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新进展

2020-07-27吴绍洪 赵东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年6期
关键词:适应气候变化风险

吴绍洪 赵东升

摘要 本文基于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国家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发布以来的最新成果,从全国尺度评估气 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影响,揭示气候变化对各重点领域影响的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预估未来气候变化风 险,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宏观政策制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文评估了重点领域的影响和风险、重大工程和 脆弱区的影响和风险、综合风险与适应三个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自然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环境、重 大工程、脆弱区的影响与风险及区域综合风险和适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气候变暖在改变区域水热资源分配的同时,对农业、水资源、 海洋与海岸带、人体健康等相关敏感领域和区域产生了十分明显影响,并且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剧这些领域和区域的风险,特别是农牧 交错带和黄土高原风险较为突出,同时气候变化将对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战略 研究和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提出了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并设计了实施路线图,但是在综合风险和适应领域的研究整体上还 比较薄弱,综合风险和适应研究仍无法有效支撑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气候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气候资源,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 的负面影响明显。研究再次表明,气候变化利弊共存,总体上弊大于利。

关键词 气候变化;影响;风险;适应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104(2020)06 -0001 -09 DOI: 10.12062/cpre. 20200401

气候变化不仅是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也 是未来人类将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中国地处东亚季风 区,是世界上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深 刻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国土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中国经 济快速发展,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将使众多的人口和迅 速增长的社会财富聚集并暴露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下,给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极大的风险。而未来几十年中 国经济仍将快速增长,日趋显现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问 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巴黎协定》, 各缔约国要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T以内,并 在此基础上再做出升幅小于1.5 T的努力。在联合国提 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气候变化应对也是人类面临的全 球挑战。

自从国家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科 学家在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和适应方面逐步与国际接 轨。在粮食生产、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 环境质量、人体健康、旅游活动、重大工程与能源等领域以 及不同的特殊区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气候变化的适应 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加深了科学家对气候变化影响、 风险与适应的认知。本文在国家第四次评估报告编写的 过程中,初步总结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的 最新成果,以期从国家层面全面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影 响、风险和适应,促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国家竞争 力、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支撑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与美 丽中国建设。

1重点领域的影响与风险

1.1农业

气候变化使农业热量资源增加,作物生长季延长,多 熟作物种植北界北移,作物种类多样化。1981-2010年我 国一年一熟地区缩小0. 5%,而一年三熟种植整体面积扩大2. 8% (见图1)⑴。但气候变化加大农田土壤退化,使 灾害增强、病虫害影响加重。气候变暖可造成长时间持续 的土壤干旱,由此会进一步降低土壤肥力,带动土壤盐分 向上移动,引起地表植被退化,易出现或加重土壤盐渍化, 加剧土壤荒漠化[2]。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农田病虫的生境,向着有利于病虫害爆发 的方向发展[3]o 1961年以来,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升高使 冬小麦、玉米、双季稻的平均单产分别减少5. 8%、3. 4%、 1.9%⑷。未来气候变化下,在升温1.5 T和2.0 ^背景 下玉米平均减产幅度为3. 7%和11.5% ;黄土高原马铃薯 产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1.2水资源

中国西部地区降水增加,部分河流径流增多,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生态,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西部径流可能继 续增多,在径流拐点出现之前,缓解水资源压力。近60 a 玛纳斯河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其肯斯瓦特水文站年径 流1957-2012年期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5] o黄河、海河、 辽河水资源锐减,加大了水资源压力。未来极端暴雨、洪 涝、干旱事件可能增多、增强,区域洪旱灾害风险可能进一 步增大。辽河中上游径流呈减少趋势,径流年际变化大, 径流量在2000年最小[6-7]o降水和径流系数总体呈减少 趋势,而气温呈升高趋势,年降水和年径流存在明显的阶 段性演变特征。松花江流域在过去60 a 33个站点中31 个年径流表现出减少趋势,该趋势在1990年之后更加明 显,松花江干流径流量减少显著[8]o黄河流域近60 a实 测径流也呈减少趋势,且该趋势较为显著,径流突变发生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9] o在年均气温升高2T时,海河 流域的径流量将减少6 . 5% ;当年降水量增加或者减少 10%时,海河流域的径流量将分别增加26%和减少23% ;当汛期降水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分别增加或者减少10% 时,全流域的径流量将会增加12%或者减少7% [10] o 1.3海洋与海岸带

