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素描,关于告别
2020-07-28段湫沫
段湫沫
从四月底一口气敲完本科毕业论文之后,我再也没写下超过500字的、属于私人的文字。就像是文字水龙头戛然被拧住,有一种不知所措的逃避感和泄气感。今天在想,不能再逃避了。毕竟自我标榜过对文字有天然的亲近感、喜欢书写胜于说话,而且以后大概率还要靠写字吃饭。那就写点什么吧,比如回忆。
对2019年的印象很稀薄了,而且只有散碎的片段场景,没有完整的事件。
五月初。在什刹海边的亭子坐着,那天下雨,风有点冷。什刹海的荷叶尖被吹得东倒西歪,水和天都浑浊。亭子里有个老大爷在拉二胡,声音很凄惨。我在做着强力的心理建设,想要推倒一些东西,流了很多眼泪。老大爷有点诧异,为什么这个人莫名其妙就哭了呢。
五月中。去学校家属区访谈一位九十高寿的退休老教授。老教授和她的丈夫一辈子专攻唐宋文学,大学时候相识在B大学,从大二开始两个人天天相约图书馆读书,之后就走到了一起。后来在B大学教书,伴着这座校园度过政治风浪,又等到天开云散。他们的儿子、孙子都在中文系教书,一家人与这座大学已经紧密地嵌在一起。大概是2018年,老教授的丈夫去世,她与保姆两个人生活在学校家属区的一座小红楼的一层。房子很旧,电灯还是下拉式的;房子很窄,狭长的三室一厅,客厅里放着三大个书柜,几乎覆盖了三面墙。透过古老的推拉式玻璃门书柜,可以看见成套的古籍:杜工部全集、李太白全集、四书五经。书柜的某几格很细心地用花布蒙起来了。一进门我就看见,卧室的床上蹲着一只猫,棕褐色的毛发极为蓬松,眼神深不可测,看上去年纪很大。老教授说,你们去看看聂老师吧。我们就来到里屋,在黑白相框前给照片里那位皱纹很温柔的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说,聂老师去世的时候,我说过要用三个月时间走出来,我真的做到了,到现在一年零九个月我也没事。但她抽动的肩膀骗不了人。我们都不受控制地流泪。她说,你们是女孩子,天然就会被家庭牺牲掉很多,我就是这样,但是别放弃。临走的时候是饭点,她执意要送我们出门,又叮嘱快去食堂吃饭,别因为减肥就不吃东西。
六月,毕业的气氛一下子灌满整个校园。学长Y在将要离开北京之前,带我去了逛了五道口的万圣书园,遗憾的是没有看见书店那只黑猫。那天晚上吃了日昌餐厅的茄子煲和白菜汤,聊命题小说接龙几乎聊了一晚上。我说真的很遗憾,在你大四下学期才认识你。他在本该咸鱼的大四下学期选了一门又难搞又麻烦的课,在受毕业论文摧残之余还写了这门课的三篇读书报告、一篇论文外加一个课堂展示,我们也是在这门只有五个人选的课上认识的。后来学长离开北京的时候,送给我一个万圣书园出品的咖啡杯,上面印着那只小黑猫。为关系最好的学姐拍毕业照的那天,太阳非常毒,在相机取景器背后可以看到她们的妆容在融化。那天很热,但很开心。开心过后心一下子空了,我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毕业了,我还没反应过来自己也要毕业了。
八月和九月很惨痛。从来没有面临过那么多毫无回应的拒绝,也没有面临过那么多希望渺茫的等待。其实拒绝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产生的怀疑,怀疑热爱的虚弱无力,怀疑自己的能力、去爱的能力以及构建理想未来的能力。那两个月应该流过很多眼泪,在图书馆六楼库本阅览区的G区书架间环抱膝盖流泪,在夜跑的时候跑到家属区小红楼老教授的窗下流泪,等着她素净的白布窗帘后面的灯光变暗。我从来不是一个集体归属感强烈的人,那几个月所做的所有努力也是想方设法离开B大学,但是回忆这两个场景的时候,老教授的小红楼和蹲了三年的图书馆似乎给出了些许留恋这里的更微妙的理由。
如果不是真正地要离开,那么根本不存在郑重的告别。2020年真正轮到我们毕业,因为时局,所有人大概率都无法作郑重的告别了。其实我带着一分龌龊的、隐秘的窃喜,因为在我这里不存在告别,这样一来就不用看那些真正离开的人涕泗横流、又哭又笑地說再见,更不用催动自己不高的情感浓度陪哭陪笑。也是真正的离开,才能让记忆里所有美好的东西,金光灿灿地贴到那座作为自己逝去时光象征的纪念碑上。大概我觉得泄气的原因之一,是B大学不能作为大学记忆的终结封存到橱窗里,郑重地在词尾加上“ed”,而要拖沓地加上“ing”,继续延宕瑕瑜互见的生命运作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