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掘毁太平天国首领祖坟考
2020-07-29钱文卫
钱文卫
1851年初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清廷先后派出多名重臣主持镇压,并不断增兵添饷、大打出手,但都无济于事。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鼎南京,正式建立起与清廷分庭抗礼的割据政权。摇摇欲坠的清王朝面对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一时拿不出有效的对策,便动起了掘毁“逆首”祖坟的心思,希图以此来“销逆焰而除戾气”。
有关清廷掘毁太平天国首领祖坟的情况在诸多著作中都有提及,然囿于文献阙如,往往语焉不详。近年来相关档案资料陆续公布出版,为弄清该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一、古人对祖坟的认识及前代的先例
秦汉以降,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儒家主张“以孝治天下”,而对父母长辈应“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1]这就把先人的坟墓提升到神圣的地位。到了晋代,更发展为“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达枝也。”[2]
因此,古人最忌祖坟遭挖,认为这会破坏家运。而在历代法令中,官府也明令禁止擅自发掘坟墓,并设有严厉惩处。《大清律例》规定:“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见尸者,绞(监候);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若(年远)塚先穿陷及未殡埋而盗尸柩(尸在柩未殡,或在殡未埋)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开棺椁见尸者,亦绞。其盗取器物砖石者,计赃准凡盗论,免刺。若卑幼发(五服以内)尊长坟塚者,同凡人论;开棺椁见尸者,斩(监候)。若弃尸卖坟地者,罪亦如之。买地人、牙保知情者,各杖八十,追价入官,地归同宗。”[3]
但对敢于造反的起事者,统治者从来都要赶尽杀绝,祖坟自然也不能幸免。明末李自成起义后,其老家陕西米脂的地方官就“奉诏发自成先冢”。据说掘开坟墓后有“蝼蚁数石,火光荧荧然。斩棺,骨青黑,被体黄毛,脑后穴大如钱,赤蛇盘,三四寸,角而飞,高丈许,咋咋吞日光者六七,反而伏”。当局“函其颅骨、腊蛇以闻,焚其余,杂以秽,弃之”。[4]相传后来李自成失败就与此有关。
当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烟燃遍全国时,清廷对其首领自然也恨之入骨。而面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在军事上黔驴技穷的清王朝只能寄希望于毁其“运数”,而发掘“逆首”祖坟则被认为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二、清廷对太平天国首领的确认
要发掘“逆首”的祖坟,首先要确定“逆首”。太平天国的首领早年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贫苦百姓,正常情况下是无法“上达天听”的。而且在金田起义前,由于清代刑律对造反者残酷诛戮,太平军对保密工作十分重视。萧朝贵就曾多次假托天兄下凡,要求洪秀全等“避吉(凶),不可令外小见,根机不可被人识透也”,“千祈秘密,不可出名先,现不可扯旗”等。[5]因此,清廷起初对太平军内部的情况全然茫无头绪。
广西自道光末年起民变迭出,成为全国武装斗争的风暴中心。1850年9月广西地方士绅赴京呈控,清廷始知粤西实情,遂命前云贵总督林则徐前往主持镇压。然林在赴桂途中溘然逝世,不得以清廷改命前两江总督李星沅为钦差大臣,主持广西堵剿事宜。
1851年2月18日咸丰帝下旨给李星沅,明言“现在贼匪究有几股,每股头目确系何人,……朕心甚为悬系。”3月13日李星沅回奏:“金田大股逆匪连村抗拒,……西匪韦正、韦元炌,东匪洪秀全即洪云山,传为逆首”。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有关太平天国首领情况的官方记录。
12天后,清廷根据这份奏报要求李星沅在镇压过程中,于“逆首韦正、韦元炌、洪秀全及各股匪首等,尤宜设法侦获,勿令咸丰帝乘间窜逃。”4月22日李星沅再奏:“访闻金田匪首洪泉即洪秀全,乃传洋夷天竺教者。”
当然,此时其他清方大员也在搜集情报。4月24日,署广西巡抚周天爵上奏道:“現在贼情形势,惟韦正、洪泉、冯云山、杨秀清、胡一洸、曾三秀头目数十百人,而洪泉、冯云山为之最。洪泉,西洋人传天竺教者。……洪非其姓,乃排辈也。冯云山颇识文义,用夷法以古兵法参之。”