观测显示,中国海平面上升明显(见图2)o 1980- 2017年,渤海与黄海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3.4 mm/ a,东海与南海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3. 3 mm/ a[11-12]o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 化;极值水位升高,频率增加。红树林等滨海湿地面积减 少,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受损。1950-2002年间,中国红树 林面积减少了 73% [13-14] o海洋变暖影响海洋生物物候特 征、地理分布、物种组成和生命过程的关键节点变异。海 洋热浪已导致养殖海参大面积死亡和社会经济重大损失, 造成珊瑚白化,死亡率上升,珊瑚覆盖度明显下降。近几 十年来,中国近岸珊瑚面积减少了 80%,影响生态系统健 康[15]o未来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 壤盐渍化加剧;极值水位增加。上海吕四验潮站当前百年 一遇的极值水位到本世纪末(2081—2100年)预估将变为 一年一遇甚至更频繁(RCP8. 5)o海洋变暖使鱼类等物种 正在向高纬度海区迁移,近海底栖动物分布有显著变化, 引起外来物种入侵;影响养殖业和生态系统。未来有害赤 潮、大型藻类、水母灾害等频发,面临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 统的持续退化,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生境丧失等风险,海洋 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繼续弱化。在气候变化叠加 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近海和海岸带系统具有较高的气候脆 弱性及风险,且适应能力不足。

1.4陆地自然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森林、草地、湿地和 荒漠等类型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物候、结构和功能、服 务、野生动物以及灾害和脆弱性均产生了可明显观测到的 影响。气候变化有利于东部地区木本植物北移、西北地区 木本植物西移[16];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北部的森林生物量 均呈显著增加趋势[17] o 1960—2012年,714条木本植物的 春、夏季物候期序列中有94%提前,平均提前趋势为 -2 . 55 d/10 a;294条木本植物秋季物候期(叶变色和落 叶期)序列中有77. 5%推后,平均推后趋势为1. 98 d/10 a[18]o浑善达克沙地的年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年均降水量 呈增加趋势,导致浑善达克沙地以荒漠化面积缩小为 主[19]o气候增暖使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40种濒危保护 草本植物中有35种的分布面积呈增加趋势,只有5种分 布面积呈减少趋势如。

未来气候变暖有利于森林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迁 移,热带和暖温带森林的面积呈增加趋势。热带雨绿树种 分布区将增加2倍以上,84%的植被表现为正向的变化, 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可能有所提高'21〕;约79%的

植被可以适应未来气候。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影响森林、草 原、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物候、结构和功能、 脆弱性和服务以及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入侵生 物、保护物种和保护区。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植 被生产力呈下降趋势,且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带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高寒荒漠和温带荒漠的土壤碳储量均呈下降趋 势A%〕。在新疆大部分地区、西藏北部和西北部、青海西北 部,区域气温升高使得沙质荒漠化明显加重。未来青藏高寒 区冻原高山草地面积比从60.40%减少至36.75%如,东部季 风区的冻原高山草地将在21世纪末消失;温性典型草原 和高寒草甸的适宜区减小。东北地区沼泽湿地面积呈明 显减少趋势,且分布区呈由东向西迁移、南北向中心收缩 的趋势;青藏高原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25]o野生高等 植物濒危比例达15% -20%,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 剧,有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约44%的野生动物数量 呈下降趋势[26]o

