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导向型的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7-27赵星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11期
关键词:需求导向金融专业独立学院

摘要:随着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生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业态变革影响着金融人才的需求,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从需求导向的视角出发,通过市场需求和学校培养之间的差距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继而提出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应构建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提出改进方案,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才。

关键词:需求导向;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办学模式,为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独立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现了脱节现象。作为为国家输送应用型人才的独立院校,如何采取措施培养专业化的并且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自底向上”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对教学进行反向设计,不断优化校内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社会需求可以很好地动态融合。

二、天津市金融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

(一)调研路径

调研主要以两种方式展开。第一种调研路径是以我国著名的两家求职网站“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上面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选取的时间点为2019年4月8日和2020年4月6日,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行业类别选择“金融”,工作地点选择“天津”,智联招聘搜索到的最近一周的人才需求为5243条,前程无忧为4325条,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分析天津市对金融人才的具体需求。第二种调研路径为利用半结构化走访座谈的方式,针对天津市金融行业的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进行调研。选择的样本为10家银行机构和2家证券公司,1家保险公司,2家会计师事务所,被采访人为各公司的人事专员,目的是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获取当下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职业和能力要求。同时,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为例,对50名大一学生,50名大二学生,50名大三学生进行电话采访,目的是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自身需求特征以及对学院金融专业的一些建议。

(二)金融人才供给和需求分析

通过对天津市人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实地调研,以及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报告的梳理,发现我国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和高校金融人才的输出存在了明显的失衡现象,金融人才的供需缺口较大,在就业势头较好的城市,企业需求和人才供应比大约为7:1,并且金融机构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显著上升。受高校扩招和金融专业热门的影响,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但人才质量参差不齐,高素质金融人才的供给显著不足。具体体现在金融市场人才的需求数量逐渐增大和金融市场人才的需求质量大幅提升。

二、当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现象严重

独立院校在设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于其母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细致地考查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身院校的特色,而是一味地注重能够符合相关的教学需求和满足上级教育机构的审查标准。通过调研发现,不同独立院校依据其所处地理位置和院系设置,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不同院校之间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并不显著,没有特色。部分独立院校重课程,而轻实践,导致学生的实操能力较弱,不能够满足當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能力要求。

(二)人才培养主体单一

目前大部分独立院校还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的培养主体仍为高校,企业培养有些只是挂名,并未与高校形成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没能切实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做出贡献。也有部分高校有校企合作联系,但由于内部管理的不严谨,学生到校企单位只是走过场,拍照片,未能真正利用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院校的金融系课程中,以宏观类的金融课程居多,但微观金融类课程相对较少,比如行为金融学,金融计量学,金融建模,金融数据可视化,实训投资等,宏观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实操能力有一定欠缺,而微观金融类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能力需求很好结合,宏微观课程并重应该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其次是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许多当下发生的金融热点问题并没有及时纳入教材,比如数字货币,金融开放程度,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前沿问题。最后,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学逐渐与其他学科,统计,计算机,数学等交叉,学院在交叉性金融学科开设课程较少,使得学生容易被单一学科所束缚,缺少综合性思维能力。

(四)实践教学形式化

大部分高校把实践教学纳入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然而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指导实践实习的老师大多是金融理论课老师,这些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其次,实践的监管评价系统不健全,部分学生并没有亲身参与实践,利用熟人关系获取实践证明,从而获得学分,同时,实训实验室的软件更新不及时,跟不上金融机构金融操作软件的升级,也有的校外实训场地的设备陈旧,实训项目老套,学生虽然通过实训考核,但与现实中的实际操作还是相差甚远。

三、基于需求导向型的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完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独立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动态调整,培养具有金融综合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熟悉金融科技和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优化专业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建议新设“金融科技”方向,满足社会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在金融科技逐步深入金融各大领域的背景下,为学生及时输送金融科技知识,培养专业金融科技人才。积极学习优先成功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院校的先进经验。

(三)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丰富课程类型,加大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类课程占比。增设R和Python课程,数据处理能力已然成为金融科技公司或是金融行业科技类岗位招聘人才的必备技能。可以利用本校计算机系的优质资源,采用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一方面设置能金融学专业课程,涵盖现代金融学核心知识与框架,比如增设数字货币课程;另一方面设置计算机科学类课程,并尽可能的与金融大数据进行整合教学,重点培养具备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技能。其次,重视传统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让同学们在接受金融理论的同时,培养其关注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解读国际时事的能力。传统的货币银行学在探讨货币问题时可与数字货币相结合,在讲授货币政策时可与我国近年来创新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相结合,力图让学生通过课程不仅熟悉金融理论,更知晓当下我国金融热点问题。最后,注重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契合。在课程设置中,尽量与银行业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设置实验教学,实践性教学是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桥梁。其次,开展互动式教学方式,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每周预留出20-3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对每周所发生的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进行ppt展示,全班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另外,为在每学期的每门课程设置中,单独设置一节到两节大课,设置为行业讲座课程,从校外聘请专家座谈。最后,传统教学手段与新型教学平台优势整合。最大化利用雨课堂,智慧树,蓝墨云班课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把手机从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玩具变为促进教学效率的教具。

(五)加强金融系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应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并鼓励教师校外学习和出国进修。在招聘教师时,注重复合型人才和双师型人才的录用。

(六)完善配套机制的建设

首先,应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的结合能够有效的优势互补,培养理论与实操并重的金融专业人才。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实操能力,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自身的人际协调和领导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前储备优秀人才。其次,建立在校生双导师制度,在校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为第一导师,主要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此基础上,为每位同学根据自身专业及未来就业趋势,为其匹配行业导师,行业导师的选取可以是本校具有行业从业经验的在职人员,也鼓励校外专业人士成为学生的第二导师,这种双导师制度可以让学生较早地了解市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和能力要求。同时,在校期间能够与行业专业人士建立社交网络,会为未来求职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田娟娟.产业需求导向下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5):246-247.

[2]蔡冬梅.转型发展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家职业标准指导[J].产业创新研究,2020(07):144-145+163.

作者簡介:

赵星(1989—),女,民族:汉,职称:助教,学历:硕士,部门:金融系,研究方向:货币政策和金融创新。

猜你喜欢

需求导向金融专业独立学院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新常态下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金融专业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分析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