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与应对策略
2020-07-28张卉婷
张卉婷
(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外合作办学于20世纪80年代萌出新芽,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迅速发展,项目的数量扩张在21世纪初达到巅峰。截至2016年,中国已与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其中700多所高校开办了国际合作项目,经教育部审批通过的项目高达2 480个,本科及以上层次合作交流项目1 248个(教育部2017)[1]。
任何新兴项目的快速发展都会暴露出大量问题,留学生在海外学习与日常生中面临的许多挑战使跨文化适应问题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重视,语言交流能力、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差异和社会交际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海外留学生活。
本文通过对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深入调查,找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问题所在,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帮助留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应对“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适应海外生活。
1 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研究概述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某种通用的语言)在交流思想信息和情感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2]。由于缺乏共同与共享的信息,跨文化交际过程被定义为一种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动态编码、释码及译码的过程[3]。由于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具有相似的思维模式、社会价值观及社交习惯,所以他们可以流畅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接收,顺利实现交际目的。然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其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在信息传递编码、释码和译码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障碍及误解现象。
谢凡[4]曾指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表现可以分为语言障碍与非语言障碍。其中,语言障碍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由于双方在语音、词义、语法上的表达各有不同造成的理解误差。非语言障碍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些体态语(手势、目光等)、客体语(着装、气味、饰品等)、环境语(时间、空间、颜色等)的表达理解不同,引发一定程度上的交际冲突。
1.1 关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研究
衡家栋等[5]和王电建[6]从海外学习感受、文化生活等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进行研究,他们都认为,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不足是影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自信的主要原因。同时前者还指出,文化差异会对中国留学生带来心理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交际行为。
王天晓[7]曾从跨文化交流的主动意愿、与外籍教师交流中的个人感受及交际中面临的困难等方面对沈阳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和外籍教师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参研学生认为,除语言能力之外,文化知识的匮乏是阻碍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壁垒,大部分外籍教师认为“交流意愿”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作者在研究中并未对外籍教师提出的“交流意愿”做深入的分析,而笔者认为学生交流的主动意愿是建立在深入了解他国社交文化的基础上。Oatey等[8]主要从留学心理状态和社会文化融入状况两方面对英国某大学预科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英留学生的整体文化适应状况良好,不存在极端文化感知差异问题,但中国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较少,跨文化交流心理压力较大。研究中提到的中国留学生与英国本地学生之间“社交互动”困难,笔者认为除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差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中国学生缺乏与英国社交文化的深入理解,且没有互动实践经历造成的。
1.2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人们可以与具有不同国家文化的个体进行适宜有效的沟通交际能力;既要使人们达到交际的预期目标(有效性),也要在特定的场合用最合适的交际行为融入群体(适宜性)。谭瑜[9]曾提出,跨文化培训可以从国内学习、国外生活及学成归国三个阶段来完成。作者强调项目学生在国内预备阶段需加强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在进行跨文化知识培训时要注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此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衡家栋等[5]曾针对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困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他们建议在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应帮助学生了解留学东道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训他国的法律及文化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陌生环境。
2 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调查研究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时更加注重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储备情况,本研究注重调研学生对留学东道国社交文化的掌握及其与当地朋友之间的社交互动实践情况。