1.5人体健康

气候变化通过温度、湿度、气压、日照时长等因素的变 化影响自然系统中传染病的病原体、宿主和疾病传播媒 介[27 -28],以及人体系统中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 统和消化系统等,从而对人体造成间接性健康损害。由于 受变暖影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将明显北移,潜在流行 区面积将达全国总面积的8%,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将 增加2 100万'曰。可以通过高温热浪、寒潮、暴雨洪涝和 干旱等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直接对人体造成危险性暴露 伤害[30-31]:如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人体热痉挛、热衰竭和 热射病的发生甚至死亡,也可间接引起如心肌梗死、脑卒 中、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呼吸困难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 统的严重疾病[32] o调研发现沙尘暴发生时,咳痰、眼睛干 涩、打喷嚏等急性刺激症状发生率均升高,症状发生率与 大气中PM/的浓度成正相关[33]o还可以通过改变包括 大气层、水、土壤在内的自然环境和农作物产量与地理分 布间接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也可以受包括年龄、性别、社 会经济状况等人类自身因素调节,对人类贫困状况、个人 与群体心理健康以及经济贸易状况造成影响,从而间接影 响人体的身心健康技句o

1.6环境

气候变化通过天气条件影响局地和区域污染物浓度, 影响人为排放,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自然来源,改变空 气中过敏原的分布和类型。全国664站1961—2012年逐 日霾观测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分析表 明:年霾日数东多西少,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霾日数在5~ 30 d,部分地区超过30 d;冬半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的增 加趋势(1.7d/10a),霾日数在1970年代初和21世纪初 发生了明显均值突变[3S]o近地面的。3浓度变化呈先增 高后降低的趋势,季节浓度之间的关系是夏季〉秋季〉春 季〉冬季,在7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值,华东、华南、华北地 区的。3污染較为严重[36: o气候变化造成浙江省大气扩 散能力下降,1996—201S年杭州市和浙江省大气扩散指数 下降了 0 . SS和0.81,降幅达到35.71%和42.69%,不利 于NOx和VOCS等扩散[37] o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山西太 岳山中部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和辐射强度波动大,RCP 2 . 6、RCP4. S、RCP6. 0和RCP8. S情景与基准情景下,油 松单萜烯日排放速率在1~210d呈上升趋势,在210 - 36S d呈下降趋势;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比基准情景下高约 2 ^g/(g · d),在 RCP8. S 情景下最高[38]。

2重大工程和脆弱区的影响与风险

2 . 1重大工程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运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评估 到的工程中生态工程受到正面影响为主,水利工程、青藏 铁路和海洋工程则负面影响较大。

(1)重大水利工程。三峡库区雾日天数有所减少,库 区暖冬得到加强,人春提前[39]o三峡库区年内降水变率 增加,引起三峡工程以上流域来水的波动变化,增大人库 水量变动范围[40]o预估21世纪中期三峡库区以及整个 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同时三峡周边极端天气事 件发生频率及强度可能增加,将引发超标洪水的产生,对 三峡工程造成防洪压力[41-42] 。持续性的旱涝灾害呈增加 趋势,增加了南水北调正常运行的风险。中线工程水源区 (汉江流域)和受水区(海河流域)年平均降水均呈不显著 的下降趋势,加剧了供需矛盾[43]o未来华北平原河流的 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加剧南水北调的供水压力。预估未来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与受水区同重旱的概率将明显增大, 加剧中线的供水压力[44]。

(2)青藏铁路。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逐 渐退化'4S ],对青藏铁路产生直接影响,不但降低行车安全 性,增加后期运营维护成本,而且限制列车行车速度及通 行能力。降水量逐渐增加,气候湿化引发的地表水、地下 水增加了对冻土的热侵蚀,不仅加速了冻土退化,同时极 易引起水害侵袭。青藏高原气候的暖湿化导致热融湖数 量逐年增加。存在于公路、铁路两侧的热融湖对冻土路基 的长期稳定具有极大威胁[46] o持续增加的年降水和连续 的极端降水诱发湖泊溃决风险显著增大[47 ],青藏公路、青 藏铁路和兰西拉光缆存在被冲毁的风险。

