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仲淹儒学思想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2020-07-28杨帅

高教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范仲淹

杨帅

摘  要:培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特色文化是新时代高校建设的重点方向。建设高校特色文化,必须从身处“微系统”的学生群体出发,正确看待和妥善利用作为“中间系统”的思想文化,结合作为“外部系统”的学校自身特质,三者有机融合。本研究将以对范仲淹儒学思想的剖析为基础,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关键词:高校文化;生态系统;范仲淹;儒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174-04

Abstract: Cultiv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which integrates the spiri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key direction of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build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must start from the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microsystem", correctly view and properly use the thought of culture as the "intermediate system", combine with the school's own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xternal system", and coordinate the three par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n Zhongyan's Confucianism, this study will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Keywords:university culture; ecosystem; Fan Zhongyan; Confucianism

高校文化建設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自身特点的展现。在高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利用高校本体文化特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质和思想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去,是一条有效的路径。本文试从生态环境理论这一视角,探索新时代背景下范仲淹儒学思想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一、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在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发展的生态学》中提出:能动的正在成长的人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之间进行着渐进的相互适应,在这一过程中,人受各种情景关系及其情景所处的更大环境的影响。基于环境问题的探讨,布朗芬布伦纳又系统性地提出了“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系统”这样四个不同层级的系统概念,从而将人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了逐级系统剖析。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于高校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研究有可借鉴的意义。首先,学生、教师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客体,其本身即是一种“微系统”。与其相关的学校环境、构成了“外系统”,而其中诸如影响学校环境的因素,如高校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思想等构成了“中间系统”。因其处于一个相互嵌套的系统之中,研究高校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优化,就必然要逐层理顺系统之间的内部联系及影响,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环境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文化建设的生态系统分析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含着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文化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基础和保障作用,为国家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高校文化建设要从多个角度协调发展,本文通过生态系统理论给予分析。

(一)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外部系统”开始变化,作为“中间系统”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对身处“微系统”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客观产物。它反映了一定社会时期一定社会阶层的诉求,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社会思潮的影响有两面性。正面的社会思潮能引人向上,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面的社会思潮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导致学生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如维果茨基所说,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社会思潮作为一种“中间系统”在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基于高校生态系统的分析

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充分开展文化建设,学校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打造高校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新时代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就必须紧抓“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高校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外系统”,就必须通过文化环境的培养等手段,通过优秀思想文化的引导,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目前,高校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人才培养缺乏文化创新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应保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而高校人才培养上还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仍基于旧的授课形式,没有能多方面挖掘学生潜能。学生仍以考试为中心学习,在灵活运用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上还存在缺陷。这造成了学生能力上的缺陷。例如学生不能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有机结合,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浮于表面,没有真正使传统文化创新并传承下去。

2. 文化建设缺乏实质性内容

许多高校都在加强高校文化建设,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实际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文化建设存在缺乏实质性内容的现象。文化建设只是浮于表面的口号,内容重复,缺乏与实际的结合。高校的文化建设应该与高校文化基因相结合,因地适宜地发展特色文化。

3. 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式手段

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为了规避失误风险,常常“借古”,沿着前人成功的脚印走上一遍又一遍,不能结合当下,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缺乏试错勇气。此外,高校之间还经常相互“抄作业”,看到某个高校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有了成绩,其他高校便急匆匆将经验拿过来生搬硬套试一试,不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缺乏探索精神。

(三)基于学生微观系统的分析

“微系统”是系统中最内层的部分,是指某一客体在一定环境内的活动、扮演的角色和人际关系,具有直接互动的特点。大学生所处的“微系统”指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和互动的环境。高校文化要建设好,学生这个“微系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的要求,也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应对挑战,适应社会。目前在学生群体还存在这样几个症候:

1. 家国情怀的缺失

在当代青年学生群体中,存在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家国情怀的状况。高校学生之中,频频出现对政治事件的“精日”“反华”言论,造成了恶劣的舆论影响。部分学生不关心国家、不关心社会,沉迷于消遣娱乐之中,荒废了学业。这种行为不仅无益于学生身心成长,也有碍中华民族的复兴建设。

2. 仁爱思想培养的缺位

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和独生子女为主的生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这导致了一系列矛盾的滋生,包括宿舍矛盾、打架斗殴、校园欺凌等现象。许多事件因为处理方式不当,从而矛盾激化,使得问题复杂,更严重的是走上极端路线,高校出现了如“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恶性案件,令人痛心。

3. 丧失独立人格精神

随着网络通信与社交媒体的日益繁荣,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也日渐加深,追星、游戏、二次元等慢慢侵入学生群体,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学生沉浸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与虚假的充实满足之中,习惯了机械地接收信息,而不加以思考、删选、反馈,逐渐变成了“没有思想的芦苇”。娱乐构筑者们成为引领学生的精神领袖,学生模仿他们的思维方式行动,并自主沦为他们的“卫道夫”。

三、范仲淹儒学思想的内涵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范仲淹思想领域成果十分丰富,包括了许多方面:《岳阳楼记》中体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庆历新政”中“教育改革思想”;北宋理学思想以及相关的忧国、爱民的仁政思想、心怀国家的思想等。其中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利用。

