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语凝噎”语境下的纠结与阵痛

2020-07-27周其伦

辽河 2020年7期
关键词:旮旯阵痛语境

周其伦

旅居在广州的余清平,是一位具有广阔文学情怀的实力作家,创作的作品多,发表的刊物级别也高。今年五月,他发表在《辽河》文学月刊上的短篇小说《无语凝噎》,以其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底层思考,再度引起了我们的倾情关注。

《无语凝噎》塑造了乡村青年马书雪与白帆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他们渴望跳出农村,梦想跻身于大城市的宏大理想的描写,展示出当下社会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希冀与困惑,在这样的大语境下,作者没有过多地停留在故事讲述的表面,而是更多地挖掘到人性暗角的幽微,将人们很多时候面临的纠结与阵痛,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剖析,字字血声声泪地踅摸着悲情背后的无奈与沉重,使得这个篇幅不长的小说作品,有了宽广的解读空间。

马书雪和白帆,都依靠自己的发奋努力,考上了大学,随后滞留在大城市,从生活的光鲜处着眼,他们实现了少年的梦想。然而,令他们万般困惑的是,他们跳出农门后,在这竞争激烈的都市里,怎样才能与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朝夕相处?岁月的河流裹挟着他们匆匆前行,容不得他们有太多的停顿。貌似摆脱了贫困,实则捉襟见肘,表面的呼风唤雨掩盖不了家庭压力带来的疼痛感。作品沉郁地引领着我们去追寻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触摸这个故事背后的人情冷暖以及性格悲剧。

“马书雪与白帆同是旮旯村的,也是远房亲戚。旮旯村坐落在大山里,每个村小组散落在大山的皱褶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以白帆的不幸去世赚足了噱头,我们随着马书雪的视野,了解到两人家乡的儿时过往,了解到两人毕业后在城里打拼的不易,同样也了解到两人在性格上的诸多差异。“马书雪的性格有些像汽油,遇火就燃,怎么也捂不灭。这几年在职场摸爬滚打,马书雪就像一把好久没有磨过刃的刀。”“白帆此刻就是想糊涂一些,再糊涂一些。然而,现实中,容不得他糊涂,真正的糊涂是装不来的,那得道行深厚、修炼成仙才行。白帆如坐针毡。”

《无语凝噎》对白帆的塑造显然是很用了一些心思的,从白帆入职的顺风顺水,到渐渐进入单位的核心层,再到后来经受不住挫折跳楼身亡,每一步都惟妙惟肖地进行了描摹,对其性格在职场上的异化也有着很到位的铺垫,这些都为这个人物命运的最后走向埋下了伏笔。同时,小说留给我们的思考余地也相当广阔,让我们时不时在“无语凝噎”后唏嘘感叹。

认真地说起来,生儿育女,家道传承,无疑是中国绝大多数人毕生信奉的一个精神坐标,这一点我们尽管都不太愿意去大张旗鼓地讲,实际上它在我们内心的位置却从来没有削弱过。这样的心思,在马书雪和白帆这样的农村青年心间更会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沉重包袱,面对着乡亲们期许的眼神,面对着父母耀祖光宗的寄托,“白帆”们要说没有压力,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排解、释放这种压力,让自己始终保持住一种必要的本真。问题还是出在白帆自身,内向的性格和较真的秉性,是他最终走上不归路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理說,一篇小说这样去表达也就完成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他特别想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人们时常面对无奈时的“无语凝噎”,他更想带领我们去探寻的是,在这些“无语凝噎”表象下,悲剧发生的真正社会根由,以及我们应该去关注的东西,我觉得这才是这篇小说艺术价值的真正体现。

猜你喜欢

旮旯阵痛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囧妈》之“囧”是提前到来的阵痛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宿江记
泥叫叫
东北这疙瘩
没计划
跟踪导练(三)2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