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 世纪以来我国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

2020-07-29张亚南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杜威职业思想

张亚南

(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 - 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其教育理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序言中杜威说,本书力图用民主社会所蕴含的思想谈论教育问题。现对《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教育观点进行阐述,以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所了解。

一、《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教育观点阐述

(一)教育内涵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提出广义的教育是生活的社会延续;不同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1]。杜威在这里区别了偶然的教育和正规的教育,偶然的教育是从和别人共同生活中得到的教育,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有意识地教育年轻人。杜威赞同正规教育,认为正规教育能够传递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但正规教育往往与生活经验脱节、抽象、死板,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应保持恰当的平衡。杜威在第三章教育即指导,指出教育的功能是指导、控制或疏导。儿童的天赋与生活习惯不同,需要教育来指导融入社会生活。第四章教育即生长,指出儿童的生长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还需依靠外界帮助,教育提供了这种帮助。杜威总结自己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造的思想。

(二)教育目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第九章—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阐述了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过程以外的不是从学生经验发展而来的教育目的,不是真正的目的;同时在自发的自我表现的情况下,学生在任性的或不连贯的活动中获得的目的,也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他认为,目的所包含的意思,是指有秩序的、安排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秩序就是循序地完成一个过程[1]。同时,目的是可预见的,这里的可预见是指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可预见使活动有了方向,影响达到目的的各个步骤。杜威进一步论述了良好目的的标准,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但只是试验性的草图,目的必须是灵活可变的,能够使活动自由开展。杜威反对外部的目的,认为外部的目的将手段和目的分离,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一项目的达成后,活动并不终止而成为下一活动的手段。杜威强调,教育目的必须来源于受教育者的活动与需要,反对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目的,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外部强加的目的不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教育活动,强调教育目的与活动结合;真正的教育目的能够开拓眼界,激发探知更多知识的欲望。

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杜威在本章论述了源自三个方面的教育目的;一是由自然提供的目的;二是社会效率作为目的;三是文化作为目的。由自然提供的目的,杜威提出遵循自然是重视儿童发展需要、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关注儿童差异,是正确的,错误的是把自然发展等同于正常发展,批判了卢梭忽略社会让儿童率性发展的观点;社会效率作为目的,杜威认为社会效率观反对自然发展学说走入歧途的地方,而社会效率观的错误在于认为我们必须采用使天赋能力服从的办法,而不是利用天赋能力的办法去获得效率。如果我们认识到,社会效率的取得不是通过消极的限制个人的天赋能力,而是通过积极的利用个人的天赋能力,去做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这个学说就表达的适切了[2]。杜威肯定了社会效率的可取的一面,但认为有失偏颇不全面;文化作为目的,杜威提出文化是有素养的、成熟的东西,若“自然”等同于粗野,二者是对立的;文化是属于个人的,是培养观念、艺术和广泛的人类兴趣的鉴赏能力,是精神意义的,若效率是狭隘的行动,二者则是对立的。可见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杜威对自然发展学说和社会效率论的不适切方面的反驳。杜威主张从自然发展、效率、文化这三个方面检验目的。

(三)职业与教育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第二十三章主要从职业的意义、职业目的在教育上的位置、目前的机会与危险三个方面论述了职业与教育。杜威认为职业的内涵是广泛的,不仅包括专业性和事务性的职业,也包括艺术能力、科学能力以及公民道德的发展,更是包括机械劳动或从事有收益的劳动。杜威进一步强调职业能够使个人才能与服务社会取得平衡;职业能够把大量细节、经验、事实、信息贯穿起来;职业是生活是发展的,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职业是一个人利用时间和才能担任社会职责。杜威说道,工业方面的职业比过去多了智力方面的内容,个人也多了了解科学知识、学习方法、增强个人修养的可能性。

杜威批判了当时的教育状况,认为要改造学校的教材和方法,用代表社会职业的各种形式的作业,阐明其明智的和道德的内容,同时改革不能离开工业状况和政治状况;批判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祸害不是贫穷,而是许多人的职业不是他们所喜欢的。批判当时社会把教育制度割裂开,使处境比较不幸的青年主要受特殊的工艺预备教育,就是要把学校视为一种机关,把旧时劳动与闲暇的划分,文化修养与社会服务的划分转移到号称民主主义的社会中去[4]。