本研究主要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对已归国学生和正在海外留学的学生进行考察。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调查:(1)学习障碍;(2)日常生活障碍;(3)社交互动障碍。
2.1 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以五点量表形式开展,按照困难程度由易到难,对参加问卷的中国留学生以自评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障碍评估。问卷总得分越高说明跨文化交际困难程度越高。关于社交互动方面的问题设置主要有“你觉得与英国本地人交朋友困难吗?”“平均一年参加几次当地的社交聚会?”“你觉得你的兴趣爱好与当地人差异大吗?”“你觉得上课时候能够与教师无障碍交流吗?”“你觉得你在课下与当地同学进行问题讨论时有交流障碍吗?”“你觉得你与当地朋友之间的交往流于形式吗?”等等。笔者借助同学资源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就读过的中国毕业生发放电子问卷,回收有效样本48份;同时,通过伦敦环球教育文化中心的帮助对正在海外学习的留学生发放电子问卷,回收有效样本53份。
表1 被试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概况
问卷调查的结果如表1所示,中国留学生在住宿、购物、交通、饮食上都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生活习惯,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困难最小。大部分学生认为听懂上课内容、完成课程考核的困难较小,而与当地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随着互动的加深,变的愈加困难。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与当地人交朋友比参加社交聚会困难,与同学之间的话题讨论比上课回答教师问题困难,这些结果说明中国留学生在国内进行的语言能力培养和跨文化知识培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社交互动问题的呈现说明中国留学生缺乏对当地社交文化的了解和实践经历。
2.2 访谈结果与分析
笔者随机对20名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访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访谈主要以被试学生在社交互动中遇到的具体跨文化交际障碍展开,请他们分享自己成功与失败的跨文化交际经历。主要访谈问题有:“你知道在路上偶遇当地同学该如何打招呼和聊天吗?”“如果你被邀请参加当地同学的家庭聚会,你知道要准备什么吗?”“目前为止,你交到了和你一起逛街(打球、学习、吃饭)的当地小伙伴了吗?”“能说一说你曾经的交际尴尬瞬间吗?”等。
访谈结果显示,中国留学生的交际圈都比较窄,多半都是与本国同学交流,虽然他们的内心非常渴望接触更多的当地朋友,但往往因为缺乏对西方社交文化的了解,同时又没有与外国友人的接触经历,从而不敢主动交往,害怕出现冷场和尴尬的瞬间。绝大多数被访学生表示,对于如何与英国当地朋友开启一段自然的聊天感觉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像在中国一样,可以从微博、抖音、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上了解当下的热门话题,同时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自信。也有学生表示,在中国他们可以通过一顿饭就可以拉近朋友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英国却不知道如何发出社交邀请,往往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没有付诸行动。笔者认为,中国留学生的社交恐惧主要来源于对英国社交文化知识的匮乏,同时也缺少与外国朋友的接触经历,故其缺乏社交自信,不知道该如何与英国本地朋友相处,虽有想法,但在社交时畏首畏尾。
3 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
3.1 增加带有文化色彩的社交情境口语训练
陈慧玲[10]曾指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是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其建议增加英语听说课程的比重,着重教授学生英语表达的技巧与方法。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雅思口语成绩达到6.5的同学,在英国社交生活中仍然存在社交恐惧,这说明语言表达能力不行可能只是学生对自己社交恐惧的一个潜意识形态的存在。所以,除了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高校还应丰富学生的口语课程教材,增加更“接地气”的口语情景教材,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增加带有文化色彩的社交情景口语训练。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文化”
外语界有一个共识:外语教学应紧密结合语言与文化,学习语言不能脱离文化知识。由于“文化”一词涵盖的内容甚广,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其具体分类并结合语言课堂进行教学实践。除了讲解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介绍篇章阅读时的西方背景知识及对比中西方价值观,教师更应该结合社交实例,注重西方“社交文化”的输入,具体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社交方式、行为风格及兴趣爱好等。深入社交生活,不但可以提高文化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自己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双重目标。
3.3 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衍生出“体验式跨文化学习”和“互动式跨文化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要想把真正的西方文化带进校园,学校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比如,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本地外国友人到学校来和学生共同参与。这既给学生提供了近距离体验西方文化生活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结交外国友人的桥梁。
4 结语
通过对在英及已归国留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中国留学在海外生活中会存在各种跨文化交际障碍,其中最严重的则是社交互动问题。随着与当地人的互动加深,其交际障碍愈加凸显,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英国社交文化的了解不足以及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历。 对此,笔者提出,我国高校教育要在语言课堂上多进行西方国家社交文化的渗透,也需要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索和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