咸丰帝遂于5月10日再次下旨李星沅,要求他“设法悬赏购线,使贼目自猜”。[6]但李当时已沉疴在身,不久后便一命呜呼。
清廷预感广西局势不妙,遂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赛尚阿到任前军务由周天爵暂署。鉴于广西军情混沌,赛尚阿在赴桂途中就格外注重情报侦查工作,7月5日他甫到广西就上奏清廷:“会匪韦正、胡以洸、冯云山、洪泉、赖世举等,啸聚桂平之金田,平南之鹏化、花洲等处。”此后,咸丰帝不断下旨要求“设法诱擒韦正”,但对太平天国首领到底是哪些人却仍莫衷一是。
9月底,太平军攻克永安,赛尚阿督兵进围,并不断派细作刺探。10月31日,赛尚阿奏:“有谓伪太平王系胡以洸,一万岁洪秀全,九千岁冯云山,八千岁罗亚旺,七千岁范连得,六千岁韦正,伪左辅正军师杨秀清,伪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者。……又有谓太平王仍系韦正者。……闻洪秀全终日卧藏,不肯见人。”[7]这可算是清方各类情报汇集比较齐全的一次,但仍歧误甚多。
1852年4月,太平军永安突围,清军俘获被太平天国囚禁的天地会首领焦亮(即“洪大全”)。焦虽不是太平军成员,但其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且深入过太平军内部,了解部分基本情况。在被解赴北京后,他于6月13日向清廷供述了一份“逆首”名单:
“洪秀泉:年四十二岁,身高,面赤微麻,黄髭,广东花县人。自封伪太平王。
杨秀清:年三十五岁,面麻有髭,洪秀泉妹夫。封伪东王。
萧潮溃:年三十岁,面白无髭,广西贵新县人,洪秀泉妹夫。封伪西王。
冯云山:年三十三岁,面白微须,广东花县人。封伪南王。
韦正即韦昌辉:年二十五岁,身高,面黑微须。广西平南县人。封伪北王。
秦日昌:年三十七岁,面白微须,广东花县人。封伪丞相左翼公。
石达开:年三十九岁,面黑微须,广东增城县人。封伪丞相右翼王。
胡以晃:年三十岁余,身高,面白微须,广西象州人。封伪侍卫将军。”[8]
这一材料虽仍有错讹,然已较接近真实情况。清廷自此才算有了线索,可供按图索骥。
三、清廷掘毁太平天国首领祖坟的过程
其实不管太平天国的首领是洪秀全也好,是韦正也罢,只要认定某人在“谋逆”,那么清代刑律的惩处就是最残酷的。《大清律例》明文规定:“凡谋反(不利于国,谓谋危社稷)及大逆(不利于君,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已、未行)皆凌迟处死。(正犯之)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如本族五服亲属及外祖父、妻父、女婿之类),不分异姓及(正犯之期亲)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已未析居)籍之同异,(男)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男)十五以下及(正犯之)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正犯)财产入官。若女(兼姊妹)许嫁已定,归其夫;(正犯)子孙过房与人及(正犯之)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上止坐正犯兄弟之子,不及其孙。余律文不载不得株连)知情故纵隐藏者,斩。”[9]
但在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面前,清朝统治机器早已支离破碎,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将“逆首”们抓来凌迟,那么能撒气的地方就只有他们的祖坟了。
最早打太平天国首领祖坟主意的是周天爵。他在1851年6月20日即奏称:“其匪首韦正、胡以洸祖父坟墓,臣前已饬署桂平县知县李孟群发掘骸骨,以泄众忿而寒逆胆。”[10]但此举只算个人行为,并未引起清廷的兴趣,究其原因大概是当时清廷还抱有“贼不足平”的幻想。但到太平军冲出广西,进军湖南后,清廷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
1853年1月8日,咸丰帝第一次就掘毁太平天国首领祖坟事宜给两广总督叶名琛、广西巡抚劳崇光等下旨:“贼匪肆扰,自粤而楚已逾两载,现复窜入岳州、汉阳,扰及武昌。著……饬属密访孽种坟墓现在何处,尽行发掘,以销逆焰而除戾气。”[11]也许是历史的讽刺,就在这道上谕下达四天后,太平军攻克了第一座省城——湖北武昌。
而还没等两广总督回奏,其他大员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3月17日,河南巡抚陆应谷奏:“洪逆起自广西,狼奔豕突,至于蹂躏五省,扰乱四年,尚未歼灭,固由诸臣办理不善,或其山川凶煞之气有所独钟。倘能掘錾宣泄,则逆焰可以潜消。”
