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之我见

2020-07-29张琪琪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参与培养策略主体

张琪琪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当前课堂参与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参与度,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成为课堂的探索者,使他们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参与; 培养策略;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77-002

一、什么是课堂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首先课堂参与应表现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加入其中,有具体的操作行为和课堂表现。其次,课堂参与应包含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新知有反应,主动参与认知活动,愿意理解和加工新学的知识。最后,课堂参与还应该有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共鸣、体验和感悟,也就是情感上的参与。

二、当今课堂参与存在哪些问题

1.课堂参与不均衡

在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总会有几个始终都在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优生”,而老师们也会更多地关注他们,并习惯性地请他们回答问题。这就会导致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更容易获得老师的关注,参与课堂的机会也会更多。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成为一名听众,他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最终形成一种课堂参与不平衡的现象。

2.学生虚假参与

在常规的课堂中,教师更倾向于利用多种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方式包括小组交流和活动探究。但在这些看似热闹的活动背后,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了吗?其实很多时候的探究活动学生看似个个都参与其中,但很多时候只是一个人在说,其他人在听,学生大都是在进行一种虚假参与,并没有真正体验到活动的意义,思维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训练。

三、如何提高學生课堂参与度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1.找准新旧连接,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应该设置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在教师引导下可能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种“不全知而求全知”的情境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是先问:“你们觉得这个平行四边形和哪个图形有点像?可以怎么办?”这个问题立马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只需稍微操作讨论一下,很快就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了。

2.实践动手操作,培养参与能力

在一些数学课堂当中,可以动手操作的绝不要只是口头讲述,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动手去解决一些问题,根据实践主动获取新识。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的轴对称图形时,笔者是给出了一个活动探究:(1)你能根据轴对称的含义,将下列图形折一折吗?(2)折完以后,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3)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这节课如果只是简单的投放PPT进行演示,或者只是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但如果让学生自己操作,将所有的图形都对折一遍,就会发现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还需要对折后能重合,而平行四边形对折之后不能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实践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索交流,共同得出结果

新课标倡导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上对于一些合作性较强的活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要求,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例如教授四年级的简单的周期时,这种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索,小组交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4.创造认知冲突,主动参与其中

在课堂上,学生都乐于展示自我,关键在于如何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某一情境或问题在学生认知中存在矛盾,学生发现某种现象不能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解释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失调并伴随着一种“紧张感”。这种认知失调会快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试图消除这种认知失衡。为了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矛盾,学生会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

笔者曾听过一节六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开始,教师先给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要学生们求解:(1)一杯水有720毫升,刚好可以倒满8个小茶杯,问:小茶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一杯水有720毫升,刚好可以倒满3个大茶杯,问:大茶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3)一杯水有720毫升,刚好可以倒满8个小茶杯和3个大茶杯中,小茶杯的容量是大茶杯的,问:小茶杯和大茶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但到了第三个问题时,就听到下面的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了,教师问:“这个问题可以用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不可以,因为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杯子,不可以直接除以杯子的数量。”之前都只是一种未知量,学生都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到了这里有两种未知量了,不能再简单的用除法解决了,这就与他们原有认知结构出现了矛盾。这节课后面,所有学生都带着这种认知矛盾投入到了教学中,迅速选择和加工相关信息,努力求解。学生都是有好奇心的,这种矛盾一旦出现,就会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引起学生的情绪注意,产生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力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能力,教师就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不可能永远都跟着教师走,只有他们自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真正可以懂数学,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李新娟.浅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J]未来英才,2016(11):1-1

[2]曹伟.小学数学课堂中参与的培养策略,百度文库.254

[3]周晓亮.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J]成才之路,2009(23):2-2

[4]李中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东西南北:教育,2010(6):2-2

猜你喜欢

参与培养策略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小学生参加篮球训练的特点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