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方向认知及其发展基本面

2020-07-29祖辅平杜菊民

大学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系统工程工程专业

祖辅平 杜菊民

[摘 要]地质工程关系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的基础工程建设提供实干型专业人才,地质工程的工作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复杂的地貌地质环境,因此成为与自然界面对面的合格技术人员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尊重自然规律,心系工程安全,关爱他人生命安全。基于此,我们需要始终怀着对生命、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积淀人文关怀底蕴,践行系统工程理念,切合时代背景,拓宽地质工程的行业覆盖面,尝试建设有效的实业基地及人才输入输出平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地质工程;人文关怀;系统工程;职场导向;基本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8-0046-04

从广义的角度看待地质工程概念,其内涵较广,涉及土木建筑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国防掩体工程、资源勘察之钻探和山地工程、资源开发开采之露天矿坑工程和井巷工程、油井工程、水井工程、采气井工程等诸多方向,行业覆盖面较广。其具体工作及研究内容包括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即工程设计、施工以及地质体改造[1]。

从狭义的角度看待地质工程,需要顾及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结合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及研究方向,并考虑近年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基于此,可以把地质工程简要地归纳为“与铁路、公路、隧道、水库水坝以及市政建设相关的岩土体的开挖、防护与使用的综合性学科”。

岩土体的工程领域是从地层、沉积、构造等基础研究发展至当下的岩土工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CT工程勘察技术、环境质量评价、污水处理、GIS和GPS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诸多研究领域[2],专业和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并且随着社会生产与建设的发展,工程类型及工程量在逐渐增加,学科内容也应随之更新和升级。特别是在当下“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领域的地质工程学科活力更充足。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研究是地质工程专业的基础方向,是开展地球科学与工程科技(特别是地质基础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矿业工程)交叉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工程地质工作者也是地质工作者,他们一般具有关注影响工程设计与建设的地质环境因素的背景特征[3],需要具备岩土力学、地下水以及地表水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专业基础理论,而且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响应国家政策走向,在做好学科理论更新以及行业升级的同时,把“改造和保护我们的绿色星球”作为地质工程的工作焦点。围绕这个工作焦点,有必要提出以下有关教学方向认知及其发展基本面。

一、人文关怀精神建设

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与掌握实证性理论及原则,而且需要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建立思考模型,理顺实证思路,才能更好地把实际的工程地质问题与理论的解决方案巧妙且合理地联系在一起。这属于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形成的闭环思路,所探究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都毫无例外地涉及灾害性事故及其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凸显人文关怀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与科研中,人文社科的哲学规律、社会理念为解决具体的工程地质问题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思考方向和处理方法。例如“边坡护坡的非保守工程措施”,即是把工程岩体看作有生命体征的研究对象,尽量发挥其自我调节和疏导能力,从而使得边坡护坡工程能够更加稳定有效地存在和运行。

工程构筑物的类型很多,无论是工业民用建筑,还是道桥隧等交通工程,都是以工程岩体为载体,都需要工程岩体在区域场地与上部构筑物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研究课题就是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在某区域场地内的具体表征。现实生活中,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关于灾害性工程地质事件的报道,大都与工程岩体质量有关,这其中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且随着工程数量的增多,人为因素所占比例有所加大。

因此,从培养高素质精细化工程技术人才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把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

人文关怀精神的核心是社会責任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就势必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走上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以后牢记工程岩体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关注工程质量,时刻持有“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生命安全”的工作理念。时刻关注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之间的延续性、持久性、系统性以及可循环的规律性,从而一方面为人类自身获得大自然馈赠的福利,另一方面摒弃无限制开发、攫取和贪婪的破坏行为,为大自然回馈长效的保护和敬畏。

因此,在工程岩体稳定性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学习相关课程,为走入社会打好人文关怀的精神基础。

二、系统工程建设

(一)内置系统工程理念的思维方式与过程

系统工程强调的是可循环利用,有效且无损伤地把工程系统嵌入地球环境系统,使之达到长久的良性运行状态。这是有针对性地对待工程建设的系统工程理念,该理念的有效应用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具有牢固的人文工程理念,其关注的焦点即是对人的培养,并在引导和实践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关于工程现象中的瑕疵及隐性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

