所以没办法做成杯子、碗这样的日常饮食用具,只能做成各类装饰用的工艺美术品。当时外国产的玻璃就没有这个缺点,显然是工艺不同的缘故。所以郑和回国时,船上除了装货物,还带回了许多外国人——玻璃匠!
这些来自阿拉伯的玻璃匠将烧制能耐骤冷骤热玻璃的工艺传授给了中国的工匠,玻璃用具才得以大批量生产,供给百姓日常使用。中西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工艺的革新,使玻璃不再是稀罕物件,这大大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