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0-07-27李永涛
李永涛
(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青岛 266112)
脑卒中的发生是患者脑部血流循环发生障碍引发的急性缺血或出血性脑部疾病,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都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认知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 尽早地为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护理能够有效化解患者机体功能障碍,提高患者康复速度从而节约一定的医疗资源。 由于人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都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损伤后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组织能力,这就是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同时这一理论也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通过指导反复地进行肢体训练有利于促进神经环路的重组,渐进式康复训练方案是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训练的强度、频率等,提高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能力。现分析2018 年3 月—2019 年11 月间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2 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2 例纳入该文实验,将142 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有71 例。 实验组中有男性41 例,女性30 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8.5±4.3)岁。 对照组中有男性45 例,女性26 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9.1±5.2)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要积极为患者及家属普及脑卒中偏瘫的相关知识、康复注意事项等。 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训练、站立行走训练、床上训练等。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同时实施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等。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康复训练。 患者在每次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都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指标等,若患者发生胸闷、气短、眩晕、疲劳、心率过快等情况要立刻停止训练,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采用6 min 步行时间记录患者的主动运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日常活动时间等。 能够正常行走的患者可进入下一步训练阶段,行走障碍的患者要加长训练的时间。 可将渐进式训练方案制定成表格发放给患者及家属,提高护理的依从性[1]。 不同阶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1)早期患者: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实施床上被动训练,上肢功能训练实施手指、腕关节、肘关节屈伸运动,下肢训练包括踝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 训练2 次/d,每次重复6 遍,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调节。 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四肢屈伸运动, 添加加腹式呼吸训练,提高心肺功能,每天重复6~10 遍左右。 ③指导患者实施支腿抬高、抬臀训练,训练2 次/d,每次重复6~10 次[2]。(2)中期患者。①平衡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躯体移动,移动的幅度控制在失衡临界点,完成前屈、后伸、侧弯等体位,患者需自行控制躯体平衡,训练2 次/d。②桥式运动。 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交叉放到胸前,双脚与肩同宽,臀部抬高,将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维持在同一水平线。 ③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床边站立、无依托坐立和移动训练[3]。(3)后期训练。①帮助患者每天在室内踏步、踮脚尖训练,每次训练10 min 左右。 ②帮助患者在病区走廊上行走训练,初期可行走50 m,然后踏步缓解,每次训练30 min 左右。③根据患者的情况慢慢行走100 m,150 m、200 m, 每次坚持训练30 min。 同时,给予患者中医康复护理,患者取仰卧位,取梁丘穴、风市穴、天井穴、学海穴、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穴实施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晕针,每次针刺30 min[4]。 (4)肌张力训练:牵张患者患侧上肢的肢体肌肉,将较强的肌肉反应引出,兴奋牵张的肌肉,使参与该运动的所有肌群发生反应,以便使患侧上肢瘫痪肌肉的活动度有效增加。 (5)徒手接触:治疗人员的手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接触患者的患侧上肢,在参与上肢运动的拮抗肌和原动肌的皮肤关节表面妥善放置患者的手,并对其进行压迫,使本体感觉性的刺激产生,有利于收缩柔软的肌肉,将患者所需方向的运动诱导出来,从而将控制姿势和稳定关节的作用发挥出来。 (6)口令交流:将适当的口令发出能够对患者的自主运动产生刺激作用,使患侧上肢动作的完成质量有效提高,从而有利于肢体运动的恢复。 (7)加压或牵引患侧上肢:通过牵引,有利于关节的屈曲运动;采用加压法治疗可以加强对伸肌运动的训练。 (8)将最大的阻力施加给患侧上肢:在全程运动过程中采用对角线模式, 或在对等长收缩有效维持的情况下,将最大的外力施加给患者,从而使患侧上肢的瘫痪肌肉明显增加收缩强度, 同时有效加大肢体的活动范围。 上述相关治疗均1 次/d,1 个疗程为10 d,对患者持续治疗12 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评估患者护理后机体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Bartihel 评估患者护理后生活能力。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患者的FM评分、Barthel 指数采用t检验,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M 评分
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评估患者护理后机体功能改善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FM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机体功能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M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FM 评分对比[(±s),分]
组别FM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71)对照组(n=71)t 值P 值27.76±6.28 28.03±6.13 0.259 2 0.795 8 68.74±8.33 51.33±7.42 5.921 6 0.032 9
2.2 Barthel 指数
采用Bartihel 评估患者护理后生活能力,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 评分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采取渐进式康复训练护理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能力,促进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对比[(±s),分]
组别Barthel 指数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71)对照组(n=71)t 值P 值52.76±10.28 52.06±10.17 0.407 9 0.684 0 85.49±11.59 71.46±10.39 5.162 8 0.031 1
3 讨论
脑卒中是以大脑局部病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的脑血管疾病, 大多数患者都伴随运动功能障碍、局部或全身瘫痪,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存在极大的生命危险[5]。 由于人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都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损伤后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组织能力, 这就是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同时这一理论也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 为了达到最佳的神经功能康复效果,就要不断地通过运动训练和感觉输入来刺激,从而扩大和优化支配肢体运动的皮质区域,建立一个正常的运动流程促进功能的恢复[6]。 渐进式康复训练就是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时期、耐受程度等调整康复训练内容,加强神经突出传导的联系,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通过渐进式康复训练也能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能力,避免发生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不良症状。 渐进式康复训练相比常规护理具有及时性、连续性等特点,能够帮助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同时也能提高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中的舒适感, 从而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机体的康复速度[7]。 通过持续、渐进式增强训练的频率、强度,慢慢地添加一些新的康复训练内容, 能够有效促进肌肉纤维的修复,患者不会受到运动性损伤,因此是临床用于改善患者机体力量和耐力的最佳手段。 训练过程中还要评估、监测患者机体运功评分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及时地根据患者的情况作出调整,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训练效果。 除此之外,利用视觉引导、语言命令、手法接触等对机体的运动模式进行影响,这对患者的早期运动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神经康复机械手强化训练的强化理论, 能够有效强化远端力量较弱的肌肉。 利用神经交互抑制理论能够控制和减轻下肢伸肌的痉挛情况, 在将下肢伸肌痉挛模式打破的同时,能够使肢体远端和近端肌肉的力量明显增加,使其协调性得到显著提升。
为脑卒中患者采取渐进式的康复训练模式,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 还能缓解患者机体的虚弱感,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的活动情况,也能让患者对自身关节和肌肉的耐受程度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随着机体的逐渐好转也能提高患者对康复的信心,从而加速康复的过程[8]。
综上所述,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渐进式康复训练护理后,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护理后生活能力的提升, 促进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提高预后效果。