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20-07-27俞飞飞邵荣于琛
俞飞飞,邵荣,于琛
(1.青岛城投春晖第一康复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2.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
骨折指的是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以及无意识扭伤造成的骨头结构断裂或位移[1],在临床上会出现疼痛难忍等生理状况,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会加重患者的生理疼痛并可能导致瘫痪。 根据人类的生理结构,下肢的骨盆、胫骨等都承担着一定的重量[2],因此下肢骨折相较于上肢来说更容易发生骨折, 目前,除了保守固定治疗外,骨折通常在临床上采取手术治疗及人为的对骨头进行固定,分为外固定手术和内固定手术[3]。 术后会出现肿胀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大多与周围组织间受损、静脉回流障碍有关, 此外也与在手术后由于活动不便有关系。这些原因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将会引起感染和组织坏死等情况[4]。 因此,实行良好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成为下肢骨折患者在术后最为重要的步骤,而术后常规护理干预无法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帮助患者尽快消除肿胀、促进快速康复方面优势也不明显,因此已经逐渐不能满足骨科临床需求。 该文研究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2017 年8 月—2019 年11 月该院收治的114 例下肢骨折患者的效果,以期为提升护理有效率、促进下肢骨折患者快速康复提供资料参考和数据支撑,现将调查结果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该院下肢骨折患者114 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术后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分作两组,每组57 例。 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2 例、25 例,年龄范围在35~53 岁之间,平均年龄(43.25±8.57)岁;观察组患者基本资料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0 例、27 例,年龄范围在34~55 岁之间,平均年龄(43.19±8.52)岁。 在对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1) 所有患者均被临床确诊为下肢骨折;(2)患者均自愿进行下肢骨折手术;(3)患者及家属配合度良好;(4) 患者对该次调查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患者年龄在30~55 岁之间;(6)该次调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排除标准:(1) 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器官疾病患者;(2)伴随精神疾病或交流障碍患者;(3)年龄在30 岁以下或55 岁以上患者;(4) 对研究所涉及药物过敏者;(5)依从性不佳或者中途转院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57 例均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具体护理内容包括体征监测、定时给药、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摆正位置、 传达给患者家属有关的术后护理知识、定期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有无渗血、 感染的情况出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并为患者后期的康复训练做好准备。
观察组57 例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方式, 具体内容包括体征监测、定时给药、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摆正位置、传达给患者家属有关的术后护理知识、定期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有无渗血、 感染的情况出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并为患者后期的康复训练做好准备。 除这些常规护理外还需如下护理措施:(1)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地阐述有关术后出现肿胀等情况的出现,并需要结合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文化水平将理论知识转换为通俗的语言,表达肿胀出现的可能性和不重视引起的并发症。 (2)需要告知肿胀出现的人为感觉以减轻患者焦虑的情绪,提高护理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的伤口的愈合以便下肢功能尽快恢复。 (3)为了降低肿胀出现的可能性,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骨折肢体使用气垫垫高以加快静脉血液回流,并帮助患者翻身叩背以降低压疮出现的可能性。 (4)在手术后,需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精密的测量预测肿胀出现的大小,并及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同时需要定期查看患者的伤口,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果遇到肿胀出现及时处理。 (5)在进行包扎时,需要使用无菌药物,但注意不能包扎太紧, 包扎3 h 后要及时观察患者肢体的血液情况,如果出现痉挛、麻木的情况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6)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制定一个康复训练计划,尽快对患者进行下肢功能的恢复工作,防止下肢功能退化。 同时要将计划方案与患者康复训练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计划,以帮助下肢运动功能的早日恢复。
1.3 评价指标
(1) 对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程度进行对比,按照结果将其分为0、1、2、3 四个度数等级, 评定标准:无肿胀情况出现且皮肤状态良好为0 度肿胀;轻微肿胀或出现轻度皮纹为1 度肿胀;皮肤绷紧且温度较高为2 度肿胀;皮肤绷紧且有水泡出现为3 度肿胀;
(2)使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对两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进行评分,评分与肢体运动能力成正比,即评分越高,肢体运动能力越佳;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调查,评分与患者痛感成正比,即评分越高,患者痛感越明显;
(3)对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患者对该次术后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不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并计算满意率(满意率=[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文中所有涉及需要比较分析的数据均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执行, 涉及到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均以频数和百分比(%)表达,涉及到计量资料用t检验,均以(±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下肢肿胀程度评定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的0 度肿胀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3 度肿胀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肿胀程度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肿胀情况对比(n)
2.2 肢体恢复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的FMA 评分、VAS 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MA、VAS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FMA、VA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FMA 评分 VAS 评分观察组(n=57)对照组(n=57)t 值P 值71.25±4.28 88.47±6.78 16.215 0.000 2.87±0.34 1.76±0.25 19.858 0.000
2.3 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老龄化趋势加大且由于基础建设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骨折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5],而作为身体的承重部位, 下肢骨折的概率也在逐年上升,骨伤情况的大规模也引发了相关医疗人员的注意[7]。在临床上,对于骨折较为严重的患者通常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但手术后出现肿胀会成为必然现象,而肿胀一旦没有处理好就会引起细菌感染、血液循环不流通等情况出现,甚至还会有加重患者的痛苦,压迫血管的神经,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瘫痪等危重情况出现[6]。 肢体在手术后出现肿胀的原因是及其复杂的,可能是单一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毛细血管破裂、回流障碍、包扎固定问题等多种原因交杂而成[8]。 因此,术后对下肢的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用于降低患者的痛苦以及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影响的出现。
常规的护理方式没有针对性,且对患者的护理不到位,致使一些患者会由于对术后肿胀不了解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而影响伤口的愈合,进而不利于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同时还可能引发护患冲突。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意识,患者对于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常规护理干预明显无法满足骨科患者的临床需求,因此探究更加安全、高效的护理干预模式成为骨科临床医护人员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9]。
下肢骨折患者在发病时期极为痛苦,在手术后面对的并发症也比较多, 容易加大患者的痛苦程度,同时患者也极有可能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导致依从性不佳,影响治疗有效率,延长恢复时间,因此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除必要的基础护理和康复锻炼之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通过成功示例提升患者康复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10]。 康复护理干预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给患者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将肿胀的面积降低,降低由于肿胀处理不佳引发的感染情况出现的可能性[11]。 康复护理干预还从理念出发,主动为患者及患者家属普及此类手术后的反应, 以提升患者的认知并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面对每日的康复训练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并提高护理依从性保证后期的康复训练的更好实施[12]。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手段,促进伤口附近的血管的血液良性流通, 加快血液的流通速度,较低血管的通透性以减轻疼痛减少血液的渗出,更快地减轻伤口的肿胀程度促进骨折的愈合[13]。 该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0 度肿胀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 度肿胀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AS和FMA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时表现的满意度为98.2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72%(P<0.05)。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状况,帮助患者伤口更早的愈合,减少肿胀情况的出现,同时对于后期的康复训练并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