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科技创新驱动要素分析
2020-07-27石涛
石涛
摘 要:科技创新对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9—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级样本,测算并分析了影响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要素,发现:在样本考察期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提升,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共享发展、绿色发展作用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支撑力低。同时,万人国内专利申请数及科技财政支出比例均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万人R&D全时当量及R&D投入强度影响均显著为负。由此,需要坚持绿色发展、多样化资金投入、优化人才环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4-78-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4.01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拓展了创新链条,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潜能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但当前呈现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的经济空间发展格局,黄河上游的宁夏等地经济发展相对较为靠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等下游经济发展相对突出,尤其是源头的青海玉树州与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超过10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个涉及黄河流域。同时,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的水量不到长江的7%,黄河流域的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矿库污染,使得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12.4%,明显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1]。生态文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受限于地理资源环境及科教资源等多种条件约束,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态保护程度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错位问题更为突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偏低。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优化不同要素之间的配置效率,加快科技创新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的转变,也是一个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的过程[2]。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任保平、张倩认为立足于黄河流域的发展状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推动分类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3]。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水沙空间分布不均衡、环境污染风险加剧和跨区域的综合管控机制不完善等加剧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同区域间的自然禀赋差异非常大,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存在巨大挑战[4],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集中以及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存在差异等方面[5]。进一步地,围绕高质量发展评价,比较典型的评价如魏敏、李书昊从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市场机制完善、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协调共享、产品服务优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成果惠民10个方面进行评价[6]。任保平、李禹墨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可以从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等方面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7]。同时,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基于2009—2016年40个主要国家数据考察创新驱动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认为无论是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数,还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指数,抑或是各二级分项指数,均对一国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创新指数及其下4项分项指数,均与制度创新指数存在正向交互效应[8]。王慧艳、李新运、徐银良运用网络WSBM模型分析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水平,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效率高于科技创新效率,子阶段效率与总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但总效率受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程度高[9]。而针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徐辉等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大方面,包含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权法进行了测度,认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現“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但差距逐年变小,10年间5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0]。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水平测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缺乏对科技创新驱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析,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由此,本文将系统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基于2009—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样本数据,测算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利用面板模型分析科技创新驱动要素,探索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要素差异,找出政策着力点。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2.1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评价,大多数学者主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因此,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结合数据可得性,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一是创新发展指标,包括企业经济创新度及产业经济创新度两个维度。其中,企业经济创新度由企业研发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衡量,产业经济创新度由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衡量。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企业研发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以及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均是正向指标。二是协调发展指标,包括区域经济协调及城乡收入协调两个维度。其中,城乡收入协调由乡村居民的收入比衡量,区域经济协调由黄河流域省份人均GDP占流域比重衡量。区域协调度越高,越能发挥协同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乡村居民的收入比以及黄河流域省份人均GDP占流域比重均是正向指标。三是绿色发展指标,包括人居绿色化及生产绿色化两个维度。其中,生产绿色化由一般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废水排放量占GDP比重衡量,人居绿色化由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衡量。绿色发展程度越高,越是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绿色动力,但是,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废水量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一般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废水排放量占GDP比重是负向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正向指标。四是开放发展指标,包括外资和外贸开放度两个方面。其中,外资开放度由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衡量,外贸开放度由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衡量。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外部动力。因此,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均为正向指标。五是共享发展指标,包括健康福利、经济福利及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其中,健康福利由人口死亡率表示,经济福利由失业率表示,社会保障由城镇医疗保险人数占常住人口比重衡量。共享发展程度越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社会效应就越强,但人口死亡率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人口死亡率是负向指标,失业率及城镇医疗保险人数占常住人口比重均是正向指标。
2.2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及实证设计
相对于层次分析法等测算方式,熵值法基于客观赋权能够科学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因此,采用熵值法测算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有:
式(1)中,[x′i]为变量xi的正向标准化值,计算负向标准化值时仅需将[x′i]的分子变为([maxx1,...,xn-xi])。pi、ej、wj分别表示样本权重指标、信息熵以及样本变量的权重值,[dj]表示指标j的效用值,n是样本数量。进一步地,考察科技创新驱动要素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参考王慧艳、李新运、徐银良的模型设定[11],有:
式(2)中,yij表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xij]表示科技创新驱动要素,[ai]表示相关变量系数,[a0]表示常数项,[εij]表示随机误差项。同时,结合科技创新过程的差异性,用R&D投入强度、科技财政支出比例以及万人R&D全时当量衡量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用万人国内专利申请数衡量科技研发成果数量,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衡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程度。
2.3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统计
未经特殊说明,本文采用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省级面板。考虑国家统计局对科技创新统计数据口径的变化,样本采样从2009年开始,结合数据可得性,样本数据考察时间为2009—2018年。同时,样本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9)以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9)。此外,为减弱变量数据方差影响,对部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并进行LLC、ADF_Fisher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在1%(或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平稳序列。样本统计描述及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分析
基于式(1),测算得出2009—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如表3所示。总体上,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稳中有进,指数均值由2009年的45.14%上升至2018年的50.66%。2018年,共享发展指数(16.18)以及绿色发展指数(14.51)相对较高,创新发展指数(3.68)及开放发展指数(5.64)相对偏低,共享及绿色发展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作用,创新及开放发展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分布地区来看,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高的地区依次是山东、河南及陕西,相应指数值分别为68.62、61.46、58.06,明显高于甘肃、青海等黄河上游地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此外,受到生态环保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山东、四川等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下降趋势。
3.2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要素分析
基于式(2),依据Huasman检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要素。为了检验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定性,采用逐步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