从人文社科的角度看问题,负面的甚至是功利性的社会心理取向正蔓延到校园环境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规避,这种取向的负面引导作用或可在工程实践的某个时间节点反映出来。因此,其重点是个体及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应自觉培养其系统工程理念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问题,各种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豆腐渣工程反映了其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人文关怀精神与系统工程理念的极度匮乏。工程建设需要契合于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构成自然环境运行的一部分,避免进入“索取—破坏”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系统工程的技术适用性

人文底蕴与工程技术含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这个核心决定了该工程建设对场地内生态环境的攫取程度,因此工程建设及技术的发展需要适应地方性、区域性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贯彻实施系统工程理念。

纵观近30来年市政房地产业的发展路径发现,其由兴盛直至疲软的整个过程中,以消耗珍贵的农业用地资源为支撑,导致全国范围内的优良农业用地被废,从而触及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较为严重的典型案例即是大中小城市周边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的农业水利水电设施的被废置、破坏,取而代之以积土成堆、花园景观式的政绩工程。这样的案例,严重地偏离了系统工程之自然、社会、人类的协调式可循环的发展轨迹。

与此同时,从中国古代建筑设施及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找到优良的系统工程案例。鉴古论今,都江堰的超前理念集中体现在其设施与山川河流融为一体,灵活利用自然的一部分,切实保护山川河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使得该工程成为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工程。

三、专业发展与扩展建设

地质工程的专业性质目前是与岩体、土体特性相关的工程基础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专业不可避免地涉及新兴行业,因此,为了使得该专业具有长久的发展潜力和活力,除了要立足于“根”,还应与时俱进,吸纳新的“蔓延”方向及新技术。

(一)专业发展与扩展的宗旨是切实为生产生活服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需求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无论是对农业产品还是对工业产品,需求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急剧增加。在这样的市场大背景下,如何才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则是当今社会需要深思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各类产品的来源问题,即必须从源头抓好质量关,那么源头在哪里呢?

毫无疑问,任何与地球肌体有关的工程建设,无论是硬件建设,比如各种工程构筑物,还是软件建设,比如各种地球资源(农业产品资源、固体矿产资源、液体矿产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物品。而任何可以用货币交换得来的有价值的物品,其源头都来自对地球系统(宇宙空间中的一部分)的索取,而索取的终极表现形式,就是各种以不同产品的形式出现的材料(木材、金属、火力、岩土)以及水(电)等。

根据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地质工程的专业发展必然产生更多的外延学科方向,例如环境工程地质学、农业工程地质学、土壤工程地质学、固体矿工程地质学、液体矿工程地质学等。

(二)专业发展扩展的主线和“中枢神经”是水科学

各类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最终脱离不了地球肌体——物质世界,而水科学则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主线和“中枢神经”,连接着“无生命”的物质世界和“有生命”的生物世界,例如生物工程地质学。人类仅仅是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种群,人类的发展观不能太狭隘,而应密切关注其他生物种群原生性、延续性的发展环境,积极为其他生物种群创建有效的绿色通道,相关学科发展方向可以扩展到生物环境工程地质学、种群繁衍工程地质学等。

四、基地建设

大学生从大一开始直至大四毕业,都会经历一个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规划进行思考的过程,这关系到个人对专业的热爱程度以及今后在行业内的发展潜力。但是,处于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学习与实际的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一)專业及职业取向存在认知偏差

笔者对进入大三学习的学生所涉及的考研和就业选择问题进行了简单调查,调查对象是自己所教学生,其调查结果大致如下:对专业的认知清晰度较低,60多个学生有20多人向笔者咨询了就业与考研方向的问题,他们存在考研方向选择盲从现象、职业忧虑等问题。

教学大纲的正确设计和有效实施能够明显起到沟通教师和学生的媒介作用[4],多渠道建立实训或实践基地,对于教师、学生与社会三者进行有效沟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在校企之间或者校地(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该基地的建设取向应多关注地质工程专业的外延,如此才可以做到拓宽专业就业面,实现多元化专业发展。

(二)基地建设是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

基地建设需要考虑其系统性功能,重点关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比如水源地供水基地建设、河道源头污染物处理基地建设、绿色农业产品培育基地建设,等等。基地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水被利用以后所携带的污染物的治理以及污染物向地球肌体的回归途径等问题。

基地建设涉及环境及水文基础设施的改造、保护、延续及发展。从都江堰工程的思维理念来看,对设施进行改造的目的是使其更能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并能合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为农业、轻工业甚至是重工业提供源头及尾端的技术支撑,即需要着力打造具有污染物处理、产出、供给等功能的“良性循环再利用”之闭环系统工程。

