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常州地区运河的开凿疏浚

2020-07-29李琳薛焕炳

档案与建设 2020年6期
关键词:常州运河

李琳 薛焕炳

摘要:常州运河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常州的地方官孟简、李栖筠、王安石、陈襄、李馀庆、朱彦、林祖洽、章冲等,为常州运河开凿疏浚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关键词:常州;运河;开凿;疏浚

隋朝大业六年(610),隋炀帝下令开江南运河(即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隋炀帝所开的江南运河是将以前开凿的运河河道加以疏浚而成的。唐宋时期,常州段运河不断整治疏浚,确保运河畅通。

一、常州刺史孟简与孟河

孟河,古名孟渎,其通江河口古名“河庄”。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在此开浚河渎,将孟渎等十多条小河流凿通,与大江连接。孟河、孟渎皆与孟姓有关,根据史载,孟姓者一是东汉孟嘉,一是唐代孟简。宋咸淳《毗陵志·山水》:“孟渎在县西北四十里,《风土记》云:七里井有孟渎,汉光武帝初潜,尝宿井傍,民指为途达江浒,即命开此渎。广五丈,深七尺,南通运河,北入大江,岁久淤阏。唐元和中,刺史孟简浚导,袤四十一里,溉田四千余顷……”[1]

孟简,生年不详,卒于823年,字几道,德州平昌人,著名水利专家孟诜之孙,贞元七年(791)进士,曾两次担任常州刺史。孟简在担任常州刺史期间,治理三条重要河道。

1.武进孟河。常州地处江左,地势东倾西高,常州奔牛以上河段地势高亢,一遇枯水,航船堵塞,交通极为不便。而长江自京口以下江宽水深,风急浪高,漕运承受极大风险,粮船大多由江南运河至京口过江,至六圩入里运河(邗沟)北上。孟简到任后,了解到这一情况,作了实地考察,同时了解到武进西北孟渎年久失浚,加上地势高亢,灌溉困难,农作物收获并无保障,乡民苦不堪言。《唐会要》载:元和八年(813),孟简征集15万民工,对北自河庄南至奔牛的孟渎运河故道进行贯通拓浚。从此滚滚江水南济运河,又灌农田4000余顷,农业收成得到保障。后人为纪念孟简的功绩,便将新浚运河故道称为孟河。[2]

2.武进孟津河。孟津河是武进、宜兴之间的南北水道,北起滆湖北岸丫河,流经北站、厚庄、嘉泽、东安,然后进入宜兴的丰义乡界,与西氿相通。全长33.2千米,其中武进18.4千米,宜兴14.8千米。[3]

孟津河是滆湖西岸的一条重要河流,河道纵横,交叉沟通。孟津河开凿年代不详,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河疏浚于唐而修建早于唐。唐代元和年间,孟简来常州担任刺史,曾疏浚此河,说明开凿年代久矣。宋咸淳《毗陵志·山水》:孟径在县(宜兴)西北四十五里,刺史孟简所浚,以杀滆湖风涛之势,南入塞溪,因姓以名径,“径”俗呼为“泾”[4]。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三·舆地志》点校本第一册第158页记录:孟径河,唐刺史孟简浚,《江南通志》作“孟津”。由此可见,无论是宋咸淳《毗陵志》还是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所记录的都是孟简疏浚的孟津河。

3.无锡孟渎。孟简在常州期间,除浚孟河、孟津河外,又浚无锡泰伯渎。泰伯渎是无锡地区最早的人工河流,起自清名桥,经坊前、梅村、鸿声、荡口、鹅湖通至蠡河,长约25千米。元和八年(813),孟简疏浚,泰伯渎因此又称孟渎。南宋诗人朱淑真《泰伯渎》诗云:“渎因至德向遗踪,疏凿还钦孟简通。源自龙山千里碧,花开梅里万家红。征人不念文身迹,父老长思采药功。最喜夜来萧鼓寂,吴歌遥唱月明中。”此诗歌颂了泰伯与孟简的浚河功绩。

二、李栖筠与常州运河

在孟简之前的永泰年间,河北赵州人李栖筠担任常州刺史期间,也曾大力兴修水利,治理河渠。“安史之乱”后,关中一带白渠、郑渠为灌溉要渠,有豪强者堵截上游,设置水磨,夺去水量十分之七,农人难以维持生计。李栖筠请旨,全部拆除上游水磨,受到百姓欢迎。唐代宗永泰初年(765),因受宰相元载忌妒,李栖筠改迁常州刺史。时有诗人贾至赠诗《送李侍郎赴常州》:“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李栖筠到任常州,正逢天旱,百姓逃荒者基多,饿死者无数,他见此情形尽力赈灾,同时指挥民众,开渠引水,灌溉农田,获得丰收。