(3)重大生态工程。气温变暖导致三江源生态工程 区植被返青期提前,冰川冻土融水增多,同时降水增 加[48 ],对植被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荒漠化进程减缓, 荒漠面积减少,水体面积增加,有利于区域生态的恢复。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森林 资源持续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植被防风固沙 能力显著提升'49「S0 ] o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林草覆盖度 和蓄积量增加,土壤侵蚀降低,水土保持能力提高,土壤有 机碳储量和肥力增加'S1「S4 o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生态环境 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SS ] o预估未 来气温升高,将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植被生长特别是草地 的生长创造了水热条件,有利于草地景观向其他景观类型 扩张,但同时该地区蒸发量将持续上升,荒漠面积将局部 扩大。未来气候变暖有利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植被恢复 与生长。暖湿化的气候会促进“三北”防护林地区植被生 长,强化“三北”防护林的生态效应和气候效应。未来气 候干暖化情境下天然林保护工程土壤中的碳被释放回大 气的风险增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将从总体上遏制沙 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北京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重大海洋工程。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含量增高而带来的逐年加剧的海水酸化问题使得海水 腐蚀性增强,海洋环境下水位变动较为频繁,地基土承载 力较低和工后沉降较大是目前围填海工程普遍问题。在 高强度的风暴潮影响下,海堤的破坏和海水的漫堤会同时 发生'如,导致城市严重淹水,建筑设施破坏,道路积水中 断,农田大面积淹没。强降雨事件常与风暴潮灾害同时发 生,可能导致港区装卸作业平台淹水,继而引发石化罐区 渗水。风浪作用下产生沿岸流,造成珊瑚砂的流失,使珊 瑚礁海岸侵蚀后退,使得原有海岸建筑、防护措施等遭到 破坏。海平面上升还会造成地势相对较低的核电站存在 被淹没的可能。风暴潮频发影响海堤护面块体稳定性、背 水坡的防水性、海堤的结构强度、海堤的地基稳定性。海 堤的护面块体在极端大浪的冲击下会产生结构破坏和整 体失稳,堤身结构容易产生损坏。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波浪 作用增强,将导致波浪对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冲刷和上托力 增强,威胁危化品港口的储罐及其他码头设施的安全和使 用寿命。海平面上升将增加海岸防护措施与高含盐量海 水直接接触的概率和时间,导致浪溅区钢筋严重腐蚀,影 响结构耐久性、安全性,会加速海洋平台钢结构的腐蚀。

2 . 2脆弱区

(1)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S7], 致使水循环速率加强、植被覆盖度上升,净初级生产力增 加,农田面积扩大[S8-S9 ],但同时也带了灾害风险增强、冻土退化、冰川和积雪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等负面影 响[6°-62]o未来青藏高原气候仍以变暖和变湿为主要特 征,冰川和积雪将持续减少,河流径流量则将增加,高寒草甸 分布区可能被灌丛挤占,多年冻土区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2) 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 影响呈利好趋势。对1991—2°1°年广西地区的研究表 明,其气候呈现干暖化趋势,对土地石漠化发展产生一定 抑制作用[63],主要植被类型覆盖度呈上升趋势[64\气候 变化对喀斯特地区水文循环和水资源影响较为明显,地表 水源涵养量增加,但蒸散发减少、产流量增加、土壤含水量 降低,加大了水土流失风险[6S]o

(3) 北方农牧交错带。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总 体呈暖干化趋势,增温远快于中国和全球陆地的平均水 平国,导致气候界线整体向东南移动。受气候变化影响, 北方农牧交错带内大部分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增加。 2°°°年以来,68. 06%的草地呈现出NPP增加的趋势, 31.94%的草地呈现出NPP减少的趋势。气候变化造成草 地退化的区域占总草地面积的18.46%,主要集中在中部 地区,零散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w ];生长季归一化植被 指数缓慢上升。200°年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 NDVI整体上升速率为0. 004 6/a〔68〕o

(4) 黄土高原区。黄土高原暖干化趋势明显,区域年 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和中国平均水 平[69] o受气候变化影响,黄土高原干旱区面积扩大,半干 旱和半湿润区南移[70-71],洪涝灾害风险加剧;陆地水储量 显著下降,植被有所恢复[72 ],水土流失减少;越冬作物种 植界线北移西扩,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和气候生产潜力增 加,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上升'73 ] o未来气候变化是已观 测到的气候变化的放大,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 盾,致使植被恢复工程受限[74],农业生产脆弱性增加。

