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提升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2020-07-27赵湘雯
赵湘雯
【摘 要】目前,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密不可分,企业文化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及继承性等特征。国有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其自身的特性,与一些新兴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差异,这些不同与差异促使国有建筑企业在文化改革进程中逐步加快脚步。国有建筑企业想要拥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先进文化之力,就必须在培育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等优点的企业文化上作出努力,具有这种企业文化的国有建筑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mportance of corporate 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Corporate 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on, uniqueness and inheritance.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formed differences with the corporate culture of some new enterprises because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impel the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reform. If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want to have the power of advanced culture with cohesive force and centripetal force, they must make efforts to cultivate the corporate cultur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innovation and uniqueness. Only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with such corporate culture can be invincible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關键词】企业文化;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Keywords】corporate culture;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426;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5-0136-02
1 企业文化特征
文化的广义内涵很丰富,包括宗教信仰、历史遗迹、地理人文等,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而企业文化则是在企业范围内形成的意识形态。企业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的企业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都带有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特色。企业文化具有传承性,在传承企业文化时,要注重选择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优秀的能够带动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文化根基。企业文化还具有人本性,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只有人才能继承、创新和使用企业文化,进一步利用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2 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2.1 促进企业凝聚力增强
一个企业没有凝聚力就是一盘散沙,有劲不能朝着一个方向使。这时,企业文化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认可企业的发展。此外,优秀的企业文化还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这为形成良好的凝聚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主观希望自己能为企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并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失。另外,对优良的社会人文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推动作用。
2.2 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企业文化中两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另一个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对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进一步进行规范,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2.3 有效激励员工
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调到最高,营造出团结友善、互相信任、和谐的工作氛围,员工的责任感也会大大增强。一些现代企业常常组织团建,而团建则是企业文化的一种,目的就是加强企业团队的协调性,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为企业提供一个优秀的工作团体。
2.4 推动企业品牌塑造
企业文化还可以为创建企业品牌提供强大动力,将企业文化特征附加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向社会大众展示本企业的品牌文化和经营理念来获得良好的口碑,为企业产品竞争提供优势,塑造好的品牌形象。
3 企业文化提升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有产品之间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等,都可能成为关乎企业成败的条件。其中,企业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因素,尤为重要。良好的企业形象会使企业有更强的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施工质量的竞争,提高施工质量可以进一步向社会展示独特的企业文化。如中国铁建“精品、人品同在”的公司口号,又如某施工企业“不是精品就是废品”的企业经营理念,都是将企业文化与产品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企业的口碑在业内一片好评就会形成良好的生态圈,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样看来不断提高企业的施工质量是施工单位建立良好企业文化的奠基石。此外,在创建企业文化时,应与施工企业的施工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3.2 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活跃度不断迸发,企业之间的多维度竞争越来越严峻,而竞争之中发源动力作用的关键是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对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也不容小觑,具有人本性特点的企业文化说明企业是以人为本的,也就是以人才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企业需要做好对人才的合理利用,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人尽其才,发挥出最大的人才效用。想要引进和留住人才资源,不仅要从经济上吸引,还要在情感上给予充分的关怀以及在企业氛围上不断熏陶,这样才能够吸引人才资源长久地为公司企业所用,不用担心人才的流失。
在施工企业当中,人才资源不充足、后继无力的现象,在近年来比较突出。改变这种现狀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要加强对建筑行业人才的培养,对有丰厚理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关注有一技之长的现场施工人员。另外,施工企业的富余人员较多,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解决这个问题,避免企业内部过于沉冗。在人才的招聘和录用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企业选录真正有用的人才。
3.3 加强对企业制度的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有完整、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更有效地规范、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使得员工将意识形态转化成具体的工作行为。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企业的制度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对企业的领导制度进行完善,在企业开展组织活动时,不仅能够明确领导机构所对应的领导人员,还可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发展目标的统一,促使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领导要带头遵守企业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形成具有科学的、合法的企业领导文化;第二,建立健全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各部门之间以此为纽带进行工作联系,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企业的生产活动顺利展开;第三,优化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约束员工的行为,还可以制约企业领导,让企业所有员工都遵循企业标准开展工作,有利于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因此,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认识到自己企业内部制度的缺陷,及时完善补充,不断进行调整,对症下药,打造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推动企业进步的制度文化。
3.4 加强对企业意识形态的建设
国有施工企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符合国家主旋律。以马列主义的思想作为企业意识形态的指导,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为理论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
国有施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独有的组织形态应当对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引导,使得员工做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有了各种理论进行武装之后,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5 倡导企业行为文化
国有施工企业要倡导优秀的行为文化,其中包括两个层次的倡导:第一层,企业领导者可以在管理企业中体现出来,在管理过程,就可以体现企业的行为文化,反映出企业文化质量如何,这个层面也是管理层面;第二层是体现在企业员工身上的,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爱岗敬业、勤劳刻苦、有责任心、敢于创新,就能够体现企业的行为文化,使得旁观者通过该企业员工的行为而了解该企业的文化底蕴。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附着于企业产品与服务之上,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的物质载体,它是通过企业的工作环境或者产品服务体现出来的。彼此联系,互相促进。
4 结语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核心竞争力有所下降,因此,必须引进先进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不断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使国有施工企业得到健康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思宇.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商业故事,2015(1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