范仲淹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本思想

范仲淹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彰显了儒家的忧患意识,贯彻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源头是儒家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群体理想也成为了后世的典范。范仲淹的思想已经融入到中华文明的精神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对当代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改革思想

范仲淹在教育、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改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在范仲淹主政期间,更是将教育改革列为新政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这一途径入手,全面改造宋代士阶层的素质,以达到新政的终极目的。范仲淹主政期间,兴办了大量学校,通过振兴教育、培育人才,从而达到改革的目标。

(三)兴学重教

范仲淹把“兴学”作为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坚持 “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学堂管理。各地奉诏建学,地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谓“盛美之事”。范仲淹捐地修筑苏州文庙,亲访大儒并诚请执教,使苏州文脉流转,人才辈出。

四、基于范仲淹儒学思想的高校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教育改革提升创新能力

范仲淹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范仲淹为政其间,创立了包括苏州府学、应天府书院在内的一系列教育学校。在这一过程中,确立了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并通过“庆历興学”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当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持续动力。通过文化建设,打造高校自身特有文化基因,对高校建设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文化创新必须重视历史文化的创新。要实现高校文化建设的创新,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必须深挖自身优秀文化,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文化氛围。通过范仲淹儒学思想这一纽带,将其贯穿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去,教化师生。践行先忧后乐精神,打造新型教育教师服务团队,要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转化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内化为教师的素质涵养。践行先忧后乐精神,培养新时代爱国主义新青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转变成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

(二)文化建设思想落到实处

范仲淹思想内容内涵,包括了以民本思想和改革思想为主体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文化建设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民本思想是我们高校匡正思想的精神支撑。民本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为民众担当,与天下同脉搏的责任意识。范仲淹能够直面社会现实,关心民间疾苦,正是中华民族爱国爱民思想光辉的体现。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在教育方面,正是这种民本思想成为高校匡正思想的精神支撑,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科研,扎根岗位,奋发有为。范仲淹的改革思想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借鉴意义。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在庆历三年九月掀起了一场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制等各方面的系统性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改革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在教育领域,范仲淹在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范仲淹认为,除了科举制度,兴办学校也非常重要。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的“重民器”,就是重视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在当时沉闷的大环境下,给当时的儒学教育打下了一针“强心剂”。而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高校也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以范仲淹的改革精神为指引,勇于探索,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范仲淹儒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是《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体现,也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中所需要的部分。通过对忧乐精神的传承与教育,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个人和国家是有机联系的一个系统,不是独立分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范仲淹思想也是契合的,要借此促进形成学生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将忧乐天下、关爱人民等范仲淹传统儒学思想纳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创新教育形式,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开展以范仲淹忧乐思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高校通过读书会、新媒体等手段营造以范仲淹忧乐思想为主体的高校文化氛围,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仁爱思想教育

范仲淹本人的思想中,有丰富的仁爱思想,从他的为人和文章中都有体现。范仲淹身上的忧民、爱民、为政清廉的仁政思想,从家国到个人都可适用。“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賵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一个仁爱为人、关爱百姓的范仲淹形象跃然纸上。“仁”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只有这种“仁”思想的推广,青年学生才能有文化自信,才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仁爱思想在学生群体中需要引导。要将传统的仁爱思想加以改进,融入目前的高校文化建设中,赋予传统仁爱思想新的内涵和要求。可以提供范仲淹儒学思想的专题选修课程,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影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从日常入手,利用图片新媒体等多种形式传播范仲淹仁爱思想,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途径,给予学生直观的教育。

(五)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

范仲淹是宋代的大儒,其行为举止体现了儒者风范,文章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范仲淹儒学思想内涵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潮也不断出现。其中一些不良的思想,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群体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学习范仲淹的思想,就是要从思想上给予学生群体正确引导。范仲淹其儒学思想在形成后,在宋代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得到不断传承,对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国人共享的文化基因。他身体力行,将传统儒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去。范仲淹在任期间,为官清廉、为民解难,所作所为受到后人敬仰。这也是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引。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以范仲淹儒学思想为切入点,进行文化教育和建设,有其合理性,有着强大的活力。

五、结束语

通过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我们从社会、高校、学生三个角度,通过生态系统理论分析,给出了相应的路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环境對人类行为与成长的作用。青年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只局限于学生个人,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校文化建设要建设好,就必须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在优秀思想的引领下,发展进步。总之,范仲淹的儒学思想给了我们高校文化建设一个新的切入点。范仲淹儒学思想内涵丰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新形势下的高校文化建设,更需要创新思想应用。范仲淹儒学思想是和高校文化建设相契合的,高校可以通过运用范仲淹儒学思想,从而达到改善高校文化生态,提升高校文化建设水平的目的,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吴海锋.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91-9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1.

[3]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38.

[4]纪妍.论新时代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契合[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75-378.

[5]邹晓蕾.近年来有关范仲淹思想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22.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范仲淹
范仲淹画粥苦读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忍穷”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范仲淹苦读轶事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