研究显示,气候变化会加剧贫困人口面临的各种风 险,生计和贫困问题越发突出'7S ] o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 性与贫困具有极高的伴生关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 策和行动对生计、贫困和不平等性的影响有利有弊'的,在 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进一步恶化贫困人口和邊缘人群的境况。

3气候变化的综合风险与适应

3.1气候变化综合风险格局

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未来我国气候变暖风 险将进一步加剧,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见图3)〔77 o 气候变化与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耦合,导致了风险时空分 布的变化,把这种时空格局进行系统化的表达是开展适应 气候变化工作的科学基础之一。在不同系统或部门气候 变化风险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分布的空间规律, 按照区域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结构、功能及特点,划分 成不同来源、不同等级的地区。在综合粮食生产、生态系 统、社会经济系统气候变化风险分类与综合评估的基础 上,首先明晰气候变化发生的敏感区域,进而辨析极端事 件严重程度的危险区域,最后划分出承险体脆弱性的风险 区域,预估了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的分布格局'"〕o在 RCP8. S情景下,中国气候变化格局的特征为:气候变化敏 感区表现为东北、华中、青藏地区为显著增暖区域;青藏南 部、西南、华南显著降雨增加,华中显著降雨减少。极端事 件危险区表现为:极端降雨主要发生在东部的东北到华 南;高温热浪主要出现在中部的华北到华南、西北部;干旱 则主要在华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和西南地 区。承险体风险区域表现为,东部为人口、经济的高风险 区域;西南、华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松嫩平原为自然 生态系统高风险区域;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西北绿洲 为粮食生产的高风险区域。

3.2适应气候变化

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体制、机制、法制与能力建设方 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努力,在重点领域与区域开展一系 列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实施了若干重大 工程和示范项目。通过大江大河综合治理、山区水土保 持、水源保护、集雨节水、农田基本建设、城市下垫面改造 与绿地建设等工程,提高了城乡应对旱涝灾害、水资源短 缺的能力。通过研发突破关键适应技术,有效保障了青藏 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极大 提高了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北方干旱缺水地区和东部能源 短缺地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伤 亡率与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明显下降。公众适应意 识和科技支撑能力有所增强,初步建立气候变化影响与极 端事件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监测预警和响应系统,农、林、 水、海与应急管理等领域逐步构建适应技术体系。适应理 论与方法研究取得新的突破[79],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使 自然环境能在长时期、大范围不发生明显退化,甚至能够 持续好转,同时又能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 环境的需求的人类活动理]。通过技术先导、全面有序,构 筑有序适应的路径图(见图4)o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制定 和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重视适应与减缓的统筹协调,强调适应气候变化 与生态建设和与社会经济转型相结合,建设可持续的气候 适应性韧性社会。

4结论

通过对近年来,特别是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发布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领域的总结,得到以下结论。①气候变化对相关敏感领域和区域产生了影响,一些 已经发生的影响还十分明显。②气候变化对各领域和区 域的影响存在正和负两个方面,总体表现再次肯定了第三 次国家评估报告对“弊大于利”的认识,特别是表现在未 来可预见到的风险还是非常突出。③适应气候变化领域 在战略研究和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提出了有序适应气 候变化的理念并设计了实施路线图。④许多方面仍然需 要深入研究,包括气候变化影响的气候与非气候因素;未 来风险预估的定量化表征;适应气候变化的可用与适应技 术以及应用上仍是薄弱环节,尚未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要 求,需要在未来重点加强。

致谢:本文是根据《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二 卷:影响、风险和适应的初稿整理的。感谢各领域的首席 作者居辉、谢立勇、杨晓光(農业),严登华、王国庆(水资 源),蔡榕硕、左军成(海洋),周广胜、戴君虎、吴建国(陆 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魏一鸣、邓祥征(能源系统), 周晓农(人体健康),高吉喜(环境),席建超(旅游),肖伟 华、温智(重大工程),张树文、马欣、高江波(敏感区域), 许吟隆、郑大玮(适应)以及他们领导的团队对本文的 贡献。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

[1 ] YANG X G,CHEN F,LINXM,et al. Potential benefits of climate change for crop productivity in China [ J ].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15,208: 76 -84.