永泰三年(767),李栖筠迁任苏州刺史,离开常州时,常州人夹道欢送,人群长达十里。宋咸淳《毗陵志》有传:“李棲筠,字真一,赵郡人。幼庄重有远度,为文劲迅。族子华称:‘有王佐才。肃宗时,拜工部侍郎,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编氓流徙,乃浚五渠,通江流灌田,岁大稔。兴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5]

三、王安石与常州运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二年(1057)七月,王安石受命知常州。常州属两浙路,下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四县,人口25万,地处富庶的太湖地区,物产丰盈,又是漕运枢纽。范仲淹《上吕相公书》称:“苏、湖、常、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

王安石到常州后,发现郡内河道淤塞,水流不畅,危害极大,随即从辖县调集民工,疏浚常州境内河道,此举却遭到司马光之兄司马旦等人反对。

司马旦时任宜兴县令,《宋史·司马旦》记载:“时王安石守常州,开运河,调夫诸县。旦言役大而亟,民有不胜,则其患非徒不可就而已,请令诸县岁递一役,虽缓必成。”司马旦以此为由加以反对,使运河开浚计划举步维艰。恰在此时,秋雨大作,连绵不断,督工者纷纷托病不就,各县夫役也叫苦不迭。此情此景,王安石无计可施,运河开浚一事,只得就此作罢。

河役之事一直成为王安石一块心病,多少年后,他在写给友人刘敞《与刘原父书》的信中这样说:“河役之罢,以转运赋功本狭,与雨淫不止,督役者以病告,故止耳。”“昔梁王坠马,贾生悲哀,泔鱼伤人,曾子涕泣。今劳人费财于前,而利不遂于后,此某所以愧恨无穷也。”[6]后王安石又赋诗记述此事,撰写《世事》一诗:“世事一何稠,论心日以偷。尚蒙今世笑,宜见古人羞。”

嘉祐三年二月,王安石离开常州,调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三年后,陈襄担任常州知州,为百姓解除了水患。

四、陈襄与常州运河

陈襄(1017—1080),字述古,福建侯官(今福州闽侯)人,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与郑穆、称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嘉祐六年(1061),出知常州。陈襄来常州后第一件事情是兴办州学,教化州民,其次是治理运河。

常州地處江湖之间,因地势高亢,水道经常不畅,又易淤易涝,影响农民耕种。陈襄亲临太湖、长江之间,摸清情况,熟悉环境。采取的办法是根据河道宽度,对应农户田亩,合理分摊任务,立即组织他们疏浚河道,使太湖积水北流长江。不到一月工夫,水患既除,郡内200里土地都受益。

陈襄在常州时间不长,三年后又调任司封员外郎,转任开封府推官。陈襄在常州治理河渠一事,史书和地方志上都有记载。《宋史·陈襄传》:“知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北入江,为常、苏二州病。襄度渠之丈尺与民田步亩,定其数,授以浚法。未几,遂削望亭古堰,水不复积。”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十六·郡守》:“陈襄,字述古,福州侯官人,嘉祐六年,知常州……先是,庆历间,诏天下郡县皆立学,州始有学,然庳陋甚,襄至,斥而新之。时躬诣学,令校官、诸生辨难经义,参决政事,风俗大化,由是毗陵文学之盛冠东南。震泽积水,为运渠横遏,不得入江,泛滥灾民田,襄立法疏决,患遂已。”

五、李馀庆与顾塘河

李馀庆(987—1031),字昌宗,福建连江人,起家于应天府法曹参军,后知湖州归安县,通判秀州。在秀州时,太湖经常洪水泛滥,李馀庆组织民工,自平望至吴江筑起50里长的石堤,以除水患,百姓赖以生存,无不感激。宋天圣年间,改知常州。任职常州时,做了大量善事,其中一事就是疏浚常州城中市河。

顾塘河又名市河、后河,开凿年代早于唐,后由于长期不浚,河道湮淤。直到北宋天圣年间,在太守李馀庆的倡导下,重浚水道,市河恢复生机。

李馀庆莅任后,亲自勘测地形,认为此河淤塞造成文脉不畅,于科举不利。李馀庆当即拍板,通过捐资,年内疏浚,并预言:“自此文风浸盛,士人相继高科,三十年内,当有魁天下者。尔之子孙咸有望焉。”[7]果然,预言成真。不久,钱公辅中探花,胡宗愈榜眼,到余中考上状元(1073),正好三十年。此事在当时成为传奇。

市河重浚后,邹浩、陆游等都撰文表彰李馀庆治水为民的功绩。王安石后来也亲撰《朝奉郎守国子监博士知常州李公墓志铭》,铭曰:“公李氏,讳馀庆,字昌宗,年四十四,官止国子博士知常州以卒。然公之威名气畧闻天下,自其卒至今久矣,天下尚多谈公之为有过于人者,余尝过常州,州之长老道公卒时就塟于横山。州人填道瞻送叹息,为之出泪,又为之画像,置之浮屠以祭之。于是又知公之有惠爱于常人也。已而与公之子处厚游,则得公之所为甚具。”该铭文收录在《临川先生文集》第七卷。

