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机制的构建
2020-07-27曾素林叶再娇
曾素林 叶再娇
摘 要 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实施效果。从活动的全过程视角来看,要从“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学习、“活动后”的反馈三个方面加以完善。其中,“活动前”准备包括政府部门与学校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媒体正面宣传引领研学旅行、提高研學旅行导师素质等;“活动中”学习可从“游”“学”“行”“思”相济、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研学过程中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三个方面着手;“活动后”反馈可通过评价学生研学过程的表现、建立研学后的管理体系以及开展研学旅行分享活动来实现。
关键词 小学生 研学旅行 实施机制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提出了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发展,包括建立安全责任体系、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等。本文将从活动的全过程视角出发,从研学旅行“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学习以及“活动后”的反馈三个阶段,全面构建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制度的实施机制,为更好地实施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指导。
一、未雨绸缪:研学旅行“活动前”准备
实施研学旅行活动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卢梭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少些说教,多些实践[1]。为保证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成功开展,我们应做好研学旅行“活动前”准备,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1.政府部门与学校采取安全保障措施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安全应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安全方面,仅仅只是学校来监督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参与。政府部门与学校可以共同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可设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协调机构,规划研学活动。例如有的地方通过成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协会,整合和协调社会各种研学资源,然后提供给学校,起到协调、沟通的作用。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选择相应的资源。例如有学者指出:“日本修学旅行的开展,除了依靠政府通过立法将此活动纳入课程范畴,还专门成立有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专业组织机构,对全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进行细致的管理、具体的监督和细心的指导。”[2]这说明由政府引导成立研学旅行专业组织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安全。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又活泼好动,因此安全成为研学旅行管理的首要关注点,应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使研学旅行得到顺利、安全的实施。另外要清晰地界定学校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责任,帮助学校从“无限连带责任”中解脱出来,使学校敢于主动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现在很多学校不敢公开举行集体户外活动,导致有的学生避开学校和老师,自行组织出游。其实,上述做法带来的安全隐患更大。我们将学校从“无限连带责任”中松绑,可以对集体出行活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媒体正面宣传引领研学旅行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给研学旅行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引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首先,使用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推送研学旅行信息。微信、微博用户量巨大,信息传播快捷、方便,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定期向用户推送研学旅行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电视台举办研学旅行成果展示,宣传研学旅行活动。可以展览学生研学旅行途中的照片,让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通过照片直观地感受研学旅行活动的精彩。再次,在电视台举办儿童节等节日活动时,选拔“研学旅行年度大使”,分享研学旅行的收获与成果。总之,研学旅行活动的宣传力度要不断提高,为研学旅行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推进学校研学旅行工作。
3.提高研学旅行导师素质
在国内,研学旅行还属于新鲜事物,很多小学的研学旅行导师缺乏专业背景,对研学旅行活动尚不完全了解。因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研学旅行导师素质。一是开展研学旅行主题培训。提升导师素质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刚开始的研学旅行活动当中,相关主题理论培训是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开展政治思想学习培训。《意见》提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作为研学旅行导师,自身也要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带领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构建研学旅行导师考核制度。通过建立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能有效激发研学旅行导师的参与热情,提高研学旅行导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二、知行合一:研学旅行“活动中”学习
日本很早就有修学旅行,但在我国研学旅行刚起步不久。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完善我国的研学旅行制度。笔者认为,要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给学生丰富的体验,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小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学习。
1.“游、学、行、思”相济
“在研学旅行中,要注重创设由‘学到‘游以及由‘游至‘学的有关迁移条件,尽量避免负迁移及零迁移的产生,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发展。”[3]“行”“思”也是如此。研学旅行不是仅仅带着学生“游一圈”,而是通过研学旅行真正做到游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知行合一应是研学旅行的主要基调。研学旅行就是以游玩为目的的学习,或者以学习为目的的游玩,在游览、观光、交际中完成论和做的结合,在阅览风土人情中提升社会认知[4] 。“游”属于感性认识范畴,“知”则是属于理性认识,只有丰富的、有层次的游学才能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升华理性认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研学旅行将‘学与‘行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后,然后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探索、进行体验、进行求真,使得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探求真知。”[5]“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具有教育与实践的双重意义。”[6]古人都是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人生追求。行万里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由此可见,“游学”也是一种开启智慧、陶冶情操的方式。研学旅行不是单纯游玩一下就可以的,对于师生来说,需要研学,“学”、“思”结合。“研学旅行就是要让学生在‘行中‘学,在‘行中做。保障研学旅行之品质,必须‘学、‘行结合。”[7]只有充分使“游、学、行、思”相济,才能使研学旅行真正发挥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2.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
