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

2020-07-29权跃于程程金明姬徐明哲詹荷红

大学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培育高校核心素养

权跃 于程程 金明姬 徐明哲 詹荷红

[摘 要]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课题组分别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教师应具有的素养、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确立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建多元创新训练平台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培育具有核心素养的高校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8-015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后,“核心素养”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受到广泛关注。核心素养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进一步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此,课题组对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具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1-2]。高校是人才输出的基地及与社会联结的关节点,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中的“排头兵”,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由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成为我国高校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培育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生,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只有积极践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提升育人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二、高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作为教育教学的施行者,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要求教师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提高[3]。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发展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条件。

首先,教师应端正态度,从思想上真正“接纳”核心素养。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了解其提出背景,明确其本质。其次,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建立教师必备素质:团结合作、运用知识、技术和信息及融入社会。具体包括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公民素养、创业精神和文化表达[4]。再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水平,不断超越和发展自我,以更好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最后,基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由以前单一知识传授转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重,在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中实现华丽转身,真正实现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生共发展”[5]。

三、培养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将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还应培育学生们具有核心素养,使个体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成为当前和将来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其中以下三点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立德树人”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

“立德树人”是继“素质教育”提出的又一新的教育理念, 是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高校承担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任,德育又是评价人才素养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中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思维方式;还有些普遍存在缺乏社会责任感、冷漠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知方面的偏差,自身道德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对道德行为规范不能透彻掌握。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忽略了道德教育[6]。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人格教育、人际互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等。

(二)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重点

核心素养的精髓是“关键能力”的培养[7]。传递知识仅是教育功能之一,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体现了教育的先导性和适应性。创造性、实践性与专业性是大学阶段的学习三大特点,这对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将来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自己。首先,要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学习价值,养成学习好习惯,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总结经验的习惯,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再次,要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意识。学生具有主动、有效地获取、鉴别、使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并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最后,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理念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多样性、选择性的学习方式。

(三)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8日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具有大量知识储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四、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

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凭借的是课程,课程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必须依靠具体的课程[8]。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之魂,以此为导向推进、引领和统领课程改革与建设,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这一理念对我国高校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义。

(一)树立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支配着教与学的过程。改进教学目标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推手,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改进是大势所趋[9]。以往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专业意识、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前言问题上,而忽略了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培养。因此,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目标应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现代教学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培育具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才。

(二)优化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学生是通过各学科的学习来获得核心素养的。因此,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学科知识选择上需要体现该学科、该学段学生需要形成的具体核心素养,然后根据培养的素养、学科内容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打造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

课堂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高效课堂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深植正确的环境观,在渐进的课程中养成专业素养,在主动探究中创造自我发展方向,在互动成长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其次,不同学生在建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素养特长或发展潜力,教师更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高校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获取知识可以利用自主活动、主动思考活动,使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的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模式。最后,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们的互动过程,学生们只有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分析案例、启发思考、组织讨论、引导聚焦的教学方法;创造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气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四)完善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导向性作用[10]。以往课程多为卷面考试,其形式过于单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下,课程应采用多元考核办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因此,可对成绩评价进行改革,采取“1+X”的多元评价模式。其中“1”是指学生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70%),“X” 是指撰写课程论文、合作学习汇报、成果展示,四者相结合评定方式全面评价学习过程和效果。卷面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基”(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课程论文主要考查学生利用信息、终身学习、归纳总结等能力;合作学习汇报评定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沟通交流、利用信息、团队合作、理解尊重等方面的能力;成果展示主要汇报课程学习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综合考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五、构建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多元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增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需求,协调区域发展能力。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1]。依据“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需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训练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12]。

(一)创建教学与科研结合训练平台

科研训练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没有科研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首先,科研训练可以激发学生成才欲望和创造热情,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科研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其次,创建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训练平台,旨在通过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连接教学与实践创新的重要纽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13]。我校在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各种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对学生的创新引导成效显著。

(二)创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平台

建立一支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环境类创新型团队,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一个人成长的真实环境,与世隔绝的“理想”环境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应鼓励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合适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以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学生的社会实践不仅仅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学生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品德,也提升学生自我生存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慈善公益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家国情怀、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同时,在“一带一路”教育背景下,可借助国际交流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学生“走出去”,前往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增强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更好地面向域外、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时代价值。

六、结 语

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培育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终将要落实到课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学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优化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方式等,最后构建多元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从而实现培育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义兵.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5):24-26.

[2]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3] 汤春芳,李科林,张平.“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61-64.

[4]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沈萍霞.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导刊,2018(8):63-67.

[6] 白志栋.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8(13):174-176.

[7] 杨晓娥,朱丽君.大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策略的关系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34):4-5.

[8] 占昌朝,曹小华,张立明,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工业催化课程教学实践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16(5):70-72.

[9] 张鸿翼.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改进[J].课程教学研究,2018(4):28-31.

[10] 占昌朝,曹小华,张立明,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工业催化课程教学实践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16(5):70-72.

[11] 刘广,阮锦强,余文博.高校创客人才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4):19-22.

[12] 王娜.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多元化训练平台建设[J].高教学刊, 2017(22):46-48.

[13] 王忠华,李晓峰.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25-29.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培育高校核心素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