万人国内专利申请数的影响。除模型二外,模型一至模型五中,万人国内专利申请数在5%(或10%)的置信水平上均显著为正,表明万人国内专利申请数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万人国内专利申请数是科技创新研发成果的重要体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的基础,专利数越多,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驱动的基础越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越高,越是有利于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黄河流域各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四川、山东及陕西等科教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地区,通过释放人才包袱,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同时,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搭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使科技成果转化释放了较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对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的比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不显著。
万人R&D全时当量的影响。模型三至模型五中,万人R&D全时当量在1%(或5%)的置信水平上均显著为负,表明万人R&D全时当量的提高,未能够发挥出提升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积极作用。总体上,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明显不足。来自《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8)》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 R&D 研究人员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比例分别为61%、17%、15%、7%,中西部地区R&D 研究人员明显偏少,具体看,山西、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研究人员总量分别为2.23/万人年、1.51/万人年、1.33/万人年、1.45/万人年、0.28/万人年、0.46/万人年。此外,黄河流域9个省份多位于中西部地区,除四川、陕西及山东外,其余地区的科技人才资源匮乏,人才引入难,突出表现为“双一流”大学等优质科教资源明显不足,导致本地高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和规模相对偏小,难以有效地满足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R&D投入强度的影响。在模型四至模型五中,R&D投入强度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R&D投入强度未发挥出推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实际上,黄河流域大多数省份位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相对靠后,科技投入的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宁夏、内蒙古、甘肃以及青海等地区R&D投入占GDP明显偏低。来自中国统计局《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8年,山西、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宁夏R&D经费分别为175.8亿元、129.2亿元、121.6亿元、97.1亿元、17.3亿元、45.6亿元,相应R&D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5%、0.75%、0.82%、1.18%、0.60%、1.23%,而2018年R&D經费占GDP比重的全国平均水平为2.19%。可见,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明显偏低,未能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发挥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
科技财政支出比例的影响。科技财政支出比例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推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中西部,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相对偏低,尤其是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的比例相对偏低,科技财政投入仍旧是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发挥着引导区域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水土流失、再生水、沙漠化、沙尘暴、植树造林、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先进技术研发以及相应配套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2018年,黄河流域大多数省份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位于1.5%左右,仍旧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同期水平,科技财政支出比例偏低,黄河流域补齐科技创新投入的短板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2009—2018年黄河流域9个样本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了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了科技创新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总体上,2009—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稳步上升,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稳步增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支撑作用相对持续偏低,同时,山东、河南等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明显高于甘肃、宁夏等中上游地区。同时,实证结果表明,万人国内专利申请数及科技财政支出比例均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万人R&D全时当量及R&D投入强度均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科技创新是驱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发挥绿色科技驱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继续加大水土流失、再生水以及大气污染等生态保护技术的研发力度,壮大生态保护裝备制造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力度,为黄河流域打造“金山银山”,提高黄河流域的生态水平,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嵌入绿色发展动力。在具体行动上,可成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搭建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平台,统筹全流域科技创新焦点,打造数个科技创新协同平台,布局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产业转型等重大专项计划,逐步建立黄河流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要强化黄河流域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创新等上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力度。
二是多样化资金投入,为科技驱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科技财政的支出比例,强化对生态环保等关键科技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并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设立科技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突出对科技型初创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设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合基金,由黄河流域主要省份财政出资,撬动社会资本形成科技创新联盟资金池,主要服务黄河流域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及原始创新研究。同时,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减税降费力度,优化企业的运营环境,加大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技初创型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打造一批科技创新“独角兽”。另一方面,出台财税调节等鼓励性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黄河流域各省份科技创新投资,丰富科技创新投入渠道。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首先,深入推进科技“放管服”行动,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技研发型人才“顶天立地”,结合本地优势资源、产业,瞄准行业前沿进行研发,发挥创新推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次,简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行政事务性手续及相应税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再次,充分利用国家扩大硕士人才招生规模的政策机遇,山东、陕西以及河南等人才教育大省可以适度扩大对水资源保护等生态科技创新人才的硕博生招生规模,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本地科技创新人才规模;最后,在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科技创新奖励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营造宽松环境,吸引留住本地人才,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11):1-4.
[2]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7):1-7.
[3] 任保平,张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J].改革,2019(10):26-34.
[4] 郭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人文杂志,2020(1):17-21.
[5] 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及其模式选择[J].人文杂志,2020(1):1-4.
[6] 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3-20.
[7] 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105-113.
[8] 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4):3-23.
[9] 王慧艳,李新运,徐银良.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家,2019(11):64-74.
[10] 徐辉,师诺,武玲玲,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J].资源科学,2020,42(1):115-126.
Analysis on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Degree and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riven Factor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Shi Tao1,2
(1. Institution of Economics,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2.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nine provincial sampl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2009 to 2018, this articl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factor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ffecting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t was found that: during the sample survey,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been steadily improved,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higher than the upper reaches; the role of shared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is strong, and the suppor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open development is low.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ten thousand domestic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the propor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ial expenditur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hile the R&D full-time equivalent and R&D input intensity of ten thousand people have both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green development, diversify capital investment, optimize talent environment, and make a full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dri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Key word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Yellow River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