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资政新篇》评价内容引发的思考
2015-07-22黄霞
黄霞
摘要:在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仍有表达不清抑或不完整的内容,本文主要以“资政新篇”为例来阐释。历史教学是不能脱离史学研究而独立存在的,否则就成为了行而上学的一种理论。
关键词:资政新篇 洪秀全 洪仁玕
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斟酌和商榷的地方,不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材料。教材中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抑或说是编订者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将教材编得很简单。相对于史学而论,则需要商议一下,是否要适当补充教材的“未达之意”。鉴于多种因素,教材没有涉及本该要写的,无论从史学或教学上看都极其重要的内容。
对于这些“未达”内容,笔者认为这需要适当补充。在这里,主要拿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中有关内容为例,来探讨一番。
在讲述到《资政新篇》这个内容的时候,评价这套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的时候提到“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那么当时的形势为何?而在查阅一定资料下,当时《资政新篇》未能实行,并非只是迫于形势,而是根本无实践可能,在当时根本未得到认可,带着疑问来探寻下《资政新篇》的具体内容和限制其不能实施的因素。
《资政新篇》一万一千字的治国方略,完全出自洪仁玕的努力。在此就不再过多地赘述,来看看这个新方案是怎么出炉的?
笔者主要总结了三种状况:
1.天朝内部状况:内讧。1856年经历了“天京变乱”,局面就岌岌可危。
2.寻求新道路的要求。由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造成了太平天国寻求新道路的需求,洪秀全初衷是好的。
3.西欧资本主义东渐的产物。这种提法在之后也被否定了,众所周知,西欧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
当时到底是哪些因素限制了《资政新篇》的大放光彩呢?笔者主要从两个人物着手,首先来看洪秀全。
《资政新篇》的某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如兴办铁路交通、制造火车轮船等,确实是由于当时的形势危急而未能实行。但是,对于最根本的借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文化等措施,却是由于洪秀全并不认同而得不到实施。比如,他在“准卖新闻篇或暗柜”一条上批“钦定此策杀绝妖魔行未迟”。由于当时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洪秀全虽批准刻印颁发,实际并未实行。
到1862年又重新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将《资政新篇》取消和否定了。
再从细处来看看,洪仁玕在文件中缺乏系统的政治架构。所以,洪秀全对文件中的有些内容是有异议的,这些异议反映了洪秀全与洪仁玕两人对未来社会秩序构建的不同取向,前者倾向于农本社会,而后者则倾向于构建开放的工商社会。总体来看,这些措施并不只是受战争形势的压迫,实际上主要是因为洪秀全本人不赞同而不能实行。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既不可能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也就不可能彻底挣脱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政新篇》的不能实施也有很大的局限来自于这政策的局限性。
首先,游离于农民这个庞大的基础。陈旭麓先生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就有详细阐释。其次,对于土地问题有无在《资政新篇》中出现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不利的,太平天国的本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而《资政新篇》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丝毫不提,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另一种,李泽厚先生则认为正是一种高明的显现。其认为,洪仁玕本就是将土地问题作为补充条陈向天王提出的建议,不须重复已规定的纲领或制度。
再来看看《资政新篇》的制定者洪仁玕,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没有实际斗争经验,对军事缺乏研究,在他的著作或者谕示中很难发现有发动群众以及农民阶级参加革命运动的号召。
2.对列强的幻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洪仁玕还不能够既认识到西学的先进性和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同时又能洞察列强在华的险恶用心。后来,一系列血的事实使洪仁玕逐渐看清了这些“文明”国家野蛮虚诈的另一面,得出了“挞妖买通洋鬼,交为中国患”的结论。
3.得不到支持,还受到地方势力的反对。洪仁玕到来后,建议洪秀全对部下实行文明夺权,却进一步恶化了最高领袖和主要将领的关系。纸上谈兵的结果,未能加强中央,反而加快了太平天国的自杀。干王没有实际的军权,靠着洪秀全帮着他发号施令,当时又有多少人愿意听从呢?或许这就是一介“文人墨客”的可悲之处吧。
4.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洪仁玕早年在香港留下了很多文献,集大志与抱负于一身。在真正实践中,笔者发现洪仁玕渐渐也被“同化”,成了洪秀全发号施令的一枚“棋子”。到了最后,甚至推行起自己曾激烈反对的“恶政”来。归根结底,洪仁玕身上所透出的两面性,其根源在于他的“家天下”思想。从他初期的雄心壮志到末期的郁郁不得志都完整呈现了这个悲剧人物,而这个悲剧也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所导致。试想一下,若是当时的农民阶级成功实践了这部先进的方案,又会是如何?
这么看来,《资政新篇》具有空想性,可以说由于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政新篇》并未发挥任何实质性作用,据此史学界通常只把《天朝田亩制度》看做太平天国的正式纲领,而《资政新篇》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具有纲领性质的文件。
终究,在那个时代,《资政新篇》夭折了。教材上用“天国悲剧”作为子目的标题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对于“天国悲剧”,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肯定它的历史功绩,但对它的失败不必扼腕叹息。
结合教材来谈,《资政新篇》不能实行的真正原因,并非只是一句话“迫于当时形势”的问题,不能将其他可能性抹杀了。而教师也应该斟酌教材语言,不能有这种“本本主义”的思想。教材只是一个工具用书,它并不是完全科学的。在实际教学前,得仔细揣摩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历史中很多常识是需要注意表达的正确性,缺漏抑或改变都会严重改变历史的真实性,而这也正违背了历史教学的求真性。
教学设计必须跳出“教教材”的窠臼,努力把有关史实及当中的细节展现出来,给学生感知和思考的形象素材,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对充满生机的年轻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备课的时候注意教材中的“未达之意”,对于改写的内容,对于出现遗漏的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敢于求真,善于求真,不能被大流所同化,没有了思辨精神。笔者觉得除了历史专著等史学研究之外,对于历史教材的掌握更要灵活使用。就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在模块式教学下,教材不像通史般连贯,很多知识点都贯穿在各个模块中;抑或教材中仍有些许和史学不符合的错误,抑或是和史学内容表述有差距、不完整的内容等,都需要我们教学者先去研读,先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
历史教学是不能脱离史学研究而独立存在的,希望从这个案例出发,在今后的历史备课中,注意到这些细微而蕴含巨大宝藏的内容,能将他们发掘,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担当的历史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德民.做一个有思想、负责任的历史教师[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龚奇柱.《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一课的教学[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1983(7).
[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郭洪新.太平天国倾覆揭秘:一位新闻记者对太平天国历史真相的独家访谈[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
[5]鲁东海.必须重视“了解”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太平天国》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2013(9).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