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民间文化 赋时代活力
2020-07-29徐玲艳
徐玲艳
[摘 要]南通童谣游戏课程是在吸纳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关照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重视教师、幼儿、家长的广泛参与和合作探究,从而形成了具有多维化、动态化、延伸化等特征的园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
[关键词]乡土文化;童谣游戏;园本课程;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95-02
传统民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时代特有的色彩,很难激发在电子产品下成长的儿童的兴趣。这激起我们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忧思,思考着幼儿园的课程如何能够关照优秀的、适合孩子的传统民间文化?如何改进和利用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使其大放光彩,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
一、追根溯源回归乡土
传统民间文化里所保留下来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永远不该忘记的记忆,这不仅是一方心灵的栖息地,更是一条写满地域基因密码的无字书。在民间文化背景中研究幼儿教育,我们找到童谣游戏作为课程的载体,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辨:
1.独特的地理位置
南通是一座半岛之城,位于长江、黄海、东海的交汇处,是个移居城市,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南通方言也繁杂,有着“五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说法。童谣游戏能够激发孩子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让他们感受“草根”文化的淳朴而美好,从中体会传统民间文化的根系源头。
2.丰富的乡土语言
童谣游戏能够唤醒孩子对自己方言的自覺认同,母歌就在唇齿间,就在田野边,就在游戏中。促使他们喜欢诵读自己家乡的歌谣,并喜欢在原始童谣的基础上改编成新时代的童谣,愿意用方言讲述古老的家乡故事和诉说现代的新奇见闻,还能同时展示南通方言的四、五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自由自在的游戏过程中浸染民间文化特有的魔力和魅力。
二、精心打磨形成课程
我们在广泛收集、民间走访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南通方言童谣,甄选出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适合孩子的童谣,在遵循孩子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以融合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精心打磨南通童谣游戏课程。童谣游戏课程的教育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特性:
1.基础性和全面性
在设计童谣游戏课程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和引导,重视幼儿自主学习素养的培养,促进每个幼儿契合个性的和谐发展。
2.生活性和适应性
关注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整合生活中的民间文化选择,使之既适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又具有一定挑战性,成为幼儿跨入最近发展区的有力支架。
3.情境性和综合性
创设可操作的实际情境,营造真实的任务情境,调动幼儿多方面的经验,重视幼儿在多元化活动过程中的经验整合。注重树立家、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观,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三、课程研发实践新悟
童谣游戏课程的开发以幼儿园为基础,班级为基点,重视教师和幼儿、家长之间的广泛参与、合作探究和共同开发,重视幼儿的兴趣、想法和需求。在《指南》《纲要》的指引下,充分开发和利用班本资源,提高活动的丰富性、成效性,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童谣游戏课程多维化
童谣游戏课程根据内容进行分类,共设有七个板块:生活篇、益智篇、游戏篇、团队篇、竞技篇、娱乐篇、民俗篇等。每个游戏主题都渗透在五大领域,如童谣游戏“跳房子”,在语言区,它的重点是学习童谣,改编童谣,发展语言能力;在益智区,侧重点是将九个格子进行自由组合,呈现不同的样态;在表演区,侧重点在于利用跳房子的游戏进行表演,单脚跳或双脚跳,单人演或双人演等等;在艺术区,它呈现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孩子们可以将跳房子变成歌唱活动,边唱边玩,也可以进行作画,设计不同的房子造型,或者将游戏的快乐场景画下来;在图书区,孩子们还可以看跳房子的图谱自学游戏,或者是自己创作,自制图书。每个童谣游戏都有一个无限放大的空间站,满足孩子所需要的自由自主的学习和玩耍。
2.童谣游戏课程动态化
童谣游戏课程的结构呈动态开放状,是与孩子不断成长的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儿童的兴趣经验和需要灵活选择和调整主题内容,强调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求,适合不同需求的儿童的发展特点和个性要求。童谣游戏“花样毽子”是孩子们喜欢的,小班的宝宝看到大班的姐姐们玩得不亦乐乎,也萌发了想玩的欲望,于是小班教师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了相应的毽子游戏,提供了诸多辅助游戏材料,比如毛线、乒乓球拍、纸板、布袋等,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模仿、创新,一段时间后,小班幼儿的“花样毽子游戏”精彩纷呈,有“小马过河”(毽子放在背上)“悟空下山”(毽子顶在头上)“燕子归来”(毽子放在手背上)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创编出了一首首游戏童谣。
3.童谣游戏课程延展化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互动关系中发生的合作性社会行为,课程延展化就是做到积极互动。一是孩子与生活的互动。童谣游戏教学内容来自于孩子们的兴趣和真实生活,是从孩子的语言发现生长出来的,他们通过自己在真实生活和情境中的探索与发现形成真实的问题和规律。二是孩子与材料的互动,与同伴、老师、家长的互动等。其中幼儿和教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以及与操作材料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构成了儿童重要的认知关系网。比如南通童谣游戏“天上星、地下钉”,这是一首童谣又是一首绕口令,游戏开展初期,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与童谣内容相关的图卡和字卡,让孩子在语言区自学,在学习的基础上,孩子们又产生了创编的需求,他们又增加了图卡和实物,家长和孩子一同进行亲子童谣创编,在创编的过程中,孩子与家长进行有效互动,拓展了音乐游戏、手指游戏、体育游戏等。就这样,童谣游戏在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不断地得以延伸。放学回家,孩子们还和自家小区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天上星、地下钉”被孩子们演变成体育游戏“拾星星”和“贴烧饼”,社区里的老人也高兴地参加进来。童谣游戏在互动中不断传递,让更多人加入其中,民间传统民间文化以新的面貌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南通童谣游戏课程实践,最大限度满足了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彰显了幼儿的生活与游戏合二为一的独特价值,尊重和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关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个性的个体的差异,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享受身为孩子的快乐,会玩会发现会探索会爱,善良勇敢自信,让童年的光芒温暖长大后的人生。总之,南通童谣游戏是在留住传统民间文化根脉的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意在孕育和丰盈新时代儿童的精神文化。从此,我们的灵魂不再孤单,我们的生命逐渐吐露出浓郁的芬芳。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