[2]王占军,邱新华,唐志海,等.宁夏1999-2009年土地荒漠化演变 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沙漠,2013,33(2) :325 -333.

[3]傅小琳.气候变化对临朐玉米、小麦部分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影响 [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5.

[4]矫梅燕.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 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刘艳,杨耘,聂磊,等.玛纳斯河出山口径流EEMD-ARIMA预测 [J].水土保持研究,2017(6) : 273 -280.

[6]马龙,刘廷玺,马丽,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辽河中上游径流 变化的贡献[J].冰川冻土,2015,37(2) :470 -479.

[7]胡海英,黄国如,黄华茂.辽河流域铁岭站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 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 98 -102.

[8]李峰平.变化环境下松花江流域水文与水资源响应研究[D].吉 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

[9]赵建华,刘翠善,王国庆,等.近60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河 川径流演变与响应[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39(3):1-5,12

[10]贺瑞敏,张建云,鲍振鑫,等.海河流域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 响应机理[J].水科学进展,2015,26(1) :1 -9.

[1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影响专题评估报告 [M].天津:海洋出版社,2019.

[12]王慧,刘秋林,李欢,等.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J].海洋信息,

2018,33(3):22-28

[13]张乔民.我国热带生物海岸的现状及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 [J].海洋与湖沼,2001(4) :454 -464.

[14 ] CAO W Z, WONG M G . Current status of Coastal zone issue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a review [ J ].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7,33(7):985-992

[15]吴钟解,王道儒,叶翠信,等.三亚珊瑚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J] 海洋环境科学,2012,31:682-685

[16 ]张晓芹.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 究[R].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17]TAN K,PIAO S L,PENG C H,et al. Satellite-based estimation of biomass carbon stocks for northeast China's forests between 1982 and 1999[J] 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6,240 ( 1 ):114- 121

[18]GE Q S, WANG H J, RUTISHAUSER T, et al. Phenological responsetoclimatechangeinChina:ameta-analysis [J ] Global changebiology,2015,21(1):265-274

[19]李春兰,朝鲁门,包玉海,等.21世纪初期气候波动下浑善达克 沙地荒漠化动态变化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5(3) :556 - 564

[20]武晓宇,董世魁,刘世梁,等.基于MaxEnt模型的三江源区草地 濒危保护植物热点区识别[J].生物多样性,2018,26(2):138 -148.

[21]周广胜,何奇谨,殷晓洁.中国植被/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 的适应性与脆弱性[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

[22 ] ZHAO D S, WU S H, DAI EF, et al .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Inner Mongolia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15,35(3):337-347

[23 ]栗文瀚.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草地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影响的 模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24]车彦军,赵军,师银芳,等.基于CSCS和RegCM3模型的21世 纪末中国潜在植被[J].生态学杂志,2014,33(2) : 447 -454.

[25 ]XUEZS,ZHANGZS,LUXG,etal Predictedareasofpotential distributionsofalpine wetlandsunderdiferentscenariosin the Qinghai-TibetanPlateau [J ] Globalandplanetarychange,2014, 123(A) : 77 - 85.

[26]何霄嘉,张于光,张九天,等.中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策 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0) : 3966 -3970.

[27]张利娟,徐志敏,戴思敏,等.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30: 481 -488.

[28]滕卫平,俞善贤,胡波,等.气候变化对中国疟疾傳播范围与强 度的影响[J].科技通报,2013,29: 38 -42.

[29]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 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41 - 247.

[30]刘健.2010—2014年台风对海口市感染性腹泻的影响研究 [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

[31]高璐,丁国永,姜宝法.洪水事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3,30:546-549

[32]冯雷,李旭东.高温热浪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环境 与健康杂志,2016,33: 182 -188.

[33]王金玉,李盛,王式功,等.沙尘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 制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13,33:1160 -1165.

[34]陆亚,尹可丽,钱丽梅,等.气候变化的心理影响及应对策略 [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6 -1024.