(四)道德教育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的最终章道德沦,论述了道德教育问题。品德培养是学校教学和训练的一个广泛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或精神因素和身体因素结合起来。杜威强调“一个人光做好人还不够,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所谓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5]。杜威反对教条式培养,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图1 2000-2018 年“杜威”论文发表数量变化图

二、有关“杜威”的国内研究状况

进入21 世纪,我国对杜威的研究论文数量日益增多。以“杜威”为检索主题,2018 年5 月19 日,CNKI 知网检索文献共9001 篇,其中2000-2018 年检索文献7898 篇,有硕士论文915 篇,博士论文439 篇,报纸论文165 篇,会议论文191 篇,6188 篇期刊论文。图1 是2000-2018年有关“杜威”论文发表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论文数量逐年变化情况。

总的来看,近二十年来国内对杜威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方面:一研究杜威教育思想;二研究杜威著作中某一概念;三研究杜威论述教育的方法;四研究杜威在教育史上的意义;五研究杜威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中的启示;六研究杜威与其他教育家的思想异同点。除以上六方面研究外,国内对杜威思想的研究还有美学、哲学等方面。美学研究如:高建平(2010)“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兼论杜威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渊源”;艾莲、曾永成(2013)“审美之用:杜威实用主义审美功能观的生态意义”;哲学研究如:郑国玉博士论文(2010)“杜威: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论杜威在政治哲学上的变革”;刘黎明(2011)“论杜威的形而上学观念”。

(一)研究杜威教育思想。

朱国仁(2000)“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探究”从以民主主义为原则,培养民主主义社会公民的教育目的观、重视儿童的天性与个性、主张学校是一个民主的社会、要求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以科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综合化的教育内容七个方面论述了杜威教育思想[6]。郭法奇(2004)“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认为鼓励探究与创新是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通过对这一思想精髓进行研究,认识杜威教育思想的本质。

对杜威自然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刘黎明(2013)“‘本能’与‘生长’:杜威的自然教育思想”研究杜威生长论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内涵、教育目的、路径等方面。

对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徐国庆、石伟平(2001)“杜威论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整合”文章对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认为该思想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单中惠(2002)“论杜威的新的职业教育观”,阐述了职业、职业教育的概念,论述了杜威的职业教育理论。杨光富(2016)“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从职业教育的价值、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主动作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杜威职业教育思想。

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有李志强博士论文(2006)“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从人性的、理智的、全面的、现实的等几个维度,梳理了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二)研究杜威著作中某一概念。

单中惠(2002)“‘从做中学’新论”,文章在“从做中学”的依据、涵义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给杜威的“从做中学”一个新的解读。张梅的博士论文(2008)“杜威的经验概念”系统梳理了经验这一概念。高来源(2011)“论“理智”概念的实践维度—对杜威理智概念之实践性内涵的解读”。刘放桐(2013)“杜威的经验概念重释”。齐方萍、胡定荣(2018)“杜威发展概念解析—基于《民主主义与教育》发展概念的词频与共词分析”运用词频与共词分析方法,以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为研究对象,把握发展这一核心命题,理解发展的含义,把发展放到关系网络中去把握,明确杜威所说的发展的内涵,以把握杜威批判和主张的观点。

(三)研究杜威论述教育的方法。

这类的研究较为稀缺,主要研究杜威是如何开展教育论述的。较早研究的有李春玲(2001)“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杜威教育哲学方法论的核心”,提出“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观念”是杜威阐释教育本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李玉馨(2004)“二元调和:杜威的教育哲学研究方法”将杜威的教育哲学研究方法概括为“二元调和”。刘华初(2013)“论杜威实用主义的建构方法”认为杜威的建构方法是建立在他的新经验观基础上的,它以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连续性为前提,是一个基于具体历史情境的、反复建构的综合性过程。石中英(2018)“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提出杜威论述教育哲学方法为现象学方法、发生学方法、概念分析法、辩证方法、反省思维方法。