咸丰帝遂于3月22日再发上谕,旨令叶名琛、劳崇光及广东巡抚柏贵:“密饬各该州县明查暗访,务得该省首逆及从逆诸三代确实坟墓,悉加掘毁”。
3月28日,光禄寺少卿黄兆麟再为此事上奏,还振振有词地援引成例道:“查道光三十年,湖南宝庆逆匪李沅发滋事,经知县陈锡麟将该逆祖墓掘挖烧毁,未及数日,该逆即就生擒。”[12]
当然,这些谕旨和提议最终都要清廷两广大员去执行。
4月29日,劳崇光首先回奏,已派委员“将首从各逆三代确实坟墓悉加发掘”。10月11日劳又详细奏陈道:“逆贼韦正之祖韦彩,葬于金田马獭山前。始祖韦志崇坟在甘王岭村,又有该逆远祖坟一穴内埋骸骨三坛,亦在甘王岭村。其曾祖韦晚坟在金田村古营盘岭,其曾祖母韦王氏坟在大旗岭,其祖母韦罗氏坟在陈义村鹤田岭,其母韦罗氏坟在丁黎村,均经李孟群于咸丰元年二月内续行掘毁。又,逆贼杨秀清曾祖鸬鹚杨、祖父杨勤二,均葬于紫荆山铜鼓坪,先于咸丰元年五月经李孟群查明掘毁。杨秀清之父杨亚齐、母杨古氏,合葬于山扒塘,咸丰元年十二月李孟群督同团练挖毁。又,逆贼石达开之祖父石润禄,祖母石李氏,葬在贵县,先于咸丰二年正月经前署贵县张汝瀛查明挖毁。又,逆贼胡以洸始祖胡颐若,葬于平南县五垌村,先于咸丰二年七月经平南县倪涛查明挖毁。又,逆贼萧潮溃曾祖坟一穴,在桂平县卑那山,其祖萧万成,葬于罗渌洞高山岭,先于咸丰二年二月经县民谢三、武生刘孟三禀明提督向荣,勘明挖毁。”
10月28日,咸丰帝阅看奏报后朱批:“逆匪坟冢悉行掘毁,实足大快人心。此等大逆匪徒,亦上天所殛诛者。”
太平天国首领中广西籍占多数,但最核心的领袖洪秀全和冯云山是广东人。因此广东的清廷官员也没闲着,10月22日他们发掘洪秀全、冯云山祖坟的报告也上奏了:“当该逆等在广西甫经起事之时,即经前署花县知县牟洪龄查明逆首洪秀全祖父洪长腿四坟墓坐落即钟形,当即传出洪姓族长,并地保认明属实,一并发掘。又首逆冯云山祖父冯英联坟墓坐落禾乐地,父冯绍衔坟墓坐落大坑地方,均有碑记可认,尽行挖掘。”[13]
可能是受到当时人们认为的“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葬了会“生新凶而消已福”[14]的影响,清方在掘毁坟墓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将后山来脉錾断”的做法,以图更加有效。但就在咸丰帝痛快朱批的两天后,1853年10月30日太平天国北伐军攻至天津近郊,兵锋直逼北京。时人笔记:“炮声如雷,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正阳门外大市若荒郊,无人迹。……(王公大臣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15]
历史的客观规律昭示,任何农民起义的爆发都有其长久的矛盾酝酿的过程,绝非旦夕即可成事,而清廷掘毁太平天国首领祖坟的行为,除了充分暴露其愚昧和怯懦外,其他一无所获。
参考文献
[1]鲁同群注评:《礼记》,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201页。
[2][14]《丛书集成初编·黄帝宅经·刘江东家藏善本葬书》,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62页。
[3][9]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55、657页。
[4]张廷玉等:《明史》第2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782页。
[5]罗尔纲、王庆成主编:《太平天国》第5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6、305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2001年,第1册第117-395页。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2册第67、259、387页。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3册第244页。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2册第17页。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4册第171页。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5册第115、178、275页。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6册第119页,第10冊第65、71页。
[15]张守常编:《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5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