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020-07-28李莹莹黄成林
李莹莹,刘 慧,黄成林
(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以科学和实践问题为导向,并具有明显交叉性、综合性和前沿性特点的学科[1]。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已成为体现生态学研究主流方向并盛行于全球的综合性学科,其在研究理论、方法和应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2]。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尺度原理、破碎化和景观格局、网络和连接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已突出应用在土地利用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区域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2-4]。正因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和园林专业的学科任务和重点有着很强的关联,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将景观生态学课程设置在园林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中[5]。然而伴随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研究和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其教学研究却相对滞后。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本科教学存在专业教学中定位不明、特色不显[6]、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7-8]、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足、教学效果反馈机制薄弱等问题[9]。
怎样针对园林专业的特点,将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景观生态学》内容进行合理定位和整合?怎样将理论性较强的《景观生态学》的课程内容更好的融入实践性较强的园林专业的教学中?怎样把枯燥深奥的《景观生态学》原理更好的传输给相对缺乏生态学和地理学背景知识的园林专业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设计参与式课堂教学,试图通过课堂角色转换与学生自主实践提升景观生态学教学效果,以更好的契合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1 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参与式教学设计
1.1 实验对象
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选择安徽农业大学2015级园林本科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共有2个教学班,总计79名学生(表1)。景观生态学课程总课时为48学时,在景观生态学参与式教学实践效果比较研究中,花费38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另外10学时采取了学生分组主讲与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表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1.2 课堂参与式教学形式——教师为主转为学生为主
景观生态学有着较强的理论性特征,在对照实验中,采用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虽然在授课中避免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全盘托模式,只是选择基础的与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基本理论、原理、假说及宽广的应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也配合了提问及视频教学方式。但是,当与学生进行沟通后,发现学生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赞成,希望能够更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更加有目的性地学习。于是在后半段的教学中,采取以学生讲授为主的方式,首先将学生分组,完成户外调研和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国外案例分析两大任务,最后以PPT汇报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老师只是课堂组织者,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强调人人参与,每组由组长分配任务,每位同学都要参与汇报。在评点环节,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汇报同学和听课同学互相提问,老师也可以被提问,这时老师更多的是一个聆听者和解疑者,师生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互动和融合。同时设计打分表,根据报告内容、PPT制作和口头汇报情况进行综合评判。挑选同学和老师一起打分,对成绩最高的小组进行物质奖励,成绩最低的2个小组表演节目。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更宏观的把握,总管课程全局的同时,改变课堂形态,把“教师一人台上主宰课堂”变为“学生主体台上参与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实际上是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通过更好的教学方案设计,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和保障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参与式教学改革,学生加入了提问、评论及评奖环节,学生上课抬头率增加,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针对景观生态学的参与式教学设计逻辑框架图如图1所示:
1.3 参与式教学具体内容设计
1.3.1 户外调研参与式教学设计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景观,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方法对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最后达到优化景观结构,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涉及不同的尺度,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较多的是中小尺度。通过野外实践,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身边景观结构、功能、动态等特征的具体分析中。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在不同尺度上对景观的认识。调研地点主要为合肥市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学生以3~4人为1组,抽签决定调研地点。调研的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大尺度上分析调研地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包括其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定位、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分析、景观的演变过程分析(借助GOOGLE EARTH)等;第二个层次,在场地尺度上,对调研地的景观结构、空间关系、景观功能、植被概况等进行分析;第三个层次,落实到样地尺度,选择3~4块400 m2标准样地,进行样地调查,关注的要点包括:生境分析(所处生境与周围环境关系)、植物群落结构分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景观变化分析(景观与植物季相关系,自然过程融入等)、动物存在(从鸟类或者昆虫视角分析),在综合分析基础上,选择一块样地,对其进行深入的植被景观改造(针对结构和功能)。最后调研成果以PPT汇报及手绘A1图纸分析形式呈现。以合肥菱湖公园为例,在调研前期,首先要求学生详细调查菱湖公园所在地块的景观格局的演变和周围建设对其影响,发掘景观的演变过程,明确该处景观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其进行总体定位,为后续改造方案设计提供全面指导。其次,指导学生详细调研菱湖公园的空间关系、地形、植物、湿地、水系情况。最后,在对公园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植物群落,分析植物种类组成、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季相变化等,最后确定植物群落补充性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实践调研,可以让学生理解景观在不同尺度的特征,最后落实到小尺度上,发挥园林专业同学的专长,着重对植被景观进行改造设计。
图1 参与式教学设计逻辑框架图
1.3.2 “景观生态学原理+案例+研究性实践”参与式教学设计 景观生态学有一些关键原理可以应用到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规划设计中,而这些原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是园林专业学生教学的重点内容。岳邦瑞等[9]通过对生态学基础研究应用在生态规划设计应用的空间导则与空间格局提炼,提出了理论—格局—案例(TPC模式) 的转化途径。在课堂上首先将TPC 途径的5步骤转化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将更多生态学基础知识言之有理、行之有效地转化到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之中。
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案例参与式教学中,要求学生选择国外经典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案例来源于国际网站,如ASLA官网:Https://www.asla.org/HonorsAwards.aspx),重点阐述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规划设计案例中的具体应用。然后采取分组方式,每组同学选择一个经典案例,案例不可以重复。解析内容包括案例基地历史、规划理念、问题与挑战、任务与目标、规划方法、生态学原理应用、社会评价与价值等方面。汇报可以采取中文、英文及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将PPT发给老师,以便及时得到指导,经修改后,以课堂汇报方式,将原理和对应案例呈现给大家,然后再由老师和同学加以点评。由于鼓励学生在案例选取时适当拓展知识点,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查阅文献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潜能。
2 参与式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2.1 平时练习——参与式补充
在理论讲解部分,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原理讲授后,引导学生查找相关材料回答问题,以检验学生是原理的理解情况。例如,在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讲解部分,增加了关于湿地公园的案例介绍,在理论和案例分析后,选择合肥市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面临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巢湖湿地为例,让学生查阅巢湖湿地相关资料,并尝试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如何对巢湖周边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该练习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景观及其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更好的消化课堂教授内容,同时,该题目经变化后会在期末测试中出现,从而检查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2 成果展示——参与式过程
将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成果(包括学生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的景观结构分析、景观分类和评价、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研究报告)及时在园林和规划及相关专业之间进行展示与评价,并以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在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宣传的同时,也可以得到来自同行的评价反馈。
2.3 期末考试——参与式结果
期末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学习景观生态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生态学语言,将其转化为规划设计的语言,应用到中小尺度的项目上。为反映主要的教学目的,在题型上设置了画图题——分析景观结构及功能、读图题——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析较好及较差设计、论述题——综合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具体项目的阐述。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属于对照部分以传统教学方式纯理论讲解的知识点的答题正确率均值为64%,属于改革实验部分以案例教学及学生参与式教学的知识点的答题正确率均值为80%,可见前者明显低于后者,体现了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3 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构建了基于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户外调研、PPT汇报、图纸绘制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和参与,使学生“走上讲台,走出课堂”的同时能力得以提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国外先进案例,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学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今后还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更好地促进景观生态学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