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大同市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0-07-27庞学琴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杂粮品牌建设产业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杂粮产业已成为大同市特色产业之一,呈现出迅猛发展趋势。该文分析了大同市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发现存在品种更新慢、机械化水平低、品牌意识不强、全产业链开发滞后等问题。要强化杂粮品种科技创新,推进杂粮生产机械化,加快全产业链开发,争创名优特品牌,创新销售模式,以推动杂粮产业发展。

关键词:杂粮;集成技术;加工转化;产业发展;品牌建设;大同

庞学琴. 山西大同市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14):17+24.

山西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北方农牧交错带,平均海拔1000多米,年平均温度3.6-7.5℃,无霜期120天左右,年降水400 mm左右,境内山多坡广,地形复杂,土壤多样。全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鲜明,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这些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许多名优特色杂粮产品,是历届中国国际农交会的畅销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一、杂粮生产现状

1、杂粮基本种类

大同杂粮种类主要包括谷子、黍子、荞麦、莜麦、高粱、豆类、马铃薯等;其中豆类又包括大豆、绿豆、豌豆、蚕豆、芸豆、红小豆、黑大豆、青大豆、豇豆、扁豆等10多種。

2、区域分布

种植区域大致分三大块:一是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以种植绿豆、黍子、谷子、红芸豆、高粱等为主。二是浑源、灵丘、广灵县,以种植蚕豆、苦荞、谷子等为主。三是新荣区、左云、云冈区、平城区,以种植黍子、苦荞、莜麦、马铃薯、杂豆等为主。

二、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按照全省杂粮振兴战略部署和大同市委、市政府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美丽大同、幸福大同、富裕大同的“136”发展战略,大同市各级政府把发展振兴杂粮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程,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响品牌,全市杂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脱贫。

1、杂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近年来大同市杂粮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80万亩以上,约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45%左右,占全省杂粮播种面积的12%,特别是高粱、谷子和黍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快速增长。

2、集成技术渐趋成熟

近年来,大同市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引进适应性广的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进了农艺和农机措施有机结合,良种良法合理配套,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极大提高。谷子渗水地膜穴播技术,集膜面集雨渗水、覆盖增温保水、多V型精密沟播技术为一体,有效起到了蓄水保墒、抑蒸、提温作用,同时解决了农民传统方法种谷间苗难、除草难的问题,全面实现了艺机集成、节水高效的生产模式。

3、加工转化持续走强

目前全市有杂粮加工企业40多家,涌现出山西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公司、山西雁门清高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亿源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同市三利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广灵荞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加工龙头企业,年杂粮加工达26万吨以上,产值可达18亿元,加工转化率逐步提高。

4、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东方亮、雁门清高、三利、冰苦荞、通航”等为主要代表的品牌,为历界农交会畅销产品。2014年山西纠偏古膳要道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在上海“Q版”挂牌上市,2017年12月山西东方亮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东方亮”小米曾被选为北京奥运会、全国“两会”专供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灵丘苦荞、云州区小明绿豆、广灵小米、左云苦荞均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三品”认证产品数40多个,种植面积达12万亩。

三、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杂粮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1、品种更新缓慢

全市具有生产经营资格的杂粮种子企业只有3家,科研能力不足,专用品种或特性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要。同时缺乏专业的单位对杂粮常规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只是依托种子管理单位、推广机构、经营门店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登记、引种步伐较缓,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落后于实际生产需要。

2、机械化水平低

全市杂粮种植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地块不平整且分散,生产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专用农业机械无法正常作业,适合于山地作业的机械不多,农机化应用水平落后。

3、品牌意识不强

尽管全市杂粮企业不少,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只有少数品牌叫得响,其他品牌没有走出山西。企业没有认识到品牌效益,没有充分挖掘其独特功能和文化内涵,宣传投入少,宣传方式单一,品牌发展存在短板。

4、全产业链开发滞后

大多数杂粮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产品单一,而且以原粮等粗加工为主,多样化、方便化、功能化等产品开发滞后,产业链条较短。

四、推进杂粮产业发展建议

1、强化杂粮品种科技创新

充分调动本土种业积极性,通过财政补贴或项目支持,发展壮大当地种业,对杂粮常规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加大扩繁力度,以略高于杂粮市场收购价销售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含山西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在种质资源收集、高产优质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推进杂粮生产机械化

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原则,通过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整合农机装备资源,提高农业机械的科学化、规范化服务程度,切实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效果。在杂粮主产区,针对不同地势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农机化试验、示范和项目推广,采取有效措施,侧重研发和引进适宜山地或小地块作业的机械,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和引导工作,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

3、加快全产业链开发

杂粮全产业链开发是做好特色产业最为重要一环,是杂粮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化高质高效示范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田,带动全市杂粮生产水平的提高。二是由政府主导,依托杂粮企业,对接大院大所,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挖掘杂粮药用价值、膳食功能,努力研发方便食品、速食产品、功能产品等,提高产品质量和品位,开发名、特、优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全力推进全市杂粮产业提档升级。三是构建涉及农户、加工企业、收储企业和农技人员的信息采集渠道,加强市场分析预判,及时发布杂粮杂豆供需信息,逐步形成生产和市场信息的良性互动,稳定杂粮种植面积、提升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户和企业的利益。

4、争创名优特品牌

保护老品牌、创建新品牌,大力开发大同名优杂粮产品,将优质产品转化为品牌商品。借“大同好粮”区域公用品牌的东风乘势而上,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积极申报国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搞好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倾力打造一批在市场上“站得住、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化水平,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5、创新现代化销售

一是发展互联网+农业经营模式,与国内知名电商合作,组建特色杂粮中国大同馆电商平台,线下按市场区域布局建设体验店,把全市杂粮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二是按照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总体目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组织本市杂粮企业参加国内外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运用现代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围绕全市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杂粮种植优势及其内在品质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做好系列报道宣传,强化杂粮产品和品牌的宣传力度。对杂粮产品的特点进行广告创意和策划,组织制作高水平的广告,大力提升杂粮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现代化营销。

猜你喜欢

杂粮品牌建设产业发展
杂粮有益健康 吃法也要得当
为什么粗粮很健康,却不能吃太多?
杂粮虽好,不宜多吃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