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0-07-28金媛媛杜向锋
金媛媛 杜向锋
摘 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以“旅游学概论”课为例,探索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旅游学概论”课的“课程思政”设计包括确定思政教育目标、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选择思政教育载体、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组织思政教育评价五个方面。基于此,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就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丰富教学手段,把握学生特点,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思政载体
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观,蕴含着对高校课程构建的新时代设想。这意味着高校的课堂思政教育将从思政教师“单打独斗”升级为教师“全员参与”,这就要求学校所有教学活动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通识课、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旅游学概论”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特点与设计
1.“旅游学概论”课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
“旅游学概论”课的“课程思政”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内容设计到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社会道德规范为价值取向,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维度的价值标准,始终以正面的案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分析结论鼓舞学生,从而将思想引领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从目标看,“旅游学概论”课中的“课程思政”是为了提高“三全育人”实效,不是“表演式”的设计。从功能看,“旅游学概论”课中的“课程思政”不是照搬思政课的原理和方法,更不是代替思政课程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思政元素,选择适当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组织形式看,“旅游学概论”课中的“课程思政”不是每个章节都要牵强融入思政教育,而是选择具有内在联系、需要提升和升华的知识点,将思政教育适时融入专业教学。从效果看,“旅游学概论”课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同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学生的品德修养、理想信念很难在一次课或者一门课后取得一定效果,而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和吸收后才能显现出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2.“旅游学概论”课中“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设计技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程活动做出事先规划和安排,并以此来指导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系统化课程建设活动。“旅游学概论”课中的“课程思政”设计包括:确定思政教育目标、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选择思政教育载体、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组织思政教育评价五个方面。
第一,确定思政教育目标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要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统领,与思政课程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成系统、突出专业知识的思政价值。在“旅游学概论”课原有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与旅游学紧密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在知识和技能传授过程中的思想引领。
第二,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在确定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挖掘与课程相关的合适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得思政教育目标和思政元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可以挖掘“宣传旅游资源保护理念”“讲好旅游文化故事”等思政教育元素;讲述“旅游业前辈们的创业史”时,思政教育元素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前辈们的创业故事,重点关注到“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第三,选择思政教育载体
思政教育元素往往比较抽象,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载体,如先进人物、发展历史、典型事迹、故事、案例、新闻报道等,直观地将思政教育元素表达出来,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情感冲击。例如:对于“讲好旅游文化故事”这一思政教育元素,可以选择201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从中国第一个驴友徐霞客到如今的中国旅游日》这篇文章作为教学载体。
第四,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在确定了思政教育载体之后,就要设计適当的思政教育活动。“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活动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处理好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与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的相互关系,因事而化。在课前、课中或课后,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基于显性的专业知识,进入隐性的思政教育。例如:对于《从中国第一个驴友徐霞客到如今的中国旅游日》这篇文章,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搜索学习,课中进行分享讨论、辩论,也可以由教师在课中讲故事、学生谈体会,还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的素材。
第五,组织思政教育评价
思政教育评价就是检验所确立的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思政教育评价要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由于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一些目标,如培养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等在课程结束后可在短期内观察到达成程度;而另一些目标,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等则需要结合学生的长期表现进行测量和评价。评价后的结果可以为下一轮“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反馈,以便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见图1)。
图1 “旅游学概论”课的“课程思政”整体设计
3.“旅游学概论”课的“课程思政”设计案例
以“旅游学概论”课中“旅游资源”一章为例,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如表1:
表1 “旅游资源”章节“课程思政”设计
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
目标 思政教育
元素 思政教育
载体 思政教育
活动
认识旅游
资源 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文化自信 整理我国的世界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单 课前要求学生自行搜索、整理,课堂上作汇报,分享体会
旅游资源
的开发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开发旅游资源,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典型事迹:“两山”理论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观看视频、
分享体会
旅游资源
的保护 培养遵纪守法意识 愛护旅游资源,做文明旅游者 案例:黄果树瀑布申遗之殇 分组讨论:1992年,黄果树瀑布为什么申遗失败?
培养社会责任感 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 微电影:《请保护我们共同的母亲—地球》 观看电影,
分享体会
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点
1.关注社会热点,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课程思政”是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提升育人意识,明晰“德”与“才”的内涵,理顺相互关系,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学生。要把思想政治学习作为业务学习的一部分,尤其是要关注最新思政教育政策、动态和问题,确保自己行走在思政教育的前沿。平时要多关注社会热点,了解新兴社会思潮,并挖掘事件和人物的思政教育元素,思考如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思政”的引领力
“课程思政”是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是在教授专业知识的时候兼顾育人,而是要挖掘和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功能,既注重在知识传播中融入思想引领,又注重在思想引领中凝聚知识底蕴,实现教书与育人润物无声式的融合。专业课教师应持续更新教学内容, 吃透教学素材的内容,深入挖掘背景资源,以文化人,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
3.把握学生特点,延伸课堂教学链条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呈现,教师不仅要“备好专业”,更要“备好学生”。“0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接触的新事物较多,对说教式教育早已产生“免疫力”,只有充分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才能“对症施治”。“课程思政”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深入学生生活,通过课间交谈、微信互动等多种渠道,了解他们关注的话题、习惯的表达方式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课程思政”教育手段。
4.关注思政课程,推动同向同行
专业课教师要时刻关注思政课程动态,把专业课程放置在“思政教育”的大局中,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确认、支撑和巩固思政课的要点、观点,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是思政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趋势下,探索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确定思政教育目标、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选择思政教育载体、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组织思政教育评价“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高校专业课教师除了要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扎实学识对学生言传身教外,还要强化思政教育意识,主动钻研思政教育模式,深度挖掘专业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让思想引领的要素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此外,专业课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研讨,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只有通过广大专业课教师共同、长期不懈的努力,全方位、多维度地推进思政教育,才能确保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效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2]聂迎娉,傅安洲. 课程思政: 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 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3]虞丽娟.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 上海教育,2017(3):6-7.
[4]张翼,张禹.课程思政对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内涵要求与实现路径分析—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7):67-68.
[5]和学新,庞丽娟,岳辉.课程设计:相关概念的辨析与厘定[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3):1-5.
[6]杨晶晶.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例[J].视听,2018(3):234-235.
(作者单位:金媛媛,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杜向锋,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