根据《意见》精神,研学旅行应坚持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8]。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保障每一个小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以往的修学旅游是部分学生参与,而现在的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全校学生分年级、分时段、分主题开展的校级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解除自我封闭的状态。因此,社会、学校、家长都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学旅行。从社会层面来说,要营造积极的氛围。社会上很多人都对研学旅行抱疑问态度,对研学旅行存在某种误解,以为研学旅行和平时的旅行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要主动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比如,开展研学旅行讲座、安排研学旅行主题班会、学生分小组进行研学旅行分享会等。从家长层面来说,要积极支持孩子和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完全成熟,依赖性比较强,他们的很多活动规划都是由家长协助制定的。如果缺乏家长的支持,研学旅行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
3.在研学过程中验证课堂知识
制定小学生课堂知识专项研学计划,针对课堂知识,专门去一个相应的地方。研学旅行是带着学生进行一种真实的体验,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画面。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跟着课本研学旅行,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学习就应该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灌输。听别人说千遍万遍,不如自己亲眼所见。例如学完《长城》《赵州桥》《桂林山水》《观潮》等课文后,学生都可以通过研学旅行亲自感受、验证书本上的知识点,通过研学旅行带来与阅读书本不一样的体验。“在旅行中细致地观察各种现象,深入体验各种活动,印證课本中的相关原理,是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9]有的地方设计了“跟着课本游”的研学旅行线路,“游”出了知名度。把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进与自然、文化、社会的亲近感。
三、总结提升:研学旅行“活动后”反馈
实施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是让学生真真切切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然而,由于“活动后”管理机制的缺位,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由此笔者认为,要加强研学旅行的“活动后”管理,可采取评价学生研学过程的表现、建立研学后的管理体系、开展研学旅行分享活动等措施。
1.评价学生研学过程表现
目前,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存在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等问题,很多学生也就是“到此一游”,收获不大。因此,要建立评价机制来推动研学旅行健康持续发展。研学旅行不同于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须要探索其独特的评价办法,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自评。研学旅行有创新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学生通过自评和反思,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其次,他人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例如,教师评价学生时,可以对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欣赏性、综合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不能单纯地游览景点,而是带着一颗发现美的眼睛,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一切。
2.建立研学后的管理体系
可从多方面建立研学后的管理体系。首先,政府部门提供管理和监督服务。目前很多社会机构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异地补课,违背了研学旅行的初衷。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承担不起研学旅行费用。研学旅行本来就应秉承公益性原则开展,而不应作为营利性项目。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的经费筹措机制,在编制当年财政预算时设立专门用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项目,为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其次,学校加强对研学旅行指导教师的管理。“学校要完善实施方案,制定研学旅行导师考核办法,实行教师负责制,设定合理的奖惩机制。”[10]建立对研学旅行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对优秀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组织各种培训研学旅行指导教师的活动。再次,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组建自律委员会,收集研学旅行报告,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3.开展研学旅行分享活动
研学旅行结束后,应以适当的方式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分享。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告别过去“只管耕耘不管收获”的做法。学校进行多元评价,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进行正面引导。实施积极的榜样教育。学校可以评选研学旅行先进个人、先进班级,并让其现身说法,介绍其在研学旅行中的收获与进步,以营造积极的研学旅行活动氛围。举办研学旅行作品比赛,研学旅行作文、摄影作品等都可以作为参赛作品。选择优秀的研学旅行成果作品进行展示,并且举办富有仪式感的颁奖典礼,学生通过参加颁奖典礼,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强化对研学旅行的理解。开展研学旅行分享活动,还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扩大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为研学旅行活动的持续发展做足准备。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册)[M].李兴业,熊剑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罗朝猛.日本修学旅行:行走中的“必修课”[N].中国教育报,2017-09-01(07).
[3] 马希良.研学旅行: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的对话[J].辽宁教育,2017(11).
[4] 李祉涵.研学旅行是一堂什么课?[N].北京日报,2013-09-11(19).
[5] 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5).
[6] 黄敏.开展研学旅行要处理好三种关系[J].教学与管理,2018(12).
[7] 段茹宏.研学旅行:“学”与“行”之结合[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04).
[8]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2].
http://www.moe.gov.cn/srcite/A06/s3
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 html .
[9] 张慧敏,孙家驹,吴捷.以天地为书,让教育走出圈养——兰州一中打造甘肃研学旅行新范式[J].甘肃教育,2017(11).
[10] 钟林凤,谭诤.研学旅行的价值与体系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7(1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