[35]宋连春,高荣,李莹,等.1961—2012年中国冬半年霾日数的变 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9(5): 313-318.

[36]段晓瞳,曹念文,王潇,等.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2015,38(12) : 4976 -4982.

[37]毛敏娟,杜荣光,胡德云.气候变化对浙江省大气污染的影响 [J].环境科学研究,2018,31(2) :221 -230.

[38]徐天莹,吴建国,王立.气候变化影响下不同地区苦竹异戊二烯 排放速率对比[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 (6) : 2028 -2042.

[39]向菲菲,王伦澈,姚瑞,等.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植被响 应[J].地球科学,2018,43($1): 42-52.

[40]周小英,谢世友,任伟.1955—2014年三峡库区降水特征分 析一一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7,39(10) : 102-108.

[41]王浩,李扬,任立良,等.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及集合模拟总体框 架[J].水利水电技术,2015,46(6): 21-26.

[42]王若瑜,谭云廷,程炳岩,等.基于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的三 峡库区降水变化模拟与预估[J].干旱气象,2017,35(2): 291 -298

[43]夏军,李原园.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水资源的脆弱性与适应对 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96 -218.

[44]XU Y P, LIN S J, HUANG Y . Drought analysis using multi-scal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in the Han River Basin, China [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 Science A,2011,12(6) : 483 - 494.

[45 ]林战举,牛富俊,刘华,等.青藏高原热融湖对冻土工程影响的 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2,34 (8): 1394 - 1402.

[46 ]杨振,温智,牛富俊,等.多年冻土区热融湖研究现状与展望 [J].冰川冻土 ,2013,35(6): 1519 -1526.

[47]崔鹏,陈容,向灵芝,等.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及 其风险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2): 103 -109.

[48]刘彩红,余锦华,李红梅.RCPs情景下未来青海高原气候变化 趋势预估[J].中国沙漠,2015,35(5): 1353 -1361.

[49 ]李泽椿,郭安红,延昊,等.气候变化对生态保护工程的影响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5(11):179-184

[50]黄麟,祝萍,肖桐,等.近3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防风 固沙效应[J].地理科学,2018,38(4) : 600 -609.

[51]赵娟,刘任涛,刘佳楠,等.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与还草对 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39(5): 1653-1663

[52 ]崔晓临,雷刚,王涛,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洛河流域土 壤侵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5): 68 -73.

[53]刘淑娟,张伟,王克林,等.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 林还草的固碳效益评价[J].生态学报,2016,36(17) : 5528 -

5536

[54 ]薛亚永,王晓峰.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土壤保持 效应评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35(5): 122-128.

[55 ] WUZH T , WU J J , HE B ,etal. Drought Ofse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induced increase in vegetation activity in the Beijing-Tianjin Sand Source Region, China [ 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48(20) : 12108 -12117.

[56]李加林,张殿发,杨晓平,等.海平面上升的灾害效应及其研究 现状[J].灾害学,2005(2) : 49 -53.

[57]YAO T D,THOMPSON L G,MOSBRUGGER V,et al . 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 )[J] Environmentaldevelopment ,2012 ( 3 ):52 -64

[58 ] LIU W B, SUN F B, LI Y Z, et al . Investigating water budget dynamics in 18 river basins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through multipledatasets[J ] Hydrologyandearthsystem science ,2018 ,22 (1):351-371

[59 ] ZHANG G Q, YAO T, XIE HJ, et al . Lakes' state and abundance acrosstheTibetanPlateau [J ] Chinesesciencebulletin ,2014 ,59 (24):3010-3021

[60]段克勤,姚檀棟,石培宏,等.青藏高原东部冰川平衡线高度的 模拟及预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1): 108-117.

[61 ]马巍,牛富俊,穆彦虎.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2012,2(11):1185-1191

[62 ] HUG Y , DONG ZB , LU JF , etal Thedevelopmentaltrendand influencingfactorsofaeolian desertification in the Zoige Basin , easternQinghai-TibetPlateau [J ] Aeolianresearch ,2015 ( 19 ): 275-281

[63]张勇荣,周忠发,马士彬,等.基于NDVI的喀斯特地区植被对 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一一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水土保 持通报,2014,34(4) : 114 -117.