六、朱彦与后河

宋朝崇宁初年,朱彦知常州。此时后河比较淤塞,朱彦对城中富有人家说,大家凑点钱再把后河疏通一下。这件事情常州乡贤邹浩在《开后河遗事》中都有记录:“郡城后河乃旧守国子博士李公馀庆创开……自后濒河之民多侵为屋,及弃物水中,由是湮塞,久不通舟。崇宁初年,知给事中朱公彦出守于此,询究利病,得其实,于是浚而通之,向之形胜复出矣。今给事中霍公端友遂于次年魁天下,是岁岁在癸未,适又三十年。霍氏居河上游,河势曲折,朝揖其门,钟聚秀气,世有名人。今知太平舟霍公汉英,与其侄给事数十年相望起东南,为时显用。然则形胜之助,孰谓不可信乎?”[7]

七、林祖洽与后河、云溪

后河、云溪位于郡之东南,势为咽襟,历来是常州郡城的文脉所系,胜迹所集。清朝洪亮吉《外家纪闻》曰:“云溪之秀甲于郡中,环溪亦皆名族所居,记前哲胡芋庄诗曰:皇朝五十有七载,出四公卿两状元。”而在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中原,国家动荡,家破人亡,常州也未能幸免,后河严重淤塞。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二月至十五年二月,林祖洽莅任常州知州,深知治理后河的重要,亦知浚河之艰难,一时还曾断了浚河的念头。可是随着对常州民意的进一步了解,他想到常州作为东南名邦,却科举不盛,人才难出,又想到乡贤邹浩《开后河记》中叙述余中、霍端友高中状元与疏浚顾塘河的关系,于是下定决心疏浚。他组织晋陵、武进二县官吏和百姓全力疏浚,终于使河道恢复生机。疏浚后的后河长三百丈,宽三十尺,比原来挖深了一尺五,河道变得宽敞畅通,景色蔚为大观。

林祖洽之举受到后世好评。常州乡贤邹补之撰写了《重开后河记》,南宋文豪陆游为常州撰写《常州开后河记》,详细记录了这段传奇。据宋咸淳《毗陵志·学校》记载,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录取贡士300人,常州就有53人金榜题名,占了全国六分之一,常州名震天下。宋徽宗特下《大观学校推恩诏》,褒奖常州“学校兴崇人才”,赐“进贤”匾,并将知州、教授各提一级职务[8]。宋代知名的常州士人,如胡宗愈、张守、邹浩、孙觌等,均是这个时段涌现。

八、章冲与德胜河

德胜河原名南新河、烈塘河、得胜河,位于常州城西北,北起长江大沙口,南至运河,流经魏村闸、安家舍、王下村、吕墅桥、连江桥,全长20.7千米,为常州三大入江水道之一。据《宋史》载:宋淳煕九年(1182),章冲知常州,奏请朝廷治理本州湖港,开凿此河。相传,岳飞在常州战胜金兵,故称“得胜”,又传朱元璋在常州大败张士诚部,因而名“得胜”,后改名“德胜”。

宋咸淳《毗陵志·山川》:“烈塘县西北十八里,前枕运河,后入大江。绍熙间李守嘉言尝浚,临江置闸,以讥防焉。”[9]宋咸淳《毗陵志·山川》仅提到绍熙间李嘉言在烈塘置闸,而章冲是烈塘的开浚者,莅任早于李嘉言整整十年。章冲在常州了解民情后,即刻上奏治理运河通江所属河港——德胜河。章冲因治理水系和赈济有功,后来升至朝廷官员。章冲在常州担任知州两年,为常州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1928年《武进年鉴》明确记载,德胜河北连长江,南通运河,入长江有东西两口。自南宋以后,德胜河和孟河一样成为一条通江的重要干流,不但灌溉了沿河两岸12万亩良田,还可以作为滆湖、洮湖补充水源,对运河和湖水的调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明洪武初(1368),烈塘改名得胜新河。后因长江北岸泰兴开凿北新河,遂以得胜新河改为南新河,由此入江经北新河抵达扬州最为便捷。得胜河在明清时期承担了重要的漕运功能。

*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KYY19502)、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常州名人研究院名人宣传与推广”(编号KYY1954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4][5][7][8][9]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249、255、87、320、149、247页。

[2][3]薛焕炳、张戬炜:《中吴舆地》,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299、292页。

[6]张富祥、李玉诚:《王安石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91页。

猜你喜欢

常州运河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张仕祺作品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今晚,我不看运河,只看你
运河人家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我们的家乡——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