五、合作渠道建设

全国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不同高校的相关专业往往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系统工程建设、基地建设除了需要具有地方特色以外,还需要在各高校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其目的就是打造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生态环境系统工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建议各高校专业发展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基础性工作:

其一,信息对接,即进行学术科研、社会生产实践等相关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

其二,技术对接,即对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交流、借鉴和创新并落实于地方应用。

其三,系统对接,即每个办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其专业发展建设的初始阶段往往都是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的系统开发、建设和发展。因此,为了促进高校间的有效沟通,有必要建立区域之间系统对接的基础工作平台。

其四,服务于区域及地方经济体现了“平台对接”的社会功能,其必将突出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发展趋势来看,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服务于区域或地方,不断迈向全国范围。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看,建立有效的平台和基地必将为专业发展提供载体,与此同时,平台和基地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以产生新的趋向和外延作为专业永续发展的活力。因此有必要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平台和基地之间做好基础性的对接工作,为达至万物互联做好经济储备和技术储备。

其五,科技人员流动对接。无论什么样的系统和平台建设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然而科技人员如果仅仅立足于本校本地区,其眼界必然受限。因此,有必要在各高校间建立人才交流和流动的灵活机制。

六、职(市)场导向建设

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与市场导向密切相关,而生源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专业所培养学生的就业行情需要相应的服务平台支撑,即需要在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建立有效的输入输出通道或平台。该平台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起沟通桥梁作用。平台的服务功能目标是让参与者对专业及市场内涵的认知层次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等级。

其一,大概念认知:涉及的是对总体行业的内心指向,即内心倾向性喜好,学生如果这种认知比较模糊,容易受到各种评论及负面信息的主导,导致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就业选择不够坚定。

其二,就业偏向型认知:在石油类高校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这个名词指的是石油地质及矿产勘探与开发;其他类的高校中,“地质工程”这个名词既具有地方特色也具有自己的外延。

其三,概念范畴认知:地质工程是个相对较广的概念范畴,既包括了石油行业也包括了土木、交通、水利水电等行业。

其四,偏向土木工程的认知:地质工程概念适应当下国家发展大趋势,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政策,涉及的行业企业包括中铁建设、中建建设、中交建设甚至是市政工程建设等大中小型企业,研究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工程的地质条件。

以上关于“地质工程”的认知,也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及就业指明了方向,关于专业方向与职(市)场导向的关联可通过表1较为清楚地展示出来。

从表1可知,工程地质的基础工作方向是多方面的,其中工程勘察工作是最关键的环节,包括基础地质资料的搜集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的选择,以此工作为基础开展下一步的土木工程(包括地下工程及地面以上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工作。所有这些工作均属于地质工程的有机构成。

地质工程行业跨度比较大,地质工程专业的工作环境涉及土木建筑、交通工程、水利水电等行业中的地基、基坑、边坡、隧硐等现场,从总体上讲,这些工作环境具有明显的“辛苦”特点。

七、结语

地質工程专业的现场施工特质及其工作、生活环境的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可否秉持初心走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否则,一旦初心不再,技术人员在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时就会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可能采取浮躁的工作态度对待具体的工程地质问题,从而容易造成长效性的不良工程后果。

因此,关于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方向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点:①将人文关怀精神纳入课程体系;②将系统工程的建设思路纳入工程实际;③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地质工程的行业覆盖面(包括智能化方向);④有效的人才输出通道建设与职场平台构建;⑤长期性的实业基地建设(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⑥敬畏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终极目标的实现。

社会生产生活不断发展变化,地质工程专业也随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特别是对“水资源”的关注将贯穿于相关研究领域及专业方向。水资源是地球系统赖以运行的血液,其护佑着各种生物的存续演变,支撑着各种人类工程活动。如何激发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活力并有效实现这种多元化的落地,将是摆在本专业办学机构及专业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广忠,孙毅. 地质工程学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2] 桂和荣, 严家平, 陈萍,等. 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02(1): 46-49.

[3] JUANG C H, CARRANZA-TORRES C, CROSTA G,et al. Engineering geology:a fifty year perspective[J]. Engineering Geology, 2016(12): 67-70.

[4] 李荣庆,戴敏. 教学大纲契约作用的实证研究[J]. 台州学院学报,2014(1): 43-46.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系统工程工程专业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农业系统工程生态设计及其应用策略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航空发动机系统工程技术浅析
中科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