(四)研究杜威在教育史上的意义。单中惠(2017)

“ 试论《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世界性学术影响”分别阐述了杜威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的影响和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

对美国教育史的影响,单中惠(2003)“西方现代儿童观发展初探”认为杜威提出的儿童观是西方儿童观发展的理论基础。郭法奇、张胜芹、张玲(2008)“杜威与美国的儿童研究运动”阐述了杜威在儿童运动中的作用及贡献。张斌贤、陈露茜(2018)“美国教育思想演化的主要阶段与基本特征”指出杜威的教育思想出现在美国教育史的繁荣时期,对美国教育史有重大意义。

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周洪宇、向宗平(2001)“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提出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通过教育目的、新学制的制定、教育理论,课程教材教法这四个方面对中国20 世纪20 年代后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涂诗万、张斌贤(2016)“《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肯定了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有重大意义。

(五)研究杜威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中的启示。

对于德育教学改革,滕春燕(2018)“高校德育教学生态化探究—杜威德育思想的理论回眸与现实启示”对杜威德育思想进行研究,给出高校德育教学改进措施。对于学科教学改革,杨阳(2018)“审思初中历史教学对生活和‘人’的关注—基于杜威的历史教学思想”。对于教育目的的改革,彭正梅(2018)“批判性思维的工具性、领域性、解放性及其教育改革意义”文章联系杜威、保罗、哈贝马斯以及本纳的思想,探讨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目的的工具性、领域性和解放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方面的具体建议。

(六)研究杜威与其他教育家的思想异同点。

与国外教育思想家的对比研究,宋红霞(2005)“试比较杜威与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刘黎明(2009)“杜威“生长目的”论与罗杰斯“自我实现目的”论之比较研究”,扬天霞(2011)“杜威与蒙台梭利教师观之比较”。总的来说,杜威与其他教育家的比较中,与斯内登(David Snedden)、普罗瑟(Charles A.Prosser)的比较相对较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路宝利的“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普杜之辩’研究”,丁永为的“杜威与斯尼登关于职业教育的论争”,王海珊的硕士论文(2011)“斯内登与杜威的职业教育之争及其影响”;与国内教育思想家的对比研究,朱丽(2002)“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杨静、段作章(2007)“‘主动习行’与“从做中学”—颜元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研究”,顾红亮(2010)“梁漱溟与杜威的生命哲学”。

三、结论

从2000-2018 年国内有关“杜威”的论文,总结了我国学者对杜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六方面。2000 年有关“杜威”的论文数量为79 篇,到2017 年的584 篇,截止2018 年5 月19 日论文数量为141 篇,论文在数量上有了快速增长;在内容上,论文研究创新性提高,如,唐斌(2018)“‘视域中的结局’及其教育学意蕴:杜威教育目的论再探”通过《人性与行为》对《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突破了对杜威教育思想单一研读的方法,采用了以著作解读著作的方法。

图2 关键词出现频次

目前,我国有关“杜威”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从图2 可以看出,在20个经常出现的关键词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前五个关键词是杜威、实用主义、经验、教育、教育思想。阅读2000-2018 年国内有关“杜威”的文献,发现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著作中的杜威教育思想研究较多。出现次数较少的后五个关键词是反思、美国、比较、从做中学、教学。阅读论文过程中,发现杜威与其他教育家的比较研究相对来说不多,与杜威进行比较中较多的是斯内登、普罗瑟,与其他国家教育家的比较相对较少。

新时代下,研究杜威,应从杜威生活的时代入手,考察杜威为何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进而思考我们国家需要何种教育。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考察杜威教育思想是如何转变的,为何有这种转变,我们从这种转变中得出何种启示。近年来,研究杜威教育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教育改革中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应用杜威的教育思想到教育改革中,不能对杜威思想一知半解就强行嫁接,研究者须在深入研究杜威理论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来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杜威职业思想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让我们摇起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