[64]马华,王云琦,王力,等.近20 a广西石漠化区植被覆盖度与 气候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J].山地学报,2014. 32 (1):38-45

[65 ] GAO JB ,WU SH Simulatedefectsoflandcoverconversionon thesurfaceenergybudgetinthesouthwestofChina[J ] Energies , 2014(7):1251-1264

[66]李英杰,延军平,王鹏涛.北方农牧交错带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 变化与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6,37(2): 166 -173.

[67]杜金桀,于德永.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 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8,54(3):365-372

[68 ]LIU ZJ ,LIU Y S ,LIY R Anthropogeniccontributionsdominate trendsofvegetationcoverchangeoverthefarming-pastoralecotoneof northernChina[J ] Ecologicalindicators ,2018 ,95:370-378

[69]顾朝军,穆兴民,高鹏,等.1961—2014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和 气温时间变化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3): 136-143

[70]刘宇峰,原志华,李文正,等.1961—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旱涝 特征及极端和持续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7,36(2): 345 -360.

[71]孙艺杰,刘宪锋,任志远,等.1960—2016年黄土高原多尺度干 旱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9,38(7): 1820 -1832.

[72]ZHAO A Z, ZHANG A B ,LIU XF,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 NDVI) and response to climate extreme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8,132( 1 -2): 555 -567.

[73 ] HE L, JAMES C , CHEN C , et al. Diverse responses of winter wheat yield and water u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 o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in China[ J]. Agronomy journal,2014,106 (4) : 1169 -1178.

[74 ] PENG S Z, LI Z. Potential land use adjustment for future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inrevegetatedregions [J ] .Thetotalenvironment ofscience,2018 ,639:476-484.

[75]张存杰,黄大鹏,刘昌义,等.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 人类福祉影响的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4): 1673-1719.

[76]徐保风.论实现气候公正的普惠性道德目标[J].伦理学研究, 2018(5): 37-42.

[77]FENG A Q, CHAO Q C. An overview of assessment methods and analysis for climate change risk in China[ 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 2020. DOI: https ://doi.org/10. 1016/j. pce. 2020. 102861.

[78]吴绍洪,潘韬,刘燕华,等.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J].地 理学报,2017,72(1): 3-17.

[79]许吟隆,郑大玮,李阔,等.边缘适应:一个适应气候变化新概念 的提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9(5): 376 -378.

[80]吴绍洪,罗勇,王浩,等.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态势和展望 [J].科学通报,2016,61(10) : 1042 - 4054.

Progress on the impact, risk and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WU Shao-hong1 f2f3 ZHAO Dong-sheng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3.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By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sensitive sector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on a national scale, this study reveals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regional deferences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ensitive sectors, and estimates the risk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making national macro policies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impact and risk of sensitive sectors, the impact and risk of major projects and vulnerable areas, as well as the integrated risk and adaptation. Besides, the recent studie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water resources, ocean and coastal zone, natural ecosystem,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major projects, vulnerable regions and the adaptations of regional integrated risks was analyzed. Climate warming not only changes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water and heat resources allocation, but also aggravates the risks in the fields of agriculture, water resources, ocean and coastal zone and human health, especially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and the Loess Plateau. Moreover, it would induce an adverse impact on major projects such as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and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integrated risk and adaptation in China remain relatively weak, which is still unable to effectively support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To some extent, climate change brings climate resources and it has obvious impacts on the ecosystem and social economy. Importantly, this study again confirmed tha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imate change coexist, with the disadvantages outweighing the advantages.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impact ; risk ; adaptation

收稿日期:2020 -03 -20 修回日期:2020 - 04 - 25

作者簡介:吴绍洪,博士,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E-mail :wush@ igsnrr. ac. cn。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气候变化风险的全治理与内应对关键问题研究”(批准号:2018YFC1509002);科学技术部《第四次气候变化国 家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专项。

猜你喜欢

适应气候变化风险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2007:绿色企业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