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于生活,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习惯
2020-07-27林亦彩
林亦彩
【摘要】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始终是当前小学生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要问题,小学生德育应该融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熏陶学生的品德,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关键词】良好品德;习惯培养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俗话说:“养子看细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小学生是成长重要阶段,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是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祖国未来建设有用之才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生德育一直存在着误区:重课本、重说教、轻生活,让小学生感觉到德育“没有味道”,德育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在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当前小学生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要问题,德育课程新标准,要求在平时德育中要更加接地气,让学生在更多生活实际中受到良好品德习惯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德育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贯穿于生活之中,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说我们要让德育生活化。
一、课室布置生活化,在环境上体现德育内容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要改变过去单纯为美化课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我们要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出发,从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出发,创设一个大方得体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室环境。我们可以在课室两边的墙壁上设计各种各样的图案,渲染出浓厚的育人氛围。比如,各种民族的小朋友欢聚一堂的场面,反映友爱和平的气氛;保卫祖国的解放军,营造热爱祖国的热情;勇敢自信的小飞行员,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怕困难的探险家,折射出勇敢拼搏的品质……同时,在课室的学习园地上布置一些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名言,富有民族特色的剪纸图片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室环境作为一种教育的潜在工具,把课室布置得“生活化”,并且要充分体现德育内容,辅助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小学生在“德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积极向上等各种良好品德的种子。
二、教育实施活动化,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阶段是发育和成长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不稳定的情绪,如果引导不好,就容易养成一些不良品德和不好习惯。同时,由于现在家长溺爱孩子成风,家长对小孩都宠爱有加,受到溺爱的学生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中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小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受到熏陶,明白道理,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使小学生获得好的发展。如,“母亲节”我们可以进行“爱母亲”教育活动,要求每个小学生了解母亲一天的工作,写成日记,然后再进行交流,让他们懂得母亲的辛苦,从中激发其尊敬母亲,尊敬所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长辈的情感。并且要求每人亲手做一件礼物献给妈妈,使他们懂得了尊敬母亲等长辈不是挂在嘴边,更重要的是将这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又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笔者设计了“重阳节,爱老情”的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来到高新区平岗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的活动,通过让学生给老人送上亲手做的礼物、陪伴老人聊天、给老人打扫卫生等,通过活动实践让学生感受关爱老人快乐感受,培养学生尊老孝老爱老的品德。
此外,在其他的活动中我们也要渗透德育,真正让小学生感觉到“学中乐,乐中学”。如,举行篮球趣味比赛,激发小学生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足球、羽毛球等活动中,教育小学生要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材;在课间的时间里,要和谐相处,团结有爱,不要互相追逐打闹……通过各种活动,巧妙地渗透德育,让小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品质的陶冶,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三、善于创造机会,引导小学生“回归生活”
良好品德习惯养成只有通过人们自己在生活中不断去积累、反思和改正而实现的。因此,脱离生活的德育必将导致德育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德育流于形式。小学生德育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下,德育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笔者认为德育要回归生活,这样才会有言行和谐统一性,才会使德育成为小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才会让小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小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
首先,要创设生活模拟情境。一方面,在上主题班会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电影、幻灯片等,真实地再现主题班会的人物、场景等,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化抽象的德育知识为最具体的生活情景画面,利用具体化生活场景转移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时,笔者通过线上学习平台给学生选择了一些疫情防控知识卡通视频、抗疫感人的故事、战疫逆行英雄的事迹等,通过具体的战疫情景画面,让学生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战疫感人的画面,让学生了解到全国众志成城的战疫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国家精神。
其次,让小学生亲临其境。一般情况下,在上班会的时候,都是老师在讲,小学生在听,小学生很难置身于境,这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健康品质的培养,因此,上班会时我们不妨来点“实际的”,让小学生亲临其境。如,在上“长大后,我要为家乡作建设”这一主题班会时,笔者结合阳江高新区近年发展变化的情况,组织学生来到高新区文化馆“家乡的变化”展览厅,让学生通过展览的图片,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街道变成了油柏路、企业多了、开发了新的城區、学校焕然一新了、农村建设更美了、有了文化广场……通过参观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适时引导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努力学习,成长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人才,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在上主题课会时,就可以利用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教育的材料,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如,疫情复学的第一课时,笔者就开展以“抗疫战疫我能做什么?首先让学生讨论疫情带给生活、学习的影响,讲述疫情期间自己看到和遇到的逆袭英雄的感人故事,讨论疫情来袭时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等,最后开展了为抗疫战疫献一分力,引导大家捐出自己一点点零花钱,复学的第一节“抗疫战疫”主题班会课,让学生传承了战疫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培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同时,笔者还注意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如开展希望工程”捐款、给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捐款、折叠和平鸽等等,引导小学生理解“世界和平、情爱满人间”是世界人民所追求的,并且要为建设充满爱的和平世界作贡献。在小学生的德育中,努力让小学生亲临其境,小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这就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切实做到提高德育的效果。
总之,小学生德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德育生活化,将德育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把小学生培养成健康、勇敢、自信、积极、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陆钦仪,朱新均.跨向21世纪学校德育的思考与展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淑芬.构建凸显生活气息的品德课堂[D].科教创新导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