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应用型高校“双外语+行业德语”人才培养模式
2020-07-29王奎志李菊
王奎志 李菊
摘 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新时代呼唤具有多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双外语”+“行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契合了时代需求。
关键词:双外语;行业德语;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日益深入人心,中国和欧洲、亚洲、美洲国家经贸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愈加受到追捧。截止到2019年9月,已有110多家大专院校开设了德语专业,相比2010年德语专业的数量翻了一番。然而,专业数量的粗放型增长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各校之间的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模式同类同质化严重,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市场需求针对性和专业特色,存在“百校一面”问题。为此,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就应用型高校而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综合性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迫在眉睫。“双外语”+“行业德语”的创新组合模式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德语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什么是“双外语”人才培养
本文所谈及的“双外语”人才是指除了具备深厚的母语基础之外,能够娴熟地使用两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应用型高素质外语人才,其应初步具备中文、第一外语、第二外语三语互译能力。就德语专业来说,此处所讲的“第二外语”是英语,但需要明确的是,双外语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第二外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二外英语”,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教学时长、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很多学校的二外英语课程只设置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2学分,且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双外语模式则不同,英语课程设置从第一至第七学期不断线,每学期2—4学分,且课程性质多为“必修课+选修课”组合模式。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对比,传统的二外英语教学多停留在夯实英语基本功阶段,鲜少像双外语模式下的“第二外语”一样,拥有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等进阶和专业课程。总体而言,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单语种培养模式更利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二、什么是“行业德语”
本文所指的“行业德语”概念脱胎于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主要以德语讲授的涉及汽车、工程、科技、旅游、建筑、人力资源等行业专业知识的“专门用途德语”(GSP)。与ESP相比,行业德语的体量与规模虽然较小,且未形成严谨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其对于改善德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行业实践能力却大有裨益,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价值不可低估。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认识到了行业德语课程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例如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开设有科技德语相关课程,吉林外国语大学开设有汽车工程德语课程。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行业德语课程的院校数量不多,并未形成行业德语课程群,零散且不成体系的行业德语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双外语”+“行业德语”的创新性
按照《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参照上述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同时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3]
“双外语”+“行业德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完全契合了国标要求,为复合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笔者所在的青岛某高校是一所应用型高校,采用OBE教育理念,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果导向,结合本校情况及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培养模式较好地平衡了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行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行业知识建构,特别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培养。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以基础德语等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以七个学期不间断的英语课程促进第二外语应用能力生成,以汽车工程德语、建筑工程德语、旅游德语、科技德语、人力资源德语等行业德语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依托青岛的地缘优势,积极开拓学生在大众汽车(青島即墨)、青岛中德生态园等行业企业的实习实践渠道,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德语专业毕业生除了在中国境内的山东全省、京津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就业外,还有毕业生考取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国家的研究生并留在当地就业,专业综合就业率达到100%。
结语
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会因时因势而变,应用型高校应紧盯市场需求,灵活应变,充分发挥“双外语”+“行业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把教学资源集中在学生的双外语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上,不必要求学生听说读写译样样精通,而是把努力方向定位在学生能用双外语和行业知识进行学习、工作上。缺乏双外语和行业外语师资力量不应成为应用型高校拒绝“双外语”+“行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借口,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本校老师在岗深造,为老师们进修提升创造机会。老师们也应该主动作为,有效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我提升,努力向“双语兼修型”和“双师型”教师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伟